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各家论述
明·赵以德:
肺与大肠合为表里。肺本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今不输膀胱,仅从其合,积于肠间。水积则金气不宣,膹郁成热为腹满,津液遂不上行,以成口燥舌干。用防己、椒目、葶苈,皆能利水行积聚结气,而葶苈尤能利小肠。然肠胃受水谷之气,若邪实腹满者,非轻剂所能治,必加大黄以泻之(《金匮玉函经二注》)。
明·徐彬:
中脘以下曰腹,腹满自不得责上焦。口舌在上,上焦无病,何以干燥·则知腹满为大肠病,口舌干燥乃水气伤阴,大肠主津液,阴伤而津液不得上达,口舌乃干燥矣,故曰此肠间有水气。药用防己,不言木,汉防己也。肠间为下焦,下焦血主之,汉防己泻血中湿热,而利大肠之气。椒目椒之核也,椒性善下,而核尤能利水。葶苈泄气闭而逐水,大黄泄血闭而下热,故主之。若口中有津液,是大肠之阴不为饮伤,故阴津不亡,而胃家之津反为壅热所耗,故渴乃热在胃,为实邪,故加芒硝急下之以救胃耳。先服一小丸起,尤巧,所谓峻药缓用也(《金匮要略论注》)。
清·程林:
此水气在小肠也,防已、椒目导饮于前,清者得从小便而出;大黄、葶苈推饮于后,浊者得从大便而下也。此前后分消,则胀满减而水饮行,脾气转而津液生矣。若渴,则甚于口舌干燥,加芒硝佐诸药以下腹满,而救脾土(《金匮要略直解》)。
清·尤在泾:
水既聚于下,则无复润于上,是以肠间有水气而口舌反干燥也。后虽有水饮之入,祗足以益下趋之势,口燥不除,而腹满益甚矣。防己疗水湿,利大小便;椒目治腹满,去十二种水气;葶苈、大黄泄以去其闭也。渴者,知胃热甚,故加芒硝。经云: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也(《金匮要略心典》)。
清·吴谦等:
心下有痰饮,喉间有漉漉声,肠间有水气,肠中有沥沥声者,用苓桂术甘汤,即温药和之之法也。若更腹满,则水结实矣;口干舌燥,则水不化矣。故以防己、椒目、葶苈、大黄前后分攻水结,水结开豁,则腹满可除;水化津生,则口燥可滋。小服而频,示缓治之意。稍增者,稍稍增服之。口中有津液渴者,乃饮渴也。加芒硝者,以峻药力耳(《医宗金鉴·订正金匮要略注》)。


求道
畅读VIP

349

0

四君人参
畅读VIP

553

0


白术
签约讲师
畅读VIP

435

0


白术
签约讲师
畅读VIP

506

0


白术
签约讲师
畅读VIP

507

0


白术
签约讲师
畅读VIP

661

0


白术
签约讲师
畅读VIP

463

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