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鉴别与治疗
【证治方药】
急性目痛
(一)风热壅盛
1.临床表现:起病较急,骤起眼内异物感,重则灼热刺痛,白睛红赤,哆多粘结,羞明流泪。亦可见眼睑红肿疼痛,或呈局限性硬结,形如麦粒。可伴恶寒发热,头痛。舌红苔薄,脉缓数。
2.病因病机:风热毒邪侵犯,上扰眼目,发为红肿热痛。本证多见于天行赤眼、暴风客热或针眼初期,亦可见于眼丹初期和睑弦赤烂等病。
3.治法:疏风清热解毒。
药物:银花15〜30g,连翘10〜15g,薄荷6〜10 g(后下),荆芥10g,野菊花10g,牛蒡子10g,防风10g,生甘草6g。
方义:银花、连翘、野菊花清热解毒,荆芥、防风、薄荷疏风止痛,牛蒡子疏风清热、消肿散结,甘草调中。
加减:白睛红赤加赤芍、丹皮凉血清热,局部硬结加花粉、白芷消肿散结。
5.变通法:风胜于热,可用消风散(《外科正宗》)加减,药如荆芥、防风、羌活、薄荷、苍术、蝉衣、菊花、蒺藜、当归等,以祛风为主,兼以清热。若风热并重,痒痛交作,用驱风散热饮子(《审视瑶函》)加减,祛风清热并重,药用连翘、山栀、大黄、赤芍、川芎、当归、羌活、薄荷、防风等。
(二)热毒炽盛
1.临床表现:起病急,胞脸或眦部红肿跳痛,或眼目剧痛灼热,眼珠突出,白睛混赤,哆多粘结,发热烦渴引饮,小便黄,大便秘。舌质红,苔黄,脉数。
2.病因病机:热毒炽盛,络脉不通,或化脓肉腐,或红肿热痛。本证可见于针眼、眼丹、漏睛疮之成脓期,天行赤眼、凝脂翳等。
3.治法:清热解毒泻火。
4.方剂:内疏黄连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加减。
药物:黄连10g,黄芩10g,山栀10g,大黄10g,连翘10〜15g,银花15〜30g,野菊花10g,赤芍10g,当归10g。
方义:黄连、黄芩、山栀、连翘、银花、大黄、野菊花清热解毒泻火,赤芍、当归和血凉血通络。
加减:若局部跳痛有成脓征象者,加白芷、桔梗、牛蒡子、天花粉消肿溃坚。若发热烦渴热甚者,加生石膏、知母清解阳明。
5.变通法:可用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合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加减,药如蒲公英、银花、连翘、紫花地丁、野菊花、黄连、黄芩、山栀、黄柏等,亦大剂清热解毒者。
(三)肝火上扰
1.临床表现:眼珠疼痛,抱轮红赤或白睛混赤,黑睛生翳溃陷,神水混浊,或瞳神紧小。或眼睑皮肤水疱,局部肿痛。头痛胁痛,口苦咽干,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
2.病因病机:肝火上扰眼目,络脉不通,热毒壅盛,气血不行而痛。本证可见于眼睑带疮、火疳、聚星障、混睛障、花翳白陷、凝脂翳、蟹睛、瞳神紧闭等。
3.治法:清肝泻火。
药物:龙胆草10g,丹皮10g,赤芍10g,生地10g,木通10g,泽泻10g,车前子10g(包),大黄10g,黄芩10g,山栀10g,柴胡10g。
方义:龙胆草清肝泻火,大黄通泄热,黄芩,山栀清热解毒,泽泻、车前子、木通利水淡渗,生地、赤芍、丹皮凉血清热。
加减:眼珠疼痛甚者,加连翘、菊花、川芎、桑叶祛风清热止痛。局部皮肤小疱混浊化脓者,加板蓝根、蒲公英、僵蚕解毒消肿。
5.变通法:可用新制柴连汤(《眼科纂要》),药用柴胡、黄连、黄芩、赤芍、山栀、龙胆草、木通、荆芥、防风;或还阴救苦汤(《原机启微》),药用升麻、柴胡、防风、羌活、细辛、川芎、龙胆草、生地、黄连、黄芩、黄柏、当归、红花等。两方均为祛风、清热药同用,而后方作用尤胜。
(四)肝胆风火
1.临床表现:起病急骤,情绪激动后突发眼球剧烈胀痛,瞳神较大,色淡绿,眼球胀硬,白睛混赤。可伴头痛剧烈,视力急剧,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脉弦数。
2.病因病机:肝胆风火上扰,玄府闭阻,神水瘀滞。本证见于绿风内障。
3.治法:泻肝明目,祛风清热。
药物:羌活10g,防风10g,当归10g,川芎10g,生地15g,山栀10g,龙胆草10g,生大黄15g,车前子10g(包)。
方义:龙胆草、生大黄、山栀泻肝清热,当归、川芎、生地和血通络,羌活、防风祛风止痛,车前子利水淡渗。
加减:便秘者加槟榔通便且能降眼压,尿黄者加泽泻利水,头痛剧烈加蔓荆子、钩藤、白芷祛风止痛。眼压高加羚羊角平肝,呕吐恶心加代赭石、法半夏止呕。
5.变通法:症情较轻,肝胆郁热用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加减,疏肝解郁,清热泄火。
(五)瘀血阻络
1.临床表现:胞睑青紫肿胀,重坠难睁,白睛红赤,赤脉密布,黑睛赤翳,眼球灼热痛或刺痛剧烈,影响视力。舌紫黯有瘀点(斑),脉弦涩。
3.治法:活血化瘀,凉血止血。
药物:生地15g,赤芍10g,丹皮10g,刘寄奴10g,红花6g,苏木10g,茅根30g。
方义:刘寄奴、苏木、红花活血化瘀,生地、赤芍、丹皮凉血清热,茅根清热止血。
5.变通法:新鲜出血时,可用生蒲黄汤(《中医眼科六经法要》)加减,药用生蒲黄、旱莲草、丹参、荆芥炭、生地、丹皮、侧柏叶、棕桐炭等,凉血止血清热为治。若瘀热交阻者用归芍红花散(《审视瑶函》)加减,药用红花、赤芍、大黄、当归、山栀、黄芩、连翘等,清热凉血散瘀。
慢性目痛
(一)肝气郁滞
1.临床表现:头目胀痛,或球后隐痛,或视久目胀,情志抑郁,烦躁易起,胸胁胀闷,喜叹息。舌苔薄,脉弦。
2.病因病机:情志抑郁,肝气不疏,眼部络脉闭阻不通。本证可见于乌风内障、青风内障、五风内障等。
3.治法:疏肝解郁。
药物:柴胡10g,当归10g,白芍10〜15g,茯苓15g,白术10g,甘草6 g,夏枯草10g,香附10g。
方义:柴胡、香附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和血养肝,茯苓、白术、甘草健脾益气,夏枯草解郁散结。
加减:头目胀痛者加连翘、菊花清利头目,祛风止痛。瘀血阻滞者加丹参、川芎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5.变通法:肝肾阴虚、视物昏花者,肝郁化火者用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加减 ,上方加丹皮、山栀。
(二)肝肾阴虚
1.临床表现:眼目干涩微痛,不耐久视,灼热不适。为晕目眩,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红无苔,脉细。
2.病因病机:肝肾阴虚,精血不能上荣于目而致。本证可见于白涩症。
3.治法:补益肝肾。
药物:枸杞子10g,菊花10g,生熟地各10g,山萸肉10g,山药10g,女贞子10g,旱莲草10g,茯苓10g,丹皮6g,泽泻10g。
方义: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补血养肝,生地、丹皮凉血清热,熟地、山萸肉、山药补肾滋阴,茯苓、泽泻淡渗利湿,菊花清热明目。
加减:阴津亏虚加麦冬、玄参养阴生津,血虚目糊加当归、白芍养血明目。
5.变通法:若凝脂翳见眼目涩痛,羞明流泪,白睛混赤,黑睛凝脂变薄,口干,脉细,舌红,为热甚伤阴所致,用海藏地黄散(《原机启微》)加减,药如生熟地、玄参、当归、木通、羌活、防风、蝉衣、木贼草等,清热养阴,退翳明目。若聚星障后期,眼内干涩隐痛,视物模糊,黑睛翳障溃陷,久不愈合,舌红脉细。可用养阴清肺汤(《重楼玉钥》)加减,药如生地、麦冬、贝母、丹皮、花粉、白芍、薄荷等,养阴清热,退翳明目。
(三)气血虚弱
1.临床表现:眼部隐痛,眼睫无力,时作时止,或不耐久视,视久眼球胀痛,或产后目痛。面色无华,神疲乏力,肢体麻木。舌淡,脉虚。
2.病因病机:气血不足,无以上荣眼目,络脉空虚而致目痛隐隐。
3.治法:益气养血。
药物:党参10g,白术10g,白芍10g,当归10g,川芎6g,熟地10g,茯苓10g,甘草6g,羌活6g,防风6g。
方义: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当归、白芍、川芎、熟地养血明目,羌活、防风祛风通络。
5.变通法:可用当归活血饮(《审视瑶函》)加减,药用当归、川芎、熟地、白芍、黄芪、白术、羌活、防风、甘草等,亦益气养血之剂。
【外治法】
药敷法
1.处方:如意金黄散。
用法:调敷眼部,适于风热、热毒者。
2.处方;槟榔30g。
用法:煎水取汁,浸润纱布湿热敷局部。适于肝胆风火上扰者。
用法:调敷眼部,适于瘀血阻络者。
【针灸治疗】
( 一) 毫针法
疗程:日1次,5〜7次为1疗程。
(二)耳针法
方法:毫针中等刺激,留针30分钟,适于急性者。王不留行敷贴固定,每日按压3次,适于慢性者。
疗程:耳针法日1次,5〜7次1疗程。压丸法2〜3次1次,5〜7次为1疗程。
(三)穴位放血法
方法:常规消毒后,三棱针刺入后放出少许血液。
疗程:3〜5日1次,3次为1疗程。适于急性实热及瘀血证。

四君人参
四君严选
畅读VIP

378

0

四君人参
畅读VIP

480

0

四君人参
畅读VIP

491

0


求道
畅读VIP

739

0

四君人参
畅读VIP

732

0


求道
畅读VIP

706

0


白术
签约讲师

918

0


白术
签约讲师
四君严选
畅读VIP

493

0

林盛进
认证讲师
原创投稿

502

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