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饮片形态


拼音

Zhū Línɡ

别名

豕零(《庄子》),猳猪屎(《本经》),豕橐(《庄子》司马彪注),豨苓(《韩昌黎集》),地乌桃(《本草图经》),野猪食(《东北药植志》),猪屎苓(《四川中药志》)。

释名

其菌核色黑似猪屎,故有猪苓、猪屎苓诸名。

来源及植物形态

猪苓,始载于《本经》。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Pers.)Fries的干燥菌核。寄生于桦树、柞树、槭树及柳树的腐根上。主产于陕西、云南、山西、河北、 河南等地。


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Pers.)Fries

采制

南方全年皆采,北方以夏、秋两季为多。挖出后去掉泥砂,晒干。


洗净泥砂,润软切片,晾干。


雷公炮炙论》:"凡采得猪苓,用铜刀削上粗皮一重,薄切,下东流水浸一夜,至明漉出,细切,以升麻叶对蒸一日,出,去升麻叶令净,晒干用。"


性味归经

性味:甘淡,平。

①《本经》:"味甘,平。"

②《药性论》:"微热。"

李杲:"淡甘,平。"


归经:入脾、肾、膀胱经。

《汤液本草》:"入足太阳、少阴经。"

②《药品化》:"入脾、膀胱二经。"

③《本草经解》:"入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

功能主治

利尿渗湿。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脚气,泄泻,淋、浊,带下。


猪苓甘淡渗泄,利水作用较茯苓为强,凡水湿停滞之小便不利,水肿淋病皆可应用。古方有单用一味猪苓以取效的。如《本草纲目•卷三十七•猪苓》引 《小品方》治妊娠子淋,《杨氏产乳方》治通身肿满,《子母秘录》治妊娠足肿,皆单用一味猪苓为末,热水调服。复方每与茯苓泽泻白术等同用。若水热互结,发热,小便不利而见口渴心烦等阴伤现象者,配滑石阿胶以清热利水养阴,方如《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猪苓汤。治湿热淋病,可配木通车前子滑石等清热利湿药。


此外,猪苓还可治湿胜泄泻,取其利水湿以实大便。《圣济总录•卷七十四》猪苓丸治肠胃寒湿,濡泻无度,猪苓肉豆蔻黄柏为丸服。

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内服:煎汤,6~12g;或入丸,散。


注意:无水湿者忌服。

《医学启源》:"猪苓淡渗,大燥亡津液,无湿证勿服。"

《医学入门》:"有湿症而肾虚者忌。"

③《得配本草》:"目昏、无湿而渴,二者禁用。"

各家论述

1.《本经》:"主痃疟,利水道。"


2.《药性论》:"解伤寒温疫大热,发汗,主肿胀,满腹急痛。"


3.《珍珠囊》:"渗泄,止渴,又治淋肿。"


4.《医学启源》:"大燥除湿。《主治秘要》云,去心懊憹。"


5.《医学入门》:"治中暑消渴。"


6.《本草衍义》:"猪苓,行水之功多,久服必损肾气,昏人目。"


7.《用药心法》:"猪苓,苦以泄滞,甘以助阳,淡以利窍,故能除湿利小便。"


8.《纲目》:"开腠理,治淋、肿、脚气,白浊、带下,妊娠子淋,小便不利。"


9.《纲目》:"猪苓淡渗,气升而又能降,故能开腠理,利小便,与茯苓同功,但入补药不如茯芩也。"


10.《本草汇言》:"猪苓,渗湿气,利水道,分解阴阳之的药也。此药味甘淡微苦,苦虽下降,而甘淡又能渗利走散,升而能降,降而能升,故善开腠理,分理表阳里阴之气而利小便,故前古主痃疟。甄氏方主伤寒温疫大热。能发汗逐邪。此分利表阳之气于外也。张氏方主腹满肿胀急痛,心中懊憹,疟痢瘴泻,此分利里阴之气于内也。张仲景太阳病脉浮、发热消渴而小便不利者,用五苓散,以止其吐;冬时寒嗽,兼寒热如疟状者,名为痰风,用五苓散以定其嗽。此三法俱重在猪苓,开达腠理,分利阴阳之妙用也。"


11.《药品化义》:"猪苓味淡,淡主于渗,入脾以通水道,用治水泻湿泻,通淋除湿,消水肿,疗黄疸,独此为最捷,故云与琥珀同功。但不能为主剂,助补药以实脾,领泄药以理脾,佐温药以暖脾,同凉药以清脾,凡脾虚甚者,恐泄元气,慎之。"


12.《本草述》:"方书有云,湿在脾胃者,必用猪苓泽泻以分理之也。按猪苓从阳畅阴,洁古所谓升而微降者是,阳也;泽泻从阴达阳,洁古所谓沉而降者是,阴也。二味乃合为分理阴阳。"


13.《长沙药解》:"猪苓,渗利泄水,较之茯苓更捷。但水之为性,非土木条达,不能独行。猪苓散之利水,有白术之燥湿土也;猪苓汤之利水,有阿胶清风木也;五苓之利水,有白术之燥土,桂枝之达木也;八味之利水,有桂枝之达木,地黄之清风也:若徒求利于猪、茯、滑、泽之辈,恐难奏奇功耳。"


14.《本草求真》:"猪苓,凡四苓、五苓等方,并皆用此,性虽有类泽泻,同入膀胱肾经,解热除湿,行窍利水,然水消则脾必燥,水尽则气必走;泽泻虽同利水,性亦类燥,然咸性居多,尚有润存,泽虽治火,性亦损气,然润能滋阴,尚有补在。故猪必合泽泻以同用,则润燥适均,而无偏陂之患矣。至于茯苓虽属渗剂,有湿自可以去,然茯则入气而上行,此则入血而下降,且与泽泻利水消肿,治疟止痢等药,审属暑邪湿热内闭,无不借此以为宣导之需,古人已云清利小便,无若此駃,以故滋阴药中,止有泽泻,而不用及猪苓,正谓此耳。但此专司引水,津液易耗,久服多致损目。"

按语备注

猪苓是真菌类多孔菌科植物猪苓菌的菌核,常寄生于枫树、柞树、桦树、椴树等的树干或根部。李时珍说"猪苓淡渗透.....利不便与茯苓同功,但入补药,不如茯苓也"。猪苓利水渗湿之功较茯苓为胜,但无健脾、宁心等作用,是与茯苓不同之处。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