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用法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相关条文
伤寒(8条):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70】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94】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一作微),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一作尺脉实),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一云,用大柴胡汤)。
【105】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鞕,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12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
【207】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24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249】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各家论述
《内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芒硝咸寒,以除热,大黄苦寒以荡实,甘草甘平,助二物推陈而缓中。
汗吐下后,病不解,心烦谵语及心烦不得寐者,此非大实大满之证,乃虚结不散而凝于中,故属此方也。以大黄为君而通中结,以芒硝为臣而润其燥,以甘草为佐为使,缓调其中而辅二药。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是也。问曰:诸下泄方中皆不用甘草,独此方中复用甘草何也?答曰:诸下泄方,乃下大实大热之证,速如星火,甘草能缓诸药,是以去也。独此方中乃调和胃气,故用甘草以缓其中也。又桃仁承气汤中用甘草者,乃治小腹急结,以甘草缓之也。
调胃承气者,以甘草缓大黄、芒硝留中泄热,故曰调胃,非恶硝、黄伤胃而用甘草也。泄尽胃中无形结热,而阴气亦得上承,故亦曰承气。其义亦用制胜,甘草制芒硝,甘胜咸也;芒硝制大黄,咸胜苦也。去枳实厚朴者,热邪结胃劫津,恐辛燥重劫胃津也。
方名调胃承气者,有调和承顺胃气之义,非若大小承气专攻下也。《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火淫于内,治以苦寒。君大黄之苦寒,臣芒硝之咸寒,二味并举,攻热泻火之力备矣。恐其速下,故佐甘草之缓。
柯韵伯《伤寒附翼》:
不用气药而亦名承气者,调胃即所以承气也。《经》曰:平人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实,故气得上下,今气之不承,由胃家之热实。必用硝、黄以濡胃家之糟粕,则气得以下;同甘草以生胃家之津液,而气得以上,推陈之中,便寓致新之义,一攻一补,调胃之法备矣。胃调则诸气皆顺,故亦得以承气名之。前辈见条中无燥屎字,便云未坚硬者可用,不知此方专为燥屎而设,故芒硝分两多于大承气……此方全在服法之妙,少少服之,是不取其势之锐,而欲其味之留中,以濡润胃府而存津液也。


求道
畅读VIP

476

0


求道
畅读VIP

293

0

四君人参
四君严选
畅读VIP

670

0


白术
签约讲师

616

0


白术
签约讲师

797

0


白术
签约讲师

815

0


白术
签约讲师
畅读VIP

590

0


白术
签约讲师

569

0


白术
签约讲师

711

0


白术
签约讲师

654

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