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概述

痞满是由表邪内陷,饮食不节,痰湿阻滞,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而成的以胸脘痞塞满闷不舒,按之柔软,压之不痛,视之无胀大之形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脾胃病证。本证按部位可划分为胸痞、心下痞等,心下即胃脘部,故心下痞又可称为胃痞。本节主要讨论胃痞。


胃痞是脾胃肠病证中较为常见的病证,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较好的疗效。


胃痞在《内经》称为痞、满、痞满、痞塞等,如《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的“脏寒生满病”,《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的“备化之纪,……其病痞”,以及“卑监之纪,……其病留满痞塞”等都是这方面的论述。《伤寒论》对本病证的理法方药论述颇详,如谓“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心下痞,按之濡”,提出了痞的基本概念,;并指出该病病机是正虚邪陷,升降失调,并拟定了寒热并用,辛开苦降的治疗大法,其所创诸泻心汤乃治痞满之祖方,一直为后世医家所赏用。《诸病源候论·痞噎病诸候》提出“八痞”、“诸痞”之名,包含了胃痞在内,论其病因有风邪外人,忧恚气积,坠堕内损,概基病机营卫不和阴阳隔绝,血气壅塞,不得宣通。并对痞作了初步的解释:“痞者,塞也。言腑脏痞塞不宣通也。”东垣所倡脾胃内伤之说,及其理法方药多为后世医家所借鉴,尤其是《兰室秘藏·卷二》之辛开苦降,消补兼施的消痞丸、枳实消痞丸更是后世治痞的名方。


《丹溪心法·痞》将痞满胀满作了区分:“胀满内胀而外亦有形,痞则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在治疗上丹溪特别反对一见痞满便滥用利药攻下,认为中气重伤,痞满更甚。《景岳全书·痞满》对本病的辨证颇为明晰:“痞者,痞塞不开之谓;满者,胀满不行之谓。盖满则近胀,而痞则不必胀也。所以痞满:—证,大有疑辨,则在虚实二字,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物无滞而痞者,虚痞也。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无胀无痛而满者,虚满也。实痞、实满者可散可消;虚痞、虚满者,非大加温补不可。”《类证治裁·痞满》将痞满分为伤寒之痞和杂病之痞,把杂病之痞又分作胃口寒滞停痰,饮食寒凉伤胃,脾胃阳微,中气久虚,精微不化,脾虚失运,胃虚气滞等若干证型,分寒热虚实之不同而辨证论治,对临床很有指导意义。


西医学中的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消化不良等疾病,当出现以胃脘部痞塞,满闷不舒为主要表现时,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

脾胃同居中焦,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共司水谷的纳运和吸收,清升浊降,纳运如常,则胃气调畅。若因表邪内陷入里,饮食不节,痰湿阻滞,情志失调,或脾胃虚弱等各种原因导致脾胃损伤,升降失司,胃气壅塞,即可发生痞满


1.表邪入里

外邪侵袭肌表,治疗不得其法,滥施攻里泻下,脾胃受损,外邪乘虚内陷入里,结于胃脘,阻塞中焦气机,升降失司,胃气壅塞,遂成痞满。如《伤寒论》所云:“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人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2.食滞中阻

或暴饮暴食,或恣食生冷粗硬,或偏嗜肥甘厚味,或嗜浓茶烈酒及辛辣过烫饮食,损伤脾胃,以致食谷不化,阻滞胃脘,升降失司,胃气壅塞,而成痞满。如《类证治裁·痞满》云:“饮食寒凉,伤胃致痞者,温中化滞。”


3.痰湿阻

脾胃失健,水湿不化,酿生痰浊,痰气交阻于胃脘,则升降失司,胃气壅塞,而成痞满。如《兰室秘藏·中满腹胀》曰:“脾湿有余,腹满食不化。”


4.情志失调

多思则气结,暴怒则气逆,悲忧则气郁,惊恐则气乱等等,造成气机逆乱,升降失职,形成痞满。其中尤以肝郁气滞,横犯脾胃,致胃气阻滞而成之痞满为多见。即如《景岳全书·痞满》所谓:“怒气暴伤,肝气未平而痞。”


5.脾胃虚弱

素体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或饥饱不匀,饮食不节,或久病损及脾胃,纳运失职,升降失调,胃气壅塞,而生痞满。此正如《兰室秘藏·中满腹胀》所论述的因虚生痞满:“或多食寒凉,及脾胃久虚之人,胃中寒则胀满,或脏寒生满病。”


胃痞的病机有虚实之分,实即实邪内阻,包括外邪人里,饮食停滞,痰湿阻滞,肝郁气滞等;虚即中虚不运,责之脾胃虚弱。实邪之所以内阻,多与中虚不运,升降无力有关;反之,中焦转运无力,最易招致实邪的侵扰,两者常常互为因果。如脾胃虚弱,健运失司,既可停湿生饮,又可食滞内停;而实邪内阻,又会进一步损伤脾胃,终至虚实并见。另外,各种病邪之间,各种病机之间,亦可互相影响,互相转化,形成虚实互见,寒热错杂的病理变化,为痞证的病机特点。总之,胃痞的病位在胃,与肝脾有密切关系。基本病机为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

症状

本病证以自觉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痞按之柔软,压之不痛,视之五胀大之形。常伴有胸膈满闷,饮食减少,得食则胀,嗳气稍舒,大便不调,消瘦等症。发病和加重常与诸如暴饮暴食,恣食生冷粗硬,嗜饮浓茶烈酒,过食辛辣等饮食因素,以及情志、起居、冷暖失调等诱因有关。多为慢性起病,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诊断

1.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痞按之柔软,压之不痛,视之无胀大之形。

2.常伴有胸膈满闷,饮食减少,得食则胀,嗳气则舒等症。

3.发病和加重常与饮食、情志、起居、冷暖失调等诱因有关。

4.多为慢性起病,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5.纤维胃镜检查、上消化道K线检查、胃液分析等的异常,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治疗

辨证要点


辨寒热虚实

痞满绵绵,得热则舒,遇寒则甚,口淡不渴,苔白,脉沉者,多为寒;痞满势急,胃脘灼热,得凉则舒,口苦便秘,口渴喜冷饮,苔黄,脉数者,多为热;痞满时减复如故,喜揉喜按,不能食或食少不化,大便溏薄,久病体虚者,多属虚;痞满持续不减,按之满甚或硬,能食便秘,新病邪滞者,多属实。痞满寒热虚实的辨证,还应与胃痛互参。


治疗原则


胃痞的基本病机是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因此,其治疗原则是调理脾胃,理气消痞。实者分别施以泻热、消食、化痰、理气,虚者则重在补益脾胃。对于虚实并见之候,治疗宜攻补兼施,补消并用。治疗中应注意理气不可过用香燥,以免耗津伤液,对于虚证,尤当慎重。


分证论治


『实痞』


邪热内陷

症状:胃脘痞满,灼热急迫,按之满甚,心中烦热,咽干口燥,渴喜饮冷,身热汗出,大便于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泻热消痞,理气开结。

方药:大黄黄连泻心汤

方中大黄泻热消痞开结,黄连清泻胃火,使邪热得除,痞气自消。可酌加银花、蒲公英以助泻热,加枳实厚朴木香等以助行气消痞之力。若便秘心烦者,可加全瓜蒌栀子以宽中开结,清心除烦;口渴欲饮者,可加花粉、连翘以清热生津。


饮食停滞

症状:胃脘痞满,按之尤甚,嗳腐吞酸恶心呕吐,厌食,大便不调,苔厚腻,脉弦滑。

治法:消食导滞,行气消痞。

方药:保和丸

方中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导滞,半夏陈皮行气开结,茯苓健脾利湿,连翘清热散结,全方共奏消食导滞,·行气消痞之效。若食积较重,脘腹胀满者,可加枳实厚朴以行气消积;若食积化热,大便秘结者,可加大黄槟榔以清热导滞通便;若脾虚食积大便溏薄者,可加白术黄芪以健脾益气。


痰湿内阻

症状:脘腹痞满,闷塞不舒,胸膈满闷,头重如裹,身重肢倦,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沉滑。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宽中。

方药:二陈汤平胃散

方中苍术半夏燥湿化痰,厚朴陈皮宽中理气,茯苓甘草健脾和胃,共奏燥湿化痰,理气宽中之功。可加前胡桔梗枳实以助其化痰理气。若气逆不降,噫气不除者,可加旋覆花代赭石以化痰降逆;胸膈满闷较甚者,可加薤白、菖蒲、枳实瓜蒌以理气宽中;咯痰黄稠,心烦口干者,可加黄芩栀子以清热化痰。


肝郁气滞

症状:胃脘痞满闷塞,脘腹不舒,胸膈胀满心烦易怒,喜太息,恶心嗳气,大便不爽,常因情志因素而加重,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消痞。

方药:越鞠丸

方中香附川芎疏肝理气,活血解郁;苍术神曲燥湿健脾,消食除痞;栀子泻火解郁。本方为通治气、血、痰、火、湿、食诸郁痞满之剂。若气郁较甚,胀满明显者,可加柴胡郁金枳壳,或合四逆散以助疏肝理气;若气郁化火,口苦咽干者,可加龙胆草、川楝子,或合左金丸,以清肝泻火;若气虚明显,神疲乏力者,可加党参黄芪等以健脾益气。


『虚痞』


脾胃虚弱

症状:胃脘痞闷,胀满时减,喜温喜按,食少不饥,身倦乏力,少气懒言,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或虚大无力。

治法:健脾益气,升清降浊。

方药:补中益气汤

方中人参黄芪白术甘草等补中益气,升麻柴胡升举阳气,当归陈皮理气化滞,使脾气得复,清阳得升,胃浊得降,气机得顺,虚痞自除。若痞满较甚,可加木香砂仁枳实以理气消痞,或可选用香砂六君子汤以消补兼施。若脾阳虚弱,畏寒怕冷者,可加肉桂附子吴茱萸以温阳散寒;湿浊内盛,苔厚纳呆者,可加茯苓、苡仁以淡渗利湿;若水饮停胃,泛吐清水痰涎,可加吴茱萸生姜半夏以温胃化饮。若属表邪内陷,与食、水、痰相合,或因胃热而过食寒凉,或因寒郁化热而致虚实并见,寒热错杂,而出现心下痞满,按之柔软,喜温喜按,呕恶欲吐,口渴心烦肠鸣下利,舌质淡红,苔白或黄,脉沉弦者,可用半夏泻心汤加减,辛开苦降,寒热并用,补泻兼施;若中虚较甚,则重用炙甘草以补中气,有甘草泻心汤之意;若水热互结,心下痞满,干噫食臭,肠鸣下利者,则加生姜以化饮,则有生姜泻心汤之意。

转归预后

胃痞一般预后良好,只要保持心情舒畅,饮食有节,并坚持治疗,多能治愈。但胃痞多为慢性过程,常反复发作,经久不愈,所以贵在坚持治疗。若久病失治,或治疗不当,常使病程迁延,并可渐渐发展为胃痛胃癌等疾患。

结语

痞满是由表邪内陷,饮食不节,痰湿阻滞,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而成的以胸脘痞塞,满闷不舒,按之柔软,压之不痛,视之无胀大之形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脾胃病证。诊断中应强调排除胃癌,并与胃痛、胸痹相鉴别。病位在胃脘,与肝脾关系密切。病机有虚实之异,且多虚实并见。基本病机为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辨证以辨寒热虚实为要点,并应与胃痛的辨证要点互参。治疗原则是调理脾胃,理气消痞,并按虚实而治,勿犯虚虚实实之戒。

文献摘要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太阳之复,厥气上行,……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满。”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


《诸病源候论·否噎病诸候》:“夫八否者,荣卫不和,阴阳隔绝,而风邪外入,与卫气相搏,血气壅塞不通而成否也。否者,塞也。言府藏滞塞不宣通也。由忧恚气积,或坠堕内损所致。其病腹内气结胀满,时时壮热是也。其名有八,故云八否。”


《丹溪心法·痞》:“痞与否同,不通泰也。”


《医学正传·痞满》:“故胸中之气,因虚而下陷于心之分野,故心下痞。宜升胃气,以血药兼之。若全用利气之药导之,则痞尤甚。痞甚而复下之,气愈下降,必变为中满鼓胀,皆非其治也。”


《证治汇补·痞满》:“大抵心下痞闷,必是脾胃受亏,浊气挟痰,不能运化为患。初宜舒郁化痰降火,二陈、越鞠、芩连之类;久之固中气,参、术、苓、草之类,佐以他药。有痰治痰,有火治火,郁则兼化。若妄用克伐,祸不旋踵。又痞同湿治,惟宜上下分消其气,如果有内实之症,庶可疏导。”


类证治裁·痞满》:“伤寒之痞,从外之内,故宜苦泄;杂病之痞,从内之外,故宜辛散。……痞虽虚邪,然表气入里,热郁于心胸之分,必用苦寒为泻,辛甘为散,诸泻心汤所以寒热互用也。杂病痞满,亦有寒热虚实之不同。”

  • 刘国安治痞满案
    陈兰芳,女性,43 岁,1999 年 7 月 19 日初诊。患者胸脘不舒,痞塞满闷,恶心呕呃,肩背疼痛,饥而不欲食,口苦乏力,不欲饮凉,舌质淡,苔黄稍腻,脉弦细稍滑。此乃肝胃不和,寒热错杂,治拟疏肝和...

    求道

    畅读VIP

    145

    0

  • 廖志峰治疗脾胃病经验
    临证经验治中焦如衡廖志峰在临床诊疗中也非常重视脾胃功能的平衡,廖志峰认为:“治中焦如衡”这一治则具体体现于升脾气与降胃气、养胃阴与运脾气、疏肝气与调脾胃等,这种平衡临床诊疗中也可以理解为升降之衡、寒热...

    求道

    畅读VIP

    188

    0

  • 姚国美论“痞满”证治
    “痞满”的分型论治心下痞硬而满,或兼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宜生姜泻心汤;或兼干呕,心烦不得安,雷鸣下利,日数十行,宜甘草泻心汤;呕而发热者,半夏泻心汤主之;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以...

    求道

    畅读VIP

    194

    0

  • 董明国:健脾益气,理气消痞法治疗胃痞病案
    邓某,男,时年45岁,于2020年05月10日初诊。  【发病过程】  患者胃脘痞满6年,身体消瘦,进食则胀,纳食乏味,恶心嗳气,大便软,日2次,脸色萎黄少华。  【首诊证候】  症见:患者进食则胀,...

    求道

    畅读VIP

    201

    0

  • 董明国:健脾益气,理气消痞法治疗胃痞病案
    邓某,男,时年45岁,于2020年05月10日初诊。  【发病过程】  患者胃脘痞满6年,身体消瘦,进食则胀,纳食乏味,恶心嗳气,大便软,日2次,脸色萎黄少华。  【首诊证候】  症见:患者进食则胀,...

    求道

    畅读VIP

    188

    0

  • 曾宪进:疏肝和胃法治疗脾虚气滞型胃痞案
    梁某,男,时年45岁,于2018年02月06日初诊。  【发病过程】  患者自诉3年前开始胃胀胃痛,经常反复发作,一直在我院以中药调理。  【首诊证候】  症见:患者胃痛、餐后加重,胃胀伴反酸,胃纳尚...

    求道

    畅读VIP

    244

    0

  • 气鼓案
    殷女,40岁,2008年8月19日就诊。诉每于餐后15分钟左右,即脐下腹部渐胀大,逐渐向上脘部发展,脘腹部终如圆鼓膨大,腹皮绷急,辄需宽带松衣,有痞胀感而无疼痛感,几乎日均有此现象,大便秘结,3~4日...

    求道

    畅读VIP

    284

    0

  • 杨小清:健胃汤合生脉散加减治疗胃痞
    李某,男,时年38岁,2019年7月13日初诊。  【发病过程】  现病史:患者诉半年前出现胸脘持续性隐痛,进食后加重,伴疲乏纳差,症状持续不能改善,无咳嗽气促,无发热,近2天患者上症加重,今来诊。 ...

    求道

    畅读VIP

    405

    0

  • 沈舒文:半夏黄连配枳实消痞满
    王捷虹 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脾胃病科痞满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临床症状之一,半夏配黄连是张仲景半夏泻心汤的核心配伍组药,体现了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消痞散结的配伍组方治疗思想。金元时期李东垣《兰室秘藏》...

    求道

    畅读VIP

    450

    0

  • 冯五金: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经验
    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表现为胃脘胀痛、早饱、嗳气等,根据其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可归属于中医“痞满”“胃痛”“嘈杂”等范畴。其主要病因有情志失调、素体脾胃虚弱、饮食不节等几个方面,是门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

    求道

    畅读VIP

    488

    0

  •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