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鉴别与治疗
常见症候
阳明腑实潮热:日晡潮热,手足澈然汗出,腹部硬满疼痛,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或神昏澹语,烦躁不安,舌苔焦黄,脉沉实。
阴虚血亏潮热:午后或夜间潮热,手足心热,心烦失眠,心悸盗汗,消瘦神悴,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脾胃气虚潮热:上午潮热,下午热退或午后发热,少气懒言,神疲肢软,自汗,面色觥白,舌淡嫩,脉虚细弱。
暑热伤气潮热:多为小儿庄夏发热,或早热暮凉,或暮热早凉,口渴引饮,烦躁不安,纳呆神倦,舌苔腻,脉细数。
瘀血内部潮热:午后或夜间发热,咽燥口干,漱水不欲咽,腹中瘾块,或身有痛处,甚则肌肤甲错,两目黯黑,舌见瘀斑或青紫,脉细涩。
鉴别分析
阳明腑实潮热:多由表邪不解,入里化热,与肠中有形之邪相结,遂 成 “胃家实”。阳明气旺于申酉(下午4 ~ 8 时之间),故见日晡潮热之症。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提示潮热为阳明畸证已成,可予攻下。其辨证要点:发热以傍晚为甚,热势旺盛而汗出,兼有燥屎内结(腹满拒按,便秘,舌苔焦黄)的症状。治宜攻下泄热,随热结的轻重,方选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和调胃承气汤。
脾胃气虚潮热与暑热伤气潮热:两者均可出现气虚的表现,潮热以低热为主。前者多发生于成人,后者乃是小儿在夏季的常见症,秋凉可自行缓解。脾胃气虚潮热多由劳倦内伤,饮食失节,中气不足而下溜,阴火上乘土位而致。《素问•调经论》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院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亦即东垣《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所说:“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J 暑热伤气潮热,多为小儿建夏的临床表现。盖小儿阴气未充,阳气未盛,不能耐受暑热熏蒸,气阴受损,故见潮热,又称“夏季热”,成人亦间或有之。《丹溪心法•中暑》:“注夏属阴虚,元气不足,夏初春末,头痛脚软,食少体热者是。”两症的鉴别要点是:脾胃气虚潮热,一般在上午发热,下午热退,亦有午后发热者,兼见其它气虚(气短懒言,倦怠自汗)的症状;治宜甘温除热,方选补中益气汤;暑热伤气潮热是早热暮凉,或暮热早凉,兼见暑热伤气(口渴欲饮,体倦神疲)的症状。治宜清暑益气,方选王氏清暑益气汤。
阴虚血亏潮热与瘀血内郁潮热:两证均见午后或夜间潮热,热象都为低热,但病因病机迥异。阴虚血亏潮热多由素体阴虚或汗、吐、下、亡血、亡津液之后,阴亏气燥,虚火上炎所致。《素问•调经论》曰:“阴虚则内热”。可发生于各种慢性病,或急性热病后期,亦 称 “骨蒸劳热”。其特征是:午后潮热,兼见虚火上炎(额红,五心烦热,盗汗,舌红脉细数)的症状。瘀血内结潮热,多由气郁血虚或跌打损伤,寒凝气滞,血热妄行等影响血运,滞而成瘀,瘀血内郁化热所致。其特征是:午后或夜间潮热,兼见瘀血内结 (身体有固定痛处或瘠块,肌肤甲错,舌有瘀斑或青紫)的症状。阴虚血亏者,治宜滋阴养血清热,方选清骨散加当归、白芍等;瘀血内结者,治宜活血化瘀清热,方
潮热一证,多属里证,但有虚有实,实证潮热多由于外感,发热较高,热退不清,到一定时间复又上升;虚证潮热,多由于劳倦内伤,气血亏损,发热较低,或仅自觉发热,病情缠绵。然实证久延可致虚,因此,不少潮热常是急性热病的后遗症。临床辨证必须抓住潮热的特点,并结合病史及兼症进行辨析。
文献与评述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谕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阳明病,谑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鞭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杂病证治准绳•寒热门》:“潮热有作有止,若潮水之来,不失其时,一日一发,若日三五发即是发热,非潮热也J
《杂病广要•内因类》: “有潮热者,当审其虚实,若大便坚涩,喜冷畏热,心下幅然,睡卧不著,此皆气盛,所谓实而潮热也,凉膈散、大柴胡辈下之;若胃气消乏,精神憔悴,饮食减少,日渐起羸,病虽暂去,而五心常有余热,此属虚证,宜逍遥散、小柴胡等加减;有每遇夜身发微热,病人不觉,早起动作无事,饮食如常,既无别证可疑,只是血虚,阴不济阳,朝用加味逍遥散,暮用六味丸,不应,用当归补血汤、加减八味丸。


求道
畅读VIP

811

0
四君人参
四君严选
畅读VIP

588

0

四君人参
畅读VIP

688

0

四君人参
畅读VIP

840

0


求道
畅读VIP

529

0

四君人参
四君严选
畅读VIP

507

0

四君人参

608

0

四君人参

732

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