导航

消息

写文章

饮片形态


拼音

Xì Xīn

别名

小辛(《本经》),细草(《吴普本草》),少辛(《纲目》),独叶草、金盆草(《中药材手册》),山人参(江苏)。

释名

细辛,根细而辛味极浓,故名;小辛、少辛亦是此义。

来源及植物形态

细辛,始载于《本经》。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 Fr. Schmidt var.mandshuricum(Maxim.)Kitag. 、汉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 var. seoulense Nakai或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的干燥全草。北细辛主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华细辛主产于陕西、山东、安 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四川等地;汉城细辛主产于辽宁东南部。质量以北细辛为优。


细辛(库页细辛



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

采制

除净杂质,用水喷润,及时切段,晾干。

雷公炮炙论》:"凡使细辛,一一拣去双叶,服之害人。须去头土了,用瓜水浸一宿,至明漉出,曝干用之。"

性味归经

性味:辛,温。

①《本经》:"味辛,温。"

②《吴普本草》:"神农、黄帝雷公桐君:辛,小温;岐伯:无毒;李氏:小寒。"

③《药性论》:"味苦辛。"

④《用药心法》:"辛,热。"


归经:入肺、肾经。

《汤液本草》:"手少阴引经药。"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肝、胆、牌四经。"

③《本草经疏》:"入手少阴、太阳。"

④《本草汇言》:"入足蹶阴、少阴血分。"

功能主治

祛风,散寒,行水,开窍。治风冷头痛,鼻渊,齿痛,痰饮咳逆,风湿痹痛。


1.细辛,辛味浓烈,性善走散,而性温能祛寒,具有祛风、散寒止痛之功,适用于风寒湿邪所致的头痛、痹痛、腹痛等症。治风邪头痛,常与川芎荆芥防风羌活等祛风药配伍,方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川芎茶调散。风寒湿邪痹阻经络而致的痹痛,亦可与川芎防风等同用;若痹证日久,肝肾两亏,腰膝疼痛者,每加用杜仲桑寄生等补肝肾、强腰膝之品,方如《备急千金要方•卷八》独活寄生汤细辛足少阴肾经,能祛少阴之寒,若少腹疼痛,下肢畏寒,舌淡不渴,证属阴寒者,可与附子肉桂配用。此外,胸痹心痛,亦可用以散胸中滞气,可配薤白桂枝丹参等同用。


细辛止痛,亦常用以治疗牙痛伤寒者,可单用细辛或配白芷煎汤含漱,亦可研末用少许搽患处;若阳明胃火上攻者,须配石膏黄芩等泻火之品煎服,使细辛止痛而不助火。


2.细辛能祛风散寒,亦常用于外感风寒表证,以寒邪偏盛,头痛、肢体疼较甚者为适宜。常与防风羌活川芎等同用,如《此事难知》张元素九味羌活汤。若素体阳虚,外感风寒,恶寒发热,身倦欲卧,舌苔水滑,脉沉者,与麻黄附子同用,如《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麻黄附子细辛汤。


3.细辛能温肺化痰饮,为治疗寒饮伏肺的常用药,咳嗽气喘,痰多清稀者,常与麻黄干姜五味子等同用,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小青龙汤


4.细辛辛香走窜,善于通窍。其一,通鼻窍,治鼻渊,对鼻窍闭塞不通畅,时流清涕者,可与辛夷白芷等同用。其二,研末吹鼻,有取嚏通窍之效。古方中治中风卒倒,不省人事者,取其粉末吹鼻,以醒神开窍。


此外,细辛尚可治疗口疮,可单用或配黄连为末掺患处,亦可用细辛粉填脐中用胶布固定。

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内服:煎汤,1.5-9g;研末,1-3g。


外用:适量,研末吹鼻、塞耳、敷脐;或煎水含漱。


注意:气虚多汗,血虚头痛,阴虚咳嗽等忌服。

本草经疏》:凡病内热及火生炎上,上盛下虚,气虚 有汗,血虚头痛,阴虚咳嗽,法皆禁用。

得配本草》:风热阴虚禁用。


各家论述

1.《本经》:"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明目,利九窍。"


2.《别录》:"温中下气,破痰,利水道,开胸中,除喉痹,齆鼻,风痫癫疾,下乳结。汗不出,血不行,安五脏,益肝胆,通精气。"


3.陶弘景:"患口臭者,含之多效,最能除痰明目。"


4.《药性论》:"治咳逆上气,恶风,风头,手足拘急,安五脏六腑,添胆气,去皮风湿庠,能止眼风泪下,明目,开胸中滞,除齿痛,主血闭,妇人血沥腰痛。"


5.《日华子本草》:"治咳,消死肌疮肉,胸中结聚。"


6.《本草衍义》:"治头面风痛。"


7.《珍珠囊》:"主少阴苦头痛。’


8.《纲目》:"治口舌生疮,大便燥结,起目中倒睫。"


9.《本草通玄》:"主风寒湿头疼,痰歇气壅。"


10.《本经逢原》:"主痰结湿火,鼻塞不利。"


11.《本草别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即气闷塞,不通者死。"


12.《注解伤寒论》:"水停心下而不行,则肾气燥。《内经》云,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干姜细辛半夏之辛,以行水气而润肾。"


13.张元素:"治头痛太阳羌活,少阴则细辛,阳明则白芷,厥阴则川芎吴茱萸,少阳则柴胡,用者随经不可差。细辛香味俱细而缓,故入少阴,与独活颇相类。"


14.《纲目》:"细辛,辛温能散,故诸风寒风湿头痛痰饮、胸中滞气、惊痫者,宜用之。口疮、喉痹、匿齿诸病用之者,取其能散浮热,亦火郁则发之之义也。辛能泄肺,故风寒咳嗽上气者宜用之。辛能补肝,故胆气不足,惊痫、眼目诸病宜用之。辛能润燥,故通少阴及耳窍,便涩者宜用之。"


15.《本草经疏》:"细辛,风药也。风性升,升则上行,辛则横走,温则发散,故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盖痹及死肌,皆是感地之湿气,或兼风寒所成,风能除湿,温能散寒,辛能开窍,故疗如上诸风寒湿疾也。《别录》又谓温中下气,破痰开胸中,除喉痹齆鼻,下乳结,汗不出,血不行,益肝胆,通精气,皆升发辛散,开通诸窍之功也,其曰久服明目,利九窍,必无是理,盖辛散升发之药,岂可久服哉。""细辛,共性升燥发散,即入风药,亦不可过五分,以其气味俱厚而性过烈耳。"


16.《本草汇言》:"细辛,佐姜、桂能驱脏府之寒,佐跗子能散诸疾之冷,佐独活能除少阴头痛,佐荆、防能散诸经之风,佐芩、连、菊、薄,又能治风火齿痛而散解诸郁热最验也。"


17.《药品化义》:"细辛,若寒邪入里,而在阴经者,以此从内托出。佐九味羌活汤,发散寒邪快捷,因其气味辛香,故能上升。入芎辛汤,疗目痛后羞明畏日,隐涩难开。合通窍汤,散肺气而通鼻窍。佐清胃汤,祛胃热而止牙疼。此热药入寒剂,盖取反以佐之之义也。"


18.《本草新编》:"细辛,止可少用,而不可多用,亦止可共用,而不能独用。多用则气耗而痛增,独用则气尽而命丧。""细辛阳药也,升而不沉,虽下而温肾中之火,而非温肾中之水也。火性炎上,细辛温火而即引火上升,此所以不可多用耳。或问:细辛散人真气,何以头痛反能取效?盖头为六阳之首,清气升而浊气降,则头目清爽;惟浊气升而清气降,头目沉沉欲痛矣。细辛气清而不浊,故善降浊气而升清气,所以治头痛如神也。但味辛而性散,必须佐之以补血之药,使气得血而不散也。"


19.《本草经百种录》:"细辛,以气为治也。凡药香者,皆能疏散风邪,细辛气盛而味烈,其疏散之力更大。且风必挟寒以来,而又本热而标寒,细辛性温,又能驱逐寒气,故其疏散上下之风邪,能无微不入,无处不到也。"


20.《长沙药解》:"细辛,敛降冲逆而止咳,驱寒湿而荡浊,最清气道,兼通水源,温燥开通,利肺胃之壅阻,驱水饮而逐湿寒,润大肠而行小便,善降冲逆,专止咳嗽。其诸主治,收眼泪、利鼻壅、去口臭、除齿痛、通经脉,皆其行郁破结,下冲降逆之力也。"


21.《本经疏证》:"细辛,凡风气寒气、依于精血津液便溺涕唾以为患者,并能曳而出之,使相离而不相附,则精血津液便溺涕唾各复其常,风气寒气,自无所容。如《本经》所载主治咳逆者,风寒依于胸中之饮;头痛脑动者,风寒依于脑中之髓;百节拘挛者,风寒依于骨节屈伸泄泽之液;风湿痹痛死肌者,风寒依于肌肉中之津。推而广之,随地皆有津液,有津液处,风寒皆能依附焉。故在胸为痰为滞结,在喉为痹,在乳为结,在鼻为齆,在心为癫痫,在小肠为水,在气分为汗不出,在血分为血不行。此《别录》之与《本经》一贯不异者也。"


22.《本草正义》:"细辛,芳香最烈,故善开结气,宣泄郁滞,而能上达巅顶,通利耳目,旁达百骸,无微不至,内之宣络脉而疏通百节,外之行孔窍而直透肌肤。……甄权渭治嗽,去皮风湿痹(’痹’,《政和本草》引作’痒’),亦仍《本经》之旧。又治风眼泪下,则清阳不升之迎风流泪也。弘景谓含之去口臭,则芳香固可以辟秽,然口气多由冒火,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扬汤止沸,何如釜底抽薪之为愈乎。海藏渭润肝燥,治督脉为病,脊强反折,按:督脉为病,纯由精血大衰,络脉失养,以致脊强反折,谓为肝燥,未可厚非,然先天肾阴几于耗竭,大补肝肾真阴,恐亦难臻速效,细辛辛温,少少引经,以通阳气,虽无不可,然竟以辛之一字谓润肝燥,而视为此症主药,其弊何如,学者当自知之。石顽谓辛温能散,凡风寒风湿,头痛口疮,喉痹匿齿诸病用之,取其能散浮热,亦火郁发之之义,按:所谓火郁者,有火郁结于内而外寒束之,不能透泄,则升阳所以散火,其郁得泄,而表邪自解,若本是气火上浮,而亦误投温散,则教猱升木,为祸尤烈。"

按语备注

1.细辛既能外散风寒,又能内祛阴寒,同时止痛、镇咳功效较佳。本品虽有较好的散寒作用,但发汗作用力较弱,一般解表方剂中不作主药,临床用于风寒表症主要有两个方面:或者外助麻黄以发汗解表,内助附子以扶阳温肾,治疗阳虚体质的外感风寒,形寒怯冷等症;或者取其兼有止咳、镇痛作用,用于风寒表症兼有头痛身痛咳嗽等症。此外,在镇咳方面,可配合干姜以温肺化痰,配五味子以开阖并施,配麻黄宣畅肺气;在止痛方面,可配合白芷牙痛,配川芎头痛,配乌头治痹痛,都是常用的配伍应用方法,可供参考。


2.细辛的用量不宜过多,传统有“辛不过钱”、“辛不过五” (不超过一钱或五分)之戒。宋代陈承《本草别说》云:“细辛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则气闷塞而死,虽死无伤。近年关中或用此毒人者,闻平凉狱中尚治此,故不可不记。非本有毒,但不识多寡之用,因以有此”。(见《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卷六》)。“辛不过钱”之说,可能起源于此。动物实验证实,过量细辛,可使实验动物呼吸麻痹而死,与陈氏之说十分吻合,应用时应予注意。然而目前有的医者主张不必受“辛不过钱”所限,临床应用较大剂量者不乏其例。对此必须指出,细辛用粉末吞服与入汤剂,其药力有明显的差别,故其用量亦不可等同对待。近有实验报道表明:在相同剂量下,细辛根末中的含量近乎细辛全草煎煮10分钟后的3 倍;又在相同剂量下,根末所含挥发油中有毒成分黄樟醚的含量分别是全草煎煮10、20、30分钟后的4 、12和50倍。可见,应用散剂,必须慎重,不可任意加大剂量;入汤剂,可酌情加量,但也不要妄用大剂量。

  • 从中药学角度谈细辛用量
    细辛是常用中药,具发表散寒、温肺止咳、祛风止痛的功效,临床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鼻渊鼻塞、风湿痹痛、痰饮咳喘等症。药典规定其常规用量为1-3克,然而有许多媒体称细辛用量能至十克、甚至上百克而用药者安...

    四君人参

    畅读VIP

    489

    0

  • 李文瑞论细辛用量不过钱
    (一)出 处《证类本草》:细辛,若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本草纲目》:细辛……若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虽死无伤。《本草备要》:细辛不可过一钱,多则气不通,闷绝而死。《...

    白术

    签约讲师

    畅读VIP

    637

    0

  • 北细辛治咳逆、水肿、痹痛,善愈口疮
    北细辛大辛纯阳,为药中猛悍之品,以温散燥烈为能事,用之得当,则其效立见。兹略举临床运用之数端于次:(1)降逆止咳朱老指出:前人曾形象地把肺喻为钟,所谓“肺如钟,撞则鸣”,外而风寒燥热,内而七情致损,皆...

    四君人参

    畅读VIP

    207

    0

  • 谢海洲论细辛
    细辛辛烈窜透,有通阳气、散寒结之功。1细辛在仲景书中配伍有:辛温发散治风寒,温通阳气解寒结,温脏祛寒又止痢,温通经络蠲痹证,散寒通脉除厥逆,化饮行水消咳逆。笔者在临床上也确实按仲景的用法,用在这几方面...

    求道

    畅读VIP

    176

    0

  • 赵冠英教授运用细辛的经验
    赵冠英教授有丰富的医学实践经验,尤其对方药的研究颇深,他熟谙药性药理,用药 灵活多变。如对细辛的运用不仅广泛,且有独到之处。(一)重用温阳治心疾 细辛味辛性温,既能外散风寒,又能内祛阴寒。《汤液本草》...

    求道

    畅读VIP

    321

    0

  • 赵恩俭用细辛治呃逆
    赵恩俭教授运用中药每有奇妙,如用细辛治呃逆即是一例呃逆为临床常见症之一,一般较轻者无需治疗,但在某些病证中,发作持续不止或断续发作病程较长则需要治疗。对于一些久病,重病或术后呢逆不止则尤须治疗方能平息...

    求道

    畅读VIP

    204

    0

  • 谷济生细辛配生地治疗头痛经验
    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又为髓海所在,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故凡六淫之邪外袭上犯巅顶,邪气稽留,阻抑清阳;或内伤诸疾,导致气血逆乱,瘀阻经络,脑失所养均可发生头痛。用细辛配生地...

    求道

    畅读VIP

    578

    0

  • 细辛配伍药对
    细辛配伍是临床应用的主要形式。现就其常用配伍药对简述如下:细辛与甘草甘草,味甘性平。能“解百毒而有效,协诸药而无争”(《绀珠经》),“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

    四君人参

    畅读VIP

    238

    0

  • 药证新探之:细辛
    细辛在经方中多配伍麻黄附子干姜桂枝等温性药,其应用也主要体现在寒冷性疾病。寒性收引,寒性凝滞。因此,寒冷性疾病多表现为疼痛,如大黄附子汤证。还可表现为头部和四肢等末梢部位的寒冷,如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

    四君人参

    四君严选

    畅读VIP

    279

    0

  • 阎艳丽应用细辛经验
    ●细辛除了传统认为解表散寒、温肺化饮、祛风胜湿功效外,还可通利九窍明目,故上可医头痛、口疮眼目诸病;下可治寒疝、阳痿;外走四肢,达皮毛,疗风湿痹痛;内能开肺气、走腠理、温肾,解咳喘、小便不利。●细辛用...

    四君人参

    畅读VIP

    556

    0

  •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