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穴位图


概述

足太阴脾经和脾脏相关,中医医学里所谓的脾脏,以现代医学而言,是指胰脏的功能;特别和胃有深厚的关系,两者相互影响,以完成消化机能。其主要的机能是温暖五脏,并吸收运送胃部消化,完成之养分入五脏六腑,以生成身体需要的细胞。胃和脾两个脏腑,具有表里关系,主宰着消化和吸收的功能。因此,脾经一发生异常,身体各种症状就会呈现出来。如心窝或胃附近会有重压感,出现疼痛恶心、打嗝等现象。容易下痢或便秘,身体消瘦下去。尿量少,有时甚至完全无法排尿。脚部容易冰冷、浮肿、身体有倦怠感。因为经常失眠,故身体感觉不适,不活跃。若出现以上所述的症状时,只要刺激经上的穴道,就能改善不适的症状。脾经上的穴位共有二十一个,列举如下:胸、腹部分有大包周荣胸乡、天谷、食卖、腹哀大横腹结等。下肢部份有府舍、卫门、箕门血海阴陵泉地机漏谷三阴交商丘公孙太白大都隐白等。


足太阴脾经循行路线图

足太阴脾经:从大趾末端开始(隐白),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大都),经核骨(第一骨小头后(太白公孙),上向内踝前边(商丘),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三阴交漏谷),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地机阴陵泉),上膝股内侧前边(血海箕门),进入腹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中极关元,属于脾,络于胃(腹哀;会下脘日月期门),通过膈肌,夹食管旁(食窦天溪胸乡周荣;络大包;会中府),连舌根,散布舌下。

它的支脉:从胃部分出,上过隔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阴心经



《灵枢》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趾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

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

脾出于隐白隐白者,足大趾之端内侧也,为井木;溜于大都大都本节之后下陷者之中也,为荥;注于太白太白,核骨之下也,为俞;行于商丘商丘,内踝之下陷者之中也,为经;入于阴之陵泉,阴之陵泉,辅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为合。足太阴经也。


《针灸大成》

此一经起于隐白,终于大包,取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与井荥输经合也。

脉起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腨内,循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夹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别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少血多气,巳时气血注此。


本经一侧21穴(左右两侧共42穴),其中11穴分布于下肢内侧面的前份,10穴分布于侧胸腹部。首穴隐白,末穴大包。主治脾、胃等消化系统病症、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