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惊风是儿科常见危重病症,以全身或局部肌肉抽搐为主要表现,常伴神志不清。宋代《太平圣惠方》始将惊风与痫区别开来,并创急惊风、慢惊风之名。在临床上,凡起病急暴,属阳属实者,统称急惊风,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最多见的是高热惊厥,是危重病症的早期表现,需予求治原发病。凡病久中虚,属阴属虚者,统称慢惊风;慢惊风中若见纯阴无阳之证者,则称为慢脾风。慢惊风,较常见的是婴儿手足搐搦症,6个月以下为多,尤多见于春季,以维生素D缺乏、血清钙低下为主者,神经肌肉兴奋性增强而引起惊厥和手足搐搦,一般预后较好。若呈喉痉挛,可引起窒息和呼吸骤停。
急惊风,多由外感时邪疫疠,内蕴痰热,及猝受惊恐引起,多与心、肝有关。其主证是痰、热、惊、风,而“热盛生风,风盛生痰,痰壅生惊”(《幼科铁镜》),其间多有关联。急惊风常因外邪化热化火、动风生痰所致。故临床上,以清热、豁痰、镇惊、息风为主治方法。凡病在热,不可妄治痰;病在惊,不可妄治风;病在痰,不可便治惊;病在风,不可便治搐。当分清主次,审因分治。
鉴别与治疗
【证治方药】
(一)风热
3.治法:疏风清热,息风镇惊。
5.变通法:若风寒束表,郁而化热,可用葛根汤(《伤寒论》)加减,祛风散寒为主,息风定惊为辅,药用麻黄、桂枝、葛根、白芍、姜、枣、天麻、全蝎、石菖蒲、钩藤等。若神昏、抽搐较重者,可加服小儿回春丹(《上海市中药成药制剂规范》),方内有牛黄、冰片、朱砂、羌活、僵蚕、防风、麝香、雄黄、天竺黄、胆南星、川贝、全蝎、白附子、钩藤、蛇含石、甘草,息风开窍镇惊。
(二)暑温
1.临床表现:起病急,多见于盛夏炎热之季。高热多汗,头痛项强,口渴烦躁,恶心呕吐,便秘,嗜睡,抽搐。舌红苔黄,脉洪数,指纹浮紫。严重者高热不退,反复抽搐,神志不清,呼吸困难,狂躁不安,舌苔黄厚,质红起刺,脉滑数。
3.治法:清热祛暑,开窍息风。
药物:生石膏30g(先煎),生地10〜15g,黄连5〜10g,山栀5〜10g,水牛角15〜30g(镑,先煎,以之代犀角),黄芩10〜15g,知母10〜15g,连翘10g,丹皮10g,竹叶10g,玄参10〜15g,赤芍10g。
5.变通法:若表邪未解者,可用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加减,药用香薷、银花、厚朴、扁豆花、连翘,解肌祛暑透表。若暑湿化热,痰涎壅盛,苔黄浊厚腻,用白虎汤(《伤寒论》)加佩兰、藿香、冬瓜仁、薏苡仁、天竺黄、贝母、石菖蒲,化湿涤痰,清解阳明。
(三)温邪内陷
1.临床表现:温热病程中高热不退,烦躁口渴,突然肢体抽搐,两目上窜,神昏谵语,面色发青,四肢厥冷,手足躁动,甚则肢冷脉伏。舌红绛、苔黄,脉数,指纹青紫。多见于温热病极期,如中毒性脑病、脑炎、脑膜炎等。
2.病因病机:温热时邪未能及时外泄,逆传心包而神昏,内陷厥阴而痉厥。
3.治法:平肝息风,清心开窍。
药物:羚羊角粉1〜3g(另冲分服),钩藤10〜15g(后下),菊花10g,桑叶10g,鲜生地10〜15g,白芍10〜15g,川贝6g,竹茹6g,茯神10〜15g,僵蚕6g,紫雪丹1.5〜3g(化服,日2次)。
(四)湿热疫毒
3.治法:清热解毒辟疫。
5.变通法:若起病即见神昏痉厥,高热喘促,舌红绛,脉数疾,但不见痢疾症状,或痢疾症状不重,而全身症状严重者,古称奇恒痢,为热毒亢盛、阳邪内闭者,宜用白头翁汤合大承气汤(均《伤寒论》方)煎水灌肠,以荡涤腑实,泻火解毒。
(五)痰食积滞
3.治法:消食导滞,涤痰息风。
(六)惊恐动风
3.治法:镇惊安神息风。
5.变通法:平时胆小心惊者,可用镇惊丸(《医宗金鉴》)调理,以养心安神、镇惊豁痰,方内有茯神、麦冬、朱砂、远志、菖蒲、枣仁、牛黄、黄连、钩藤、珍珠、胆南星、天竺黄、水牛角等。朱砂一味,含有一定毒性,每日剂量不应超过0.5g(冲服),疗程应在10天以内为宜。
【简易方药】
1.小儿回春丹:1岁内每次1〜2粒,1〜3岁每次3〜5粒,口服。2小时后可重复使用。用于外感后惊风,即俗称感冒夹惊者。
2.小儿牛黄散:1岁以下0.3〜0.5g,2〜3岁每次0.9g,1日2次,口服。适应证同上。
3.紫雪丹:每次1.5〜3g,日1〜3次,口服。适于高热惊风。
7.安宫牛黄丸:每次0.5〜1丸,日1〜2次。适于惊风高热者。
9.乌梅肉擦牙,开启口齿。适于牙关紧闭者。
10.清开灵注射液:每次10〜2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适于高热惊风。
11.醒脑静注射液:每次5〜1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适于高热惊风。
【推拿治疗】
1.高热,推三关、透六腑、清天河水。
5.牙关不利,神昏窍闭,掐合谷。
【针灸治疗】
毫针法
疗程:日1〜2次,3天为1疗程。适于外感惊风。
疗程同上。适于痰食积滞惊风。
疗程同上。适于惊恐惊风。
文献与评述
急惊风病在心、肝,因在痰、热、惊、风,多突然起病而常伴高热、昏迷,见有搐、搦、颤、掣、反、引、窜、视八候。在临床上,需辨别轻重顺逆。轻者发作次数少(仅1次),持续时间较短(5分钟以内),发作后无精神、感觉、运动障碍。重者发作次数较多(2次以上),或反复发作,伴有高热,或抽搐时间较长,或发作后神志不清,见感觉、运动障碍,甚而有偏瘫者。对高热不退而并反复发作惊风者,尤需寻求病因、及早综合救治。
急惊风之痰,有痰火(热)、痰浊之别。神昏、高热、痰鸣为痰热上蒙清窍,妄言谵语、狂躁不宁为痰火上扰清空,深度昏迷、嗜睡喉鸣、呼吸困难为痰浊内陷心包。故其治有芳香开窍、清心开窍和涤痰通腑之别.急惊风之热,有表热和里热之殊。如惊风昏迷呈一过性,热退而急惊风自止者,大多为表热,可透表泄热;若高热持续,反复抽搐,神昏不醒,则多为里热,以热毒、湿热、温邪内陷为主,治当以寒凉解毒。外风邪在肌表,清热宣解即已,若见高热惊厥亦一过性,热退惊止;内风病在心、肝,热、痰、风三证俱全,反复抽搐,神志昏迷,必用清热、豁痰、息风之剂。
桂枝汤治惊风案(吴佩衡)
柯某之长子,年一岁半,住云南省昆明市原铁道分局。1922年阴历九月初六日晨,寐醒抱出,冒风而惊,发热,自汗沉迷,角弓反张,手足抽搐,目上视,指纹赤而浮,唇赤舌淡白,脉来浮缓。由于风寒阻遏太阳经气运行之...


求道
畅读VIP

495

0
小儿惊风案(吴佩衡)
张x x之次子,生甫一岁,住四川省会理县鹿厂街。1914年3月,患小儿惊风证,病颇危笃,三日来抽搐不已。余诊视之,指纹青黑透达三关,脉沉细而弱,舌苔白滑,面唇青黯,闭目沉迷不省,时而手足拘挛抽掣,乳食...


求道
畅读VIP

445

0
慢脾风治验
赵某,女,3岁,河北安平县人。某年夏天,赵女正在院内玩耍,突被一喜鹊惊吓,继则腹泻,日数十行,便中杂有青色黏液。病延已五日,非但不减轻,反日益加剧,泻下不止兼有干呕,并时有四肢抽搐。一日黄昏,其家长邀...


白术
签约讲师
畅读VIP

619

0
间接刮刺消脐风
脐风即脐带风,系产后脐带感染而引起。本病属于祖国医学痉病范畴,出现于产后的称“产后痉”,见于新生儿的叫“脐风撮口”、“四六风”,民间习惯叫脐风或脐带风。曾治一男孩,出生4天,突发高烧,抽风不止,几经抢...

四君人参
四君严选
畅读VIP

577

0
小儿捏脊治未病
捏脊是运用中医的阴阳、气血、经络等理论为指导,通过推、拿、提、捏等手法直接对脊背部进行刺激而疗疾健身。中医“治未病”的根本原则在于道法自然、平衡阴阳,通过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它包括未病...

四君人参
畅读VIP

569

0
郑魁山妙用合谷治大病
导读:合谷穴,有取清走衰,宣泄气中之热,升清降浊,疏风散表,宣通气血之功。在临床上常用来治头、面各症,是齿、眼、喉咙(咽喉)等症之特效穴。本文列举“西北针王”“中国针灸当代针法研究之父”郑魁山妙用合谷...

四君人参
畅读VIP

629

0
奔豚汤治高热惊风
王峰医案:李某,女,4岁,1988年3月4日来诊。患儿于去冬因感冒发热未及时治疗而高热抽搐,后每发热稍高(39℃以上)即惊乍抽搐,多方治疗,效果甚微。今日旧病又作,急来求治。症见高热(39.7℃)神昏...


白术
签约讲师
畅读VIP

388

0
栝楼桂枝汤治急惊风
马骥医案:金某某,男,4岁。发烧头疼,频繁呕吐,儿科以流脑收入院治疗,给予磺胺、抗菌素及对症疗法。10余天后呈昏睡状态,神志不清,不吃不喝,并出现频频抽风。每日约抽10余次,抽时两眼上吊,角弓反张,牙...


白术
签约讲师
畅读VIP

485

0
桂枝汤治小儿惊风
吴佩衡医案:何某之长子,年一岁半。1922年阴历九月初六日晨,寐醒抱出,冒风而惊,发热,自汗,沉迷,角弓反张,手足抽搐,目上视。指纹赤而浮,唇赤舌淡白。脉来浮缓。由于风寒阻遏太阳经气运行之机,加以小儿...


白术
签约讲师

564

0
针灸救急,迅速而显著
浅谈针灸救急作者/梁保义针灸是中华民族的一项重大医学发明,它的急救作用迅速而显著。针灸是几千年来中医用于救急的重要手段之一。针灸救急的穴位,具有特效、速效、针对性强、显露方便的特点,针灸急救的器具,具...

四君人参

699

0
查看更多
最新资源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