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详细内容
[组成]
牛黄一两(30g) 郁金一两(30g) 犀角(水牛角代)一两(30g) 黄连一两(30g) 朱砂一两(30g) 梅片二钱五分(7.5g) 麝香二钱五分(7.5g) 真珠五钱(15g) 山栀一两(30g) 雄黄—两(30g) 黄芩—两(30g)
[用法]
上为极细末,炼老蜜为丸,每丸一钱(3g),金箔为衣,蜡护。脉虚者人参汤下,脉实者银花、薄荷汤下,每服一丸。大人病重体实者,日再服,甚至日三服;小儿服半丸,不知,再服半丸(现代用法:以水牛角浓缩粉50g替代犀角。以上11味,珍珠水飞或粉碎成极细粉,朱砂、雄黄分别水飞成极细粉;黄连、黄芩、栀子、郁金粉碎成细粉;将牛黄、水牛角浓缩粉及麝香、冰片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加适量炼蜜制成大蜜丸。每服1丸,每日1次;小儿3岁以内1次1/4丸,4-6岁1次1/2丸,每日1次;或遵医嘱。亦作散剂:按上法制得,每瓶装1.6g。每服1.6g,1日1次;小儿3岁以内1次0.4g,4~6岁1次0.8g,1日1次;或遵医嘱)。
[功用]
清热解毒,开窍醒神。
[主治]
邪热内陷心包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舌謇肢厥,.舌红或绛,脉数有力。亦治中风昏迷,小儿惊厥属邪热内闭者。
[方解]
本方证因温热邪毒内闭心包所致。热闭心包,必扰神明,故高热烦躁、神昏谵语;“温邪内陷之证,必有粘腻秽浊之气留恋于膈间”(《成方便读》),邪热夹秽浊蒙蔽清窍,势必加重神昏;舌为心窍,热闭窍机,则舌謇不语;热闭心包,热深厥亦深,故伴见手足厥冷,是为热厥。所治中风昏迷、小儿高热惊厥,当属热闭心包之证。治以清热解毒、开窍醒神为法,并配辟秽安神之品。方中牛黄苦凉,清心解毒,辟秽开窍;水牛角咸寒,清心凉血解毒;麝香芳香开窍醒神。三药相配,是为清心开窍、凉血解毒的常用组合,共为君药。臣以大苦大寒之黄连、黄芩、山栀清热泻火解毒,合牛黄、犀角则清解心包热毒之力颇强;冰片、郁金芳香辟秽,化浊通窍,以增麝香开窍醒神之功。佐以雄黄助牛黄辟秽解毒;朱砂、珍珠镇心安神,以除烦躁不安。用炼蜜为丸,和胃调中为使药。原方以金箔为衣,取其重镇安神之效。本方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与芳香开窍并用,但以清热解毒为主,意“使邪火随诸香一齐俱散也”(《温病条辨》)。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热陷心包证的常用方,亦是凉开法的代表方。凡神昏谵语属邪热内陷心包者,均可应用。临床应用以高热烦躁,神昏谵语,舌红或绛,苔黄燥,脉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用《温病条辨》清官汤煎汤送服本方,可加强清心解毒之力;若温病初起,邪在肺卫,迅即逆传心包者,可用银花、薄荷或银翘散加减煎汤送服本方,以增强清热透解作用;若邪陷心包,兼有腑实,症见神昏舌短、大便秘结、饮不解渴者,宜开窍与攻下并用,以安宫牛黄丸2粒化开,调生大黄末9g内服,先服一半,不效再服;热闭证见脉虚,有内闭外脱之势者,急宜人参煎汤送服本方。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性痢疾、尿毒症、肝昏迷、急性脑血管病、肺性脑病、颅脑外伤、小儿高热惊厥以及感染或中毒引起的高热神昏等属热闭心包者。
4.使用注意 本方孕妇慎用。
其他同名方
《中国药典》:安宫牛黄丸
为黄橙色至红褐色的大蜜丸;气芳香浓郁,味微苦。
清热解毒,镇惊开窍。用于热病,邪入心包,高热惊厥,神昏谵语。
口服,一次1丸,一日1次;小儿三岁以内一次1/4丸,四岁至六岁一次1/2丸,一日1次;或遵医嘱。
孕妇慎用。
每丸重3g
密封。
《温病条辨》:安宫牛黄丸
清热开窍,豁痰解毒。
安宫牛黄丸是我国传统中药中最负盛名的急症用药,多用于中风、偏瘫、及温热病内陷心包之高热昏迷危象的急救,自古有“救急症于即.时,挽垂危于顷刻”的美称。为“治温病三宝”之一。但古方的剂型明显不适应临床急症的需要,故现代将本方进行了剂型改革,并将药源稀少的牛黄用牛黄的有效成分牛胆酸和猪胆酸代之,价格昂贵的犀角、珍珠用水牛角、珍珠母代之,减去朱砂、金箔,并加板蓝根等以增强清热解毒之功,研制成清开灵注射液,它不仅保留了原方独到的疗效,更增加了临床的适应证,变口服为肌注或静脉滴注,使作用迅速,疗效显著提高。宫,古代指帝王之址,现指心包。中医学认为,心在人体内犹如君主,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心包犹如心的宫城,保护心主神圣不可侵犯。若温热毒邪攻心,心包便挺身而出代心受邪。方中牛黄为君,以清心包之邪热,“安宫”用以形容服用该丸药后,能使心安居其宫。故名“安宫牛黄丸”。


求道
畅读VIP

471

0

四君人参
畅读VIP

604

0

四君人参
畅读VIP

1446

0

四君人参
畅读VIP

1005

0

四君人参

436

0


白术
签约讲师

1091

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