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穴位图


概述

行间 Xíngjiān,出《灵枢·本输》。名解:“行”,行走、流动、离开也。“间”,二者当中也。该穴名意指肝经的水湿风气由此顺传而上。本穴物质为大敦穴传来的湿重水气,至本穴后吸热并循肝经向上传输,气血物质遵循其应有的道路而行,故名“行间穴”。

经属

足厥阴肝经。是足厥阴肝经五输穴的荥穴,五行属火。

定位与取法

定位:

在足背侧,当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取穴法:

第1步:坐位或仰卧位;

第2步:在足背侧,第1、2趾两趾之间连接处的缝纹头,按压有凹陷处,即为本穴。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骨间背侧肌。皮肤由腓深神经终末支的内侧支分布。趾蹼外足背与足底的皮肤和皮下筋膜互相移行。针由皮肤、皮下筋穿足背深筋膜,在拇长、短伸肌腱的外侧,穿经腓深神经的末支(或经其内、外侧;第一跖骨动脉行于该神经的外侧,跖背、趾背动脉均有穿支和跖底、趾底动脉吻合),继入第一骨间背侧肌。该肌由足底外侧神经的深支支配。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另有记载:常规消毒后,取毫针略向上斜刺该穴0.5-1寸深,使局部酸胀向足背放射,留针20-30分钟。


灸法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一边用中指指腹强压行间穴,一边吐气,有轻微疼痛感,重复按压2~3分钟,可缓解头痛、耳呜耳聋、失眠

功能与主治

功能:清热泻火,平肝熄风,宁心安神。


主治:月经过多闭经痛经赤白带下,阴中痛,淋证疝气,胸胁胀痛,咳嗽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青盲,中风,癫狂,痫症,失眠,口眼歪斜,下肢内侧痛,足背肿痛。

配伍

《灵枢•五邪》: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足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


《灵枢•厥病》: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者,肝心痛也,取行间太冲


《甲乙经》:腰腿不可以久立俯仰,京门行间主之;咳逆上气,唾沫,天容行间主之。


《千金方》:行间太冲,主嗌干善渴。


百症赋》:行间涌泉,主消渴之肾竭;观其雀目肝气睛明行间而细推。


《杂病穴法歌》:腰连脚痛怎生医,环跳行间风市

相关论述

黄帝内经灵枢·厥病》: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取行间太冲


《针灸甲乙经》:溺难痛,白浊,卒疝,少腹肿,咳逆,呕吐,卒阴跳,腰痛不可以俯仰,面黑热,腹中膜满,身热厥痛,行间主之。善惊,悲不乐,厥,胫足下热,面尽热。一渴,行间主之。腹痛,上抢心,心下满,癃,茎中痛,怒瞋不欲视,泣出,长太息,行间主之。癫疾,短气,呕血,胸背痛行间主之。喉痹,气厥,口呙,喉咽如扼状,行间主之。月事不利,见血而身反败阴寒,行间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主心痛,色苍苍然,如死灰状,然终日不得太息。


《针灸大成》:主呕逆,洞泄,遗溺癃闭消渴嗜饮,善怒,四肢满,转筋,胸胁痛,小腹肿,咳逆呕血,茎中痛,腰痛不可以俯仰,腹中胀,小肠气,肝心痛,色苍苍如死灰状,终日不得太息,口呙,癫疾,短气,四肢逆冷,嗌干烦渴,瞑不欲视,目中泪出,太息,便溺难,七疝寒疝,中风,肝积肥气,发痃疟,妇人小腹肿,面尘脱色,经血过多不止,崩中,小儿急惊风


《医宗金鉴》:治小儿急慢惊风,及妇人血蛊癥瘕,浑身肿,单腹胀等证。


《胜玉歌》:行间可治膝肿病。


百症赋》:行间涌泉,主消渴之肾竭。雀目肝气睛明行间而细推。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