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片形态
拼音
别名
释名
来源及植物形态
采制
性味归经
功能主治
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治实热便秘,谵语发托,食积痞满,痢疾初起,里急后重,瘀停经闭,癥瘕积聚,时行热疫,暴眼赤痛,吐血,衄血,阳黄,水肿,淋浊,溲亦,痈疡肿毒,疔疮,汤火伤。
1.大黄有良好的泻下作用,能荡涤肠胃,推陈致新,凡实积便秘,脘腹胀满,腹痛拒按者,每用为主药。因其苦寒沉降,善能泄热,故实热便秘尤为适宜。阳明腑实证,腑气不通,高热不退,甚至神昏谵语、惊厥者,用其釜底抽薪,急下存阴,腑气得通,诸症随之缓解。积滞肠腑,每致气机窒滞,故用大黄泻下攻积,常配厚朴、枳实下气消积之品,及泻下软坚之芒硝,则泻下之力益彰。《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大承气汤即以此四药同用而为攻下之剂。若大黄用量较轻,与麻仁、杏仁、蜂蜜等润肠药同用制丸服,则泻下力缓和,方如《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麻子仁丸。可见,配伍、用量不同,大黄泻下力的强弱亦有差异。
若燥屎结于肠中,以致粪水从旁而下,症见纯利清水,其气臭秽,虽泻而腹痛不减,是属热结旁流,仍宜用大黄泻下,并常与润燥通肠的芒硝等同用,以通其燥屎,燥屎通则泄泻止,是为通因通用治法。
大黄泻下之力较峻,因之多用于实积便秘,然而临床每见虚实夹杂之证,既有大便秘结实的一面,又有正气虚的一面,在使用大黄时应配伍扶正之品,攻补兼施,标本并顾,使攻不伤正,补不恋邪。若阳明腑实证而见气血不足者,配人参、当归以补气养血,方如《伤寒六书•卷三》黄龙汤;若热结津伤,燥屎不行者,配麦冬、生地、玄参等养阴生津之品,以增液通便,方如《温病条辨•卷二》增液承气汤;若脾阳不足,冷积便秘,配附子、干姜以温阳,人参、甘草以补脾,大黄苦寒之性受制,通便而不伤阳,方如《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温脾汤。
大黄亦可用于痢疾积滞未尽者。痢疾初起,虽泻下频繁,然湿热积滞阻于肠腑,故泻而不畅,里急后重。运用大黄泻下清热,使肠道湿热积滞有下泄之路,治疗比较彻底,不致转成慢性。目前治疗中毒性菌痢,本品实为要药。《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泻痢论》大黄汤,即单用一味大黄,用酒煎服,治疗泻痢湿热邪盛者。复方亦可配伍黄连、黄芩、白芍等。若痢久脾阳受损而积滞未尽者,可配附子、干姜等温阳之品,前述温脾法亦颇为适用。
此外,在应用驱虫药时,配伍大黄泻下,有助于将肠寄生虫排出体外。
2.大黄的泻火作用,不仅寒能清热,且能泻下泄热,火热证大便秘结者,服后大便通畅,热邪得以下泄;火势上炎,即使无便秘者,亦可赖以清热泻火。其泻火作用,主要适用于以下病证:①火邪上炎所致的头痛、目赤、咽痛、齿龈肿痛、口舌生疮等,每伴见大便秘结,常以大黄加入其他清热泻火药中,以加强其清泄作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凉膈散,即以大黄配朴硝、栀子、黄芩、连翘等,治疗中上焦邪热偏盛之证。若肝火偏亢,见头痛、易怒、惊搐见便秘者,常配龙胆草、栀子、夏枯草等清肝药同用。②血热妄行之吐血、咯血、衄血。大黄入血分,能泻火止血,因其兼能活血祛瘀,故有止血不留瘀之优点。可单味应用,或配伍泻火、养阴药。《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泻心汤,即以本品配伍黄连、黄芩,治疗心火偏亢之吐血衄血。《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二》治虚劳吐血方,用大黄末,以鲜生地汁拌服。
近年来临床应用单味大黄粉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3.大黄能清热解毒,内服并借通便作用,使热毒下泄,为治疗热毒疮疡的常用药,既可内服,亦可外用。如《医宗金鉴•卷六十二》双解贵金丸,治背疽初起,便秘脉实,以大黄配白芷为丸,葱酒送服,亦可水煎或研末服。外治,可单用大黄粉调敷,亦可加入清热解毒消肿方中,如痈肿外用方《外科正宗•卷一》如意金黄散中即重用大黄。治烧烫伤,可用大黄研末,麻油调敷。
大黄亦可治肠痈,取其清热解毒,活血散瘀,常配丹皮、桃仁、芒硝等,方如《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大黄牡丹汤。本品亦常与红藤配伍。
4.大黄具有较好的活血祛瘀作用,其特点:一是能下瘀血,使离经之瘀血,从下排出;二是能清瘀热,因瘀发热者颇为适宜。在《本经》中已总结其能“下瘀血,血闭寒热”。凡妇女瘀血经闭、寒热,产后恶露不下,癥瘕,跌打损伤等证,无论新瘀宿瘀,皆可应用。古方有单用大黄以治瘀血证者。复方应用,常配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等活血药;若配水蛭、虻虫、䗪虫等,则祛瘀作用更强。方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桃核承气汤、抵当汤,《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下瘀血汤。若宿瘀须久服者,应配人参、阿胶等补养气血,以防伤正。
5.大黄泻下利水,能排除水饮,水肿停饮正气未衰者,本品与逐水药或利水药同用。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己椒苈黄丸,以其与防己、葶苈子、椒目同用,治疗水走肠间,饮邪内结而浮肿、腹满。《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大陷胸汤,即本品与甘遂、芒硝同用,治疗水饮与热邪结聚而致的结胸证。
大黄亦能利小便,清导湿热,治疗湿热黄疸及淋证。治黄疸,常配茵陈、栀子,即《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茵陈蒿汤。治淋证,常配木通、车前子、栀子等,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八正散。
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内服:入汤剂,一般用5~10g;热结重症,可用15~20g;散剂减半。或入丸、散。
生大黄泻下作用强,欲攻下者宜生用,入汤剂不宜久煎,应后下,以免减弱泻下力;亦可用开水泡服,或研末吞服。酒大黄,取酒上行之性,多用于热邪见于上部之证。制大黄,泻下力减弱,活血作用较好,多用于瘀血证或不宜峻下者。大黄炭多用于出血证(出血亦可生用)。
外用:研末,水或醋调敷。
注意:
1.本品大苦大寒,易伤胃气,胃弱者忌用,犯之可致食减、泛恶。
3.阴疽或痈肿溃后脓清,正气不足者忌用。
4.妇女月经期、妊娠,及产后无瘀滞者慎用或忌用;哺乳期妇女服大黄,婴儿食母乳后,可引起腹泻。
①《本草经集庄》:"黄芩为之使。"
②《药性论》:"忌冷水。恶干漆。"
③《本草经疏》:"凡血闭由于血枯,而不由于热积;寒热由于阴虚,而不由于瘀血;癥瘕由于脾胃虚弱,而不由于积滞停留;便秘由于血少肠燥,而不由于热结不通;心腹胀满由于脾虚中气不运,而不由于饮食停滞;女子少腹痛由于厥阴血虚,而不由于经阻老血瘀结;吐、衄血由于阴虚火起于下,炎烁乎上,血热妄行,溢出上窍,而不由于血分实热;偏坠由于肾虚,湿邪乘虚客之而成,而不由于湿热实邪所犯;乳痈肿毒由于盱家气逆,郁郁不舒,以致营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而不由于膏粱之变,足生大疔,血分积热所发,法咸忌之,以其损伤胃气故耳。"
④《本草汇言》:"凡病在气分,及胃寒血虚,并妊娠产后,及久病年高之人,并勿轻用大黄。"
⑤《本经逢原》:"肾虚动气及阴疽色白不起等证,不可妄用。"
各家论述
按语备注
1.大黄又称“川军”,性寒苦泄,为泻下通便之良药,凡实积便秘者,每以之为主药。便秘,肠内糟粕不能及时排除,其产生的毒素吸收入血,损害机体,从而产生各种全身症状,如高热、昏迷、痉厥、头痛等等。应用大黄泻下,排除积滞,清洁肠道,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和对机体的损害,恢复正常的新陈代谢功能。此即是《本经》所总结大黄能“荡涤肠胃,推陈致新”的含义。推而广之,其活血祛瘀、通利水湿,均能起到推陈致新的作用。目前,临床上以大黄为主,随证配伍,治疗尿毒症,对缓解症状,有一定疗效,亦是此理。
大黄的泻火作用,一则赖其苦寒之性以清泄火邪,同时通过泻下,使邪热有下泄之途,起到釜底抽薪作用。可见大黄的泻火作用,与黄连、黄芩、龙胆草等单纯苦寒清泄者有所不同。故火邪内盛而大便秘结者,宜为首选;即使无便秘者亦可应用。其所治除内火上炎之头痛目赤、咽痛、口疮外,用于热结便秘、血热出血、热毒痈肿,血瘀发热,以及湿热黄疸、淋证等,无不与泻火作用有关。
大黄之用途十分广泛,总之以实积、实火、热毒、瘀滞之证为宜。其泻下作用之强弱,每随用法之不同而有异。
2.大黄除内服外,又可外敷治热毒痈肿、水火烫伤,也是取它泻火解毒的功效。
3.服用大黄后,其色素会从小便或汗腺中排泄,故小便、汗液可以出现黄色。此外,哺乳妇女服用后,婴儿吮食乳汁,可能引起腹泻,因此授乳妇女不宜服用。由于本品又能活血行瘀,故妇女胎前产后及月经期间也必须慎用。


求道
畅读VIP

316

0


求道
畅读VIP

784

0


求道
畅读VIP

741

0


求道
畅读VIP

767

0


求道
畅读VIP

330

0
四君人参
四君严选
畅读VIP

5

0
四君人参
四君严选
畅读VIP

4

0
四君人参
四君严选
畅读VIP

7

0
四君人参
四君严选
畅读VIP

5

0


求道
畅读VIP

407

0


求道
畅读VIP

1441

0

四君人参
四君严选
畅读VIP

962

0

四君人参
畅读VIP

450

0

四君人参
畅读VIP

415

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