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出处

《内外伤辨惑论》

详细内容

[组成]

黄芪甘草(炙)各15克,人参(去芦)9克,当归身(酒焙干或晒干)6克,陈皮(不去白)、升麻柴胡各6~9克,白术9克。


[用法]

上口父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食远稍热服(现代用法:水煎服。或作丸剂,每服10—15g,日2-3次,温开水或姜汤下)。


[功用]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


1.脾虚气陷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


2.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方解]


本方治证系因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以致脾胃气虚、清阳下陷所致。脾胃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纳运乏力,故饮食减少、少气懒言、大便稀薄;脾主升清,脾虚则清阳不升,中气下陷,故见脱肛、子宫下垂等;清阳陷于下焦,郁遏不达则发热,因非实火,故其热不甚,病程较长。时发时止、手心热甚于手背,与外感发热之热甚不休、手背热甚于手心者不同。气虚腠理不固,阴液外泄则自汗。治宜补益脾胃中气,升阳举陷。方中重用黄芪,味甘微温,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药。配伍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为臣,与黄芪合用,以增强其补益中气之功。血为气之母,气虚时久,营血亦亏,故用当归养血和营,协人参黄芪以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共为佐药。并以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本草纲目》谓:“升麻引阳明清气上升,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此乃禀赋虚弱,元气虚馁,及劳役饥饱,生冷内伤,脾胃引经最要药也”,共为佐使。炙甘草调和诸药,亦为使药。诸药合用,使气虚得补,气陷得升则诸症自愈。气虚发热者,亦借甘温益气而除之。


关于用本方治疗气虚发热的理论依据,李东垣说:“是热也,非表伤寒邪皮毛间发热也,乃肾间脾胃下流之湿气闷塞其下,致阴火上冲,作蒸蒸燥热。”又说:“既脾胃虚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内外伤辨惑论》卷中)可见这种发热李东垣看来,就是“阴火”。其实质主要是脾胃元气虚馁,升降失常,清阳下陷,脾湿下流,下焦阳气郁而生热上冲,加之化源不足,“中焦取汁”不足以化赤生血,则心血不足以养心而致心火独亢而出现的热象。治疗这种发热,  “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今立补中益气汤。” (《内外伤辨惑论》)综上李氏创立“温能除大热”的理论,对区别外感与内伤发热的辨证、病机、治则、治法以及使用的宜忌等均有阐发,对深入理解本方意义和指导临床运用均有裨益。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脉虚软无力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兼腹中痛者,加白芍以柔肝止痛;头痛者,加蔓荆子川芎;头顶痛者,加藁本细辛以疏风止痛;咳嗽者,加五味子麦冬以敛肺止咳;兼气滞者,加木香枳壳以理气解郁。本方亦可用于虚人感冒,加苏叶少许以增辛散之力。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内脏下垂、久泻、久痢、脱肛、重症肌无力乳糜尿、慢性肝炎等;妇科子宫脱垂、妊娠及产后癃闭胎动不安月经过多;眼科之眼睑下垂、麻痹性斜视等属脾胃气虚或中气下陷者。


4.使用注意  阴虚发热及内热炽盛者忌用。

其他同名方

《脾胃论》卷中:补中益气汤

处方

黄耆 甘草(炙)各1.5克 人参(去芦)0.9克 当归身0.6克(酒焙干或晒干)橘皮(不去白)0.6~0.9克 升麻0.6~0.9克 柴胡0.6~0.9克 白术0.9克

药理作用

(1)对子宫、心肌、小肠等不同器官的药理作用 《天津医药杂志》1960(1):4~12,本方对在体或离体子宫及其周围组织有选择性兴奋作用,尤其是加入益母草枳壳等药物时,其作用更为突出。小量补中益气汤可以兴奋心肌,过量则呈抑制作用。对小肠的作用较复杂,当蠕动亢进时呈现抑制作用,使之蠕动减慢,张力降低;肠管处于抑制状态时,则使之蠕动增强。从而证实了本方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从实验中还可看出,在有升麻柴胡的制剂中,对动物的作用明显。而去掉升、柴时,其作用减弱,说明此二药能增强其它药物之作用强度,尤以对肠蠕动作用更为明显。(2)抗基因突变及抗肿瘤作用 《中成药研究》1985(12):27,本方的抗基因突变和抗肿瘤作用,强于四君子汤。同时,本方还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延长动物存活时间。提示在临床上使用抗肿瘤化疗药物时,配合应用本方,可提高疗效,降低化疗药物毒副反应。

功能主治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脾胃气虚,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饮食乏味,不耐劳累,动则气短;或气虚发热,气高而喘,身热而烦,渴喜热饮,其脉洪大,按之无力,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头痛;或气虚下陷,久泻脱肛。现用于子宫下垂;胃下垂或其它内脏下垂者。

病甚劳役、热甚者,黄耆加至3克,咳嗽者,去人参;腹中痛者,加白芍药1.5克、炙甘草1.5克;若恶热喜寒而腹痛者;再加黄芩0.6~0.9克;恶寒冷痛,加桂心0.3~0.9克;头痛,加蔓荆子0.6~0.9克;痛甚者加川芎0.6克;顶痛、脑痛,加藁本0.9~1.5克。

用法用量

上药哎咀,都作一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稍热服。

注意

阴虚内热者忌服。

备注

方中黄耆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人参白术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为臣;陈皮调理气机,当归补血和营为佐;升麻柴胡协同参、耆升举清阳为使。综合全方,一则补气健脾,使后天生化有源,脾胃气虚诸证自可痊愈;一则升提中气,恢复中焦升降之功能,使下脱、下垂之证自复其位。

摘录

《梅氏验方新编》卷六:补中益气汤

处方

黄耆2两,人参1钱,炙草8分,半夏1两,炒白芍5钱,独活5钱,防风5钱,炒白术3钱,茯苓3钱,泽泻3钱,柴胡3钱,连翘2钱,羌活1钱半。

功能主治

损伤后气虚感邪,脓出不止,疮口白肉突出者。

用法用量

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服。

摘录
《梅氏验方新编》卷六

《片玉痘疹》卷十二:补中益气汤

处方

人参、黄耆、甘草(炙)、柴胡(炙)、白术升麻陈皮桂枝当归木香

功能主治

痘收之后,脾胃虚弱,寒热往来似疟,不分早晚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虚甚者,加熟附子

摘录
《片玉痘疹》卷十二

《外科正宗》卷一:补中益气汤

处方

黄耆1钱5分,甘草(炙)1钱,人参1钱,当归1钱,白术1钱,升麻3分,柴胡3分,陈皮3分,麦门冬6分,五味子(炒)5分。

功能主治

疮疡元气不足,四肢倦怠,口干发热,饮食无味,或饮食失节,或劳倦身热,脉洪大而无力,或头痛恶寒,或声高而喘,身热而烦。

用法用量

水2钟,加生姜3片,大枣2枚,煎1钟,空心热服。

摘录

《回春》卷七:补中益气汤

处方

当归1钱,黄耆1钱,人参5分,白术8分,柴胡1钱,升麻1钱,干葛1钱,甘草5分。

制法

上锉。

功能主治

痘疮结痴而误犯风寒,恶寒发热者。

用法用量

生姜1片,水煎服。

摘录
《回春》卷七

《痘疹全书》卷下:补中益气汤

处方

人参白术、黄耆、陈皮甘草青皮枳实木香神曲(炒)、黄连麦芽

功能主治

痘靥之后,因内伤饮食,腹饱闷不喜食,脉弦滑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痘疹全书》卷下

《种痘新书》卷九:补中益气汤

处方

人参、黄耆、白术茯苓升麻柴胡、炙草。

功能主治

痘后感冒风寒,发热,声重鼻塞恶寒恶风

用法用量

热甚则以升麻为君,加前胡;有咳嗽,加陈皮桔梗半夏、南星、炒芩。

摘录
《种痘新书》卷九

《杏苑》卷三:补中益气汤

处方

黄耆4钱,甘草(炙)5分,白术1钱,人参3钱,升麻2分,柴胡5分,陈皮8分,黄柏6分,当归1钱,生姜3片。

功能主治

伤寒、时疫愈后,劳役复热,自汗倦怠。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用水煎熟,食前温服。

摘录
《杏苑》卷三

《喉科种福》卷四:补中益气汤

处方

牛蒡子1钱半,元参3钱,蜜耆3钱,白术1钱半(蜜炒),广陈皮1钱半,当归1钱半,甘草1钱,麦冬3钱半,苦桔梗1钱,红枣1枚,生姜3片,柴胡2钱(酒炒),升麻8分(酒炒)。

功能主治

慢喉风,平素体虚,更兼暴怒,或过食五辛而生,或忧思太过而成。其发缓,其色淡,其肿微,咽干,舌滑而白,大便自利,脉细而微,唇如矾色,午前痛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喉科种福》卷四

《幼科金针》卷下:补中益气汤

处方

人参1钱,白术1钱,当归1钱,陈皮1钱,甘草5分,黄耆1钱5分,升麻5分,柴胡5分。

功能主治

大人肠风,及痔疮出血不止者。

用法用量

地榆1钱同煎,用芝麻油蘸纸点火烧荆芥穗灰,研末,调和前药温服。

摘录
《幼科金针》卷下

《幼幼集成》卷六:补中益气汤

处方

人参、炙甘草、漂白术、广陈皮、小枳实、杭青皮、南木香、六神曲、老麦芽、炙黄耆。

功能主治

小儿痘后久已无热,因伤食发热

用法用量

生姜大枣为引,水煎服。

摘录

傅青主女科·产后编》卷下:补中益气汤

处方

人参5分,当归5分,白术5分,白茯苓1钱,川芎4分,白芍4分,萝卜子4分,木香3分。

功能主治

产后中风,气不足,微满,误服耗气药而胀者。

摘录
傅青主女科·产后编》卷下
  • 《眼科奇书》应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内障眼病的特点探讨(刘幸)
    《眼科奇书》又称《眼科宜书》(以下简称《宜书》),系清代渝州李氏家传秘本,相传为仙人所授(具体著者不详),该书以“奇”著称,具有论奇、方奇、量重、效奇的特点。《宜书》以内、外障学说为基础对眼病进行分类...

    求道

    畅读VIP

    100

    0

  • 彭培初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前列腺癌术后漏尿(黎冠鸿)
    患者某男,76岁,2025年1月9日因前列腺癌术后漏尿情况初诊。患者术后白天小便次数增多量少,约8次,每次约70ml,且在行动后常有漏尿情况。经彭培初主任医生诊断,患者属于前列腺癌术后不良反应以及OA...

    求道

    畅读VIP

    96

    0

  • 彭景星运用补中益气汤验案四则
    补中益气汤(以下称本方)由黄芪、人参、当归、升麻、柴胡、陈皮、白术、甘草等药组成,为李东垣益气升阳,调补脾胃之名方。彭老运用本方加减,治疗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之病证,每获奇效。兹举其治验数则于次,以...

    求道

    畅读VIP

    162

    0

  • 邢筱华补中益气汤治慢阻肺案
    苗某,男,75岁,退休职工。初诊:2019年4月8日主诉:间断咳嗽喘息20年加重6个月患者咳嗽喘息反复发作,每遇春冬季易发作,且呈逐渐加重之势。6月前因发热、咳嗽喘息加重就诊省某医院,诊为慢性阻塞性肺...

    求道

    281

    0

  • 治火郁证的“东垣三方”(仝小林)
    (一)辨治心法升阳散火①为通治,气虚补中益胃齐②。识得治火个中味,别赏一番新天地。注:①升阳散火:即升阳散火汤,此方为火郁通治之方。②气虚补中益胃齐:补中,即补中益气汤;益胃,即升阳益胃汤。升阳散火汤...

    求道

    畅读VIP

    371

    0

  • 李惠林:补中益气汤合抵当汤加减治疗肥胖病
    袁某,男,19岁,于2021年06月11日初诊。  【发病过程】  患者2年来因饮食不节导致体重逐渐增加,常进食后出现频频吐痰。现以“体重异常增加2年”为主诉来院就诊。  【首诊证候】  症见:患者精...

    求道

    畅读VIP

    291

    0

  • 陆养愚补中益气汤加味治夜发腹胀案
    潘天泉公 乃爱(女儿),禀赋薄弱,已适(出嫁)吴体原。归母家月余,忽患腹胀,每于鸡鸣时发,至早膳后即宽,医者用调气之药治之不效。后于半夜即发,至两月,渐于薄暮即发矣,夜不能卧,日间饮食亦减,肌体觉瘦。...

    白术

    签约讲师

    特约撰稿

    畅读VIP

    428

    0

  • 李聪甫:补中益气汤和它加减化裁出的新方
    补中益气汤由黄芪、人参、炙甘草、当归身、白术、陈皮、柴胡、升麻组成。东垣立方,原为脾胃始得之证集中表现在肺,见气高而喘,身热而烦,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等症,形似外感而实非外感。朱丹溪尝用补中益气汤加表...

    求道

    畅读VIP

    374

    0

  • 单兆伟用补气益气汤治淋证验案
    淋证的治疗,古有忌汗、忌补之说,《丹溪心法·淋》云:“最不可用补气之药,气得补而愈胀,血得补而愈涩,热得补而愈盛。”此指实性淋证,而对于虚性淋证,则可补虚通淋,正如徐灵胎在《临证指南医案·淋浊》的评语...

    求道

    畅读VIP

    321

    0

  • 项彦章治气虚发热案
    浙帅胡公,病发热恶风而自汗,气奄奄(短气)弗属。诸医作伤寒(太阳中风桂枝汤证?)治,发表退热而益增(从效果看显然不是伤寒营卫不和)。翁(项彦章)诊其脉,阴阳(寸、关或浮、沉)俱沉细且微数(不足之象),...

    白术

    签约讲师

    畅读VIP

    300

    0

  •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