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饮片形态


拼音

Mù Tōnɡ

别名

通草、附支(《本经》),丁翁(《吴普本草》),丁父(《广雅》),葍藤(《本草经集注》),王翁、万年、万年藤(《药性论》),燕蕧、乌蕧(《唐本草》)。

来源及植物形态

木通,始载于《本经》,原名通草。为木通科植物木通Akebia quinata (Thunb.)Decne.三叶木通Akebia trifoliata (Thunb.)Koidz.或白木通Akebia trifoliata (Thunb.)Koidz. var. australis(Diels)Rehd.的干燥藤茎。木通,主产于华东地区,三叶木通主产于浙江等地,白木通主产于四川等地。


木通Akebia quinata (Thunb.)Decne.


三叶木通Akebia trifoliata (Thunb.)Koidz.


木通Akebia trifoliata (Thunb.)Koidz. var. australis(Diels)Rehd.

采制

9月采收,截取茎部,刮去外皮,阴干。

用水稍浸泡,闷润至透,切片,晾干。

性味归经

性味:苦,凉。

①《本经》:"味辛,平。"

②《吴普本草》:"雷公:苦。"

③《别录》:"甘,无毒。"

④《药性论》:"微寒。"

⑤《海药本草》:"温平。"


归经:入心、小肠、膀胱经。

①《纲目》:"手厥阴心包络,手足太阳小肠、膀胱。"

②《木草汇言》:"入手少阴、足太阳经。"

③《药品化义》:"入睥、心、小肠、膀胱四经。"

④《本草经解》:"入手太阴肺经。"

⑤《要药分剂》:"入心、肾、膀胱、小肠四经。"

功能主治

泻火行水,通利血脉。治小便赤涩,淋浊,水肿,胸中烦热,喉痹咽痛,遍身拘痛,妇女经闭,乳汁不通。


1.木通利水通淋,适用于膀胱湿热、小便淋沥涩痛之证,常与车前子栀子滑石大黄等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八正散。血淋,可加用蒲黄藕节;石淋,可配金钱草海金沙等。本品亦可用于水肿腹水等症,但以淋病为多用。


2.木通能泻心与小肠之火,治疗心火上炎。见口舌生疮,心烦尿赤者,常配生地竹叶甘草等清心泻火之品。


3.木通能通血脉,治痹痛。可单用本品煎服或入祛风除痹方中用之。《伤寒论当归四逆汤治手足厥寒,脉微欲绝,方中所用通草,即是木通,取其通利血脉之功,协助当归桂枝细辛等,使血脉流通,阳气畅达。


此外,本品尚有通乳作用,治疗产后乳汁不多。可与穿山甲王不留行等配伍;民间方以其与猪蹄同煨食。

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


注意:内无湿热,津亏,气弱,精滑,溲频及孕妇忌服。

①《本草经疏》:"凡精滑不梦自遗及阳虚气弱,内无湿热者禁用。妊娠忌之。"

②《得配本草》:"肾气虚,心气弱,汗不彻,口舌燥、皆禁用。"

各家论述

1.《本经》:"主去恶虫,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令人不忘。"


2.《吴普本草》:"止自汗。"


3.《别录》:"疗脾疸常欲眠,心烦哕,出音声,疗耳聋,散痈肿诸结不消,及金疮、恶疮、鼠瘘、踒折、鼻息肉,堕胎,去三虫。"


4.《药性论》:"主治五淋,利小便,开关格。治人多睡,主水肿浮大,除烦热。"


5.《食疗本草》:"煮饮之,通妇人血气,又除寒热不通之气,消鼠瘘、金疮、踒折,煮汁酿酒妙。"


6.《本草拾遗》:"利大小便,令人心宽下气。"


7.《海药本草》:"主诸瘘疮;喉咙痛及喉痹,并宜煎服之,磨亦得,急即含之。"


8.《食性本草》:"主理风热淋疾,小便效急疼,小腹虚满,宜煎汤并葱食之有效。"


9.《日华子本草》:"安心除烦,止渴退热。治健忘,明耳目,治鼻塞;通小肠,下水,破积聚血块,排脓,治疮疖,止痛,催生下胞,女人血闭,月候不匀,天行时疾,头痛目眩,羸劣乳结,及下乳。"


10.李杲:《本草》十剂,通可去滞,通草、防已之属是也。夫防己大苦寒,能泻血中湿热之滞,又通大便、通草甘淡,利小便,专泻气滞也。肺受热邪,津液气化之原绝,则寒水断流,膀胱受湿热癃闭约缩,小便不通,宜此治之。其症胸中烦热,口燥舌干咽干大渴引饮,小便淋沥或闭塞不通,胫酸脚热,并宜通草主之。凡气味与之同者,茯苓泽泻、灯草、猪苓琥珀、翟麦、车前子之类,皆可以渗湿利小便,泄其滞气也。木通下行,泄小肠火,利小便,与琥珀同功,无他药可比。


11.《纲目》:木通,上能通心清肺,治头痛,利九窍,下能泄湿热,利小便,通大肠,治遍身拘痛。《本经》及《别录》皆不言及利小便治淋之功,甄权、日华子辈始发扬之,盖其能泄心与小肠之火,则肺不受邪,能通水道,水源既清,则津液自化,而诸经之湿与热,皆由小便泄去,故古方导赤散用之。杨仁斋《直指方》言人遍身胸腹隐热,疼痛拘急,足冷,皆是伏热伤血,血属于心,宜木通以通心窍,则经络流行也。


12.《雷公炮制药性解》:木通利便,专泻小肠,宜疗五淋等症。其惊悸等症,虽属心经,而心与小肠相为表里,故并治之。脾疸喜睡,此脾之病,皆湿所酿也,利小肠而湿不去乎?瘟疫之来,感天地不正之气,今受盛之官行而邪不能容,亦宜疗矣。


13.《本草经疏》:木通,《本经》主除脾胃寒热者,以其通气利湿热也。其曰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以其味淡渗而气芬芳也。令人不忘者,心主记,心家之热去,则心清而不忘矣。疗脾疸常欲眠,心烦哕者,脾家湿热壅盛则成疸,心脾之热不清,则昏昏欲眠而心烦哕,音声出于肺,肺家之湿热去,则肺金之气清而音声出矣。治耳聋者,泄肾家之湿火也。


14.李中梓木通,功用虽多,不出宣通气血四字。


15.《本草汇言》:木通,利九窍,除郁热,导小肠,治淋浊,定惊癎狂越,为心与小肠要剂。所以治惊之剂,多用木通,惊由心气郁故也,心郁既通,则小便自利,而惊癎狂越之病亦安矣。


16.《药品化义》:木通,导脾胃积热下行,主治火泻、热泻,盖为利小肠火郁,行膀胱水闭,使水火分,则脾气自实也。且心移热于小肠而脏病由腑结,腑通则脏安。凡为惊病,由心气郁及嗜卧心烦者,以此直彻下行。古人立方,心火为邪,用木通导赤,肺火为邪,用桑皮泻白,良有深意也。


17.《本草述》:木通主治,类知为利水,而《本经》所云通利九窍血脉关节,殊未深究也。盖胃中水谷之清气上注于肺,而手太阴清中之浊者仍归于胃。试取《本经》首言除脾胃寒热,次乃及于通利九窍血脉关节,则知木通于肺胃之交,真有为之承接脉络、使其气化通而血化利者。使胃上注而肺下降,如所谓和调五脏、洒陈六腑者,以能助其功,使清气之营,入肺而流贯于诸经,即上下九窍无不通焉,是则利水与通利九窍血脉关节,原非二义矣。


18.《本草新编》:木通、逐水气、利小便,亦佐使之药,不可不用,而又不可多用,多用则泄人元气。或疑木通利水去滞气,亦有益之品,而谓泄人元气何也?夫木通利水,功何异于猪苓,但嫌其苦寒损胃,非若淡泻之无害也,胃气既伤,元气必耗,故用之为佐使则有功无过,倘多用之为君,则过于祛逐,元气必随水而走,安得不耗哉?


19.《本草备要》:朱二允曰,火在上则口燥、眼赤、鼻干,在中则心烦、呕哕、浮肿,在下则淋、秘、足肿、必借(木通)甘平之性,泻诸经之火,火退则小便自利,便利则诸经火邪皆从小水而下降矣。君火宜木通,相火宜泽泻,利水虽同,所用各别。


20.《安徽药材》:"治脚气浮肿。"

按语备注

1.木通味甚苦而性寒,功能通泄为其要领。既能清热利水,以治小便不利、湿热淋痛,又能清心除烦,以治心火上炎,心烦口疮。其性通利,故又为治痹痛而下乳汁之要药。


2.车前子滑石木通均为清热利水通淋常用要药,临床常配合应用。车前子能治泄泻,又为肺肝二经之品,功能祛痰、明目;滑石亦能治泄泻,且有清解暑热、清热收湿作用;木通则善能利痹、下乳,且入心经,可治心火上炎之症。


3.木通通草,虽都是通利降水的药品,但木通味苦,以利水泄热见长;通草味淡,以淡渗利湿为胜。《本草纲目》载云:「有细细孔,两头皆通,故名通草,即今所谓木通也,今之通草,乃古之通脱木也。」可见古今名称有所更易,应于区别。


4.木通、川木通、关木通三者功效相似,分属不同的科属,即三者为三种不同的中药。但关木通中含有马兜铃酸,毒副作用较大,长期小剂量服用容易导致肾衰。而木通、川木通无此方面的不良反应,临床要注意鉴别使用。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