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用法
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备注
相关条文
各家论述
《内经》曰:火热受邪,心病生焉。苦人心,寒除热。大黄、黄连之苦寒,以导泻心下之虚热。但以麻沸汤渍服者,取其气薄而泄虚热。
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粹》:
痞有不因下而成者。君火亢盛,不得下交于阴而为痞,按之虚者,非有形之痞,独用苦寒,便可泄却。如大黄泻营分之热,黄连泄气分之热,且大黄有攻坚破结之能,其泄痞之功即寓于泻热之内,故以大黄名其汤。以麻沸汤渍其须曳,去滓,取其气不取其味,治虚痞不伤正气也。
心下痞,按之濡而不硬,是内陷之邪与无形之气搏聚而不散也。脉浮在关上,其势甚高,是君火亢于上不能下交于阴也。此感上焦君火之化而为热痞也,方用大黄、黄连大苦大寒以降之,火降而水自升,亦所以转否为泰法也。最妙在不用煮而用渍,仅得其无形之气,不重其有形之味,使气味俱薄,能降而即能升,所谓圣而不可知之谓神也。
谓之泻心者,非用黄连以泻心脏之火也,盖以之治心下痞而名之也…因伤寒郁热之邪,误下人里而痞塞于心下,虽按之濡而属无形之气痞,然终是热邪,故用大黄之苦寒泄之,以攻胃分之热邪,黄连之苦寒开之,以除中焦之郁热,而成倾痞之功,在五等泻心汤中,独为攻热之剂也。
此又法之最奇者,不取煎而取泡,欲其轻扬清淡,以涤上焦之邪。
熊曼琪《伤寒学》:
大黄黄连泻心汤,《伤寒论》原文记载只有大黄、黄连二味,但按林亿等方后注及考《千金翼方》等记载,当以有黄芩为是。大黄泻热和胃;黄连泻心胃之火;黄芩泻中焦实火,三者合用,邪热得除,气机流畅,则痞闷自消。本方有二个特点应予关注:①三味苦寒药同用,集中兵力,攻其一点,这是仲景较多应用的一种配伍方法,同时也提示本证是一个完全的热证。②用量较轻,大黄二两,仅为承气之半,黄连、黄芩各一两,用量亦轻,提示证情并不严重。
本方煎服法尤有妙义,大黄、黄连、黄芩苦寒,气味俱厚,若煎服必下攻肠道而具泻下作用。今不取煎煮,而以麻沸汤浸泡少顷,绞汁饮服,意在取其气之轻扬,不欲其味之重浊,使之利于清上部无形之邪热,而不在泻下有形之邪结。

四君人参
四君严选
畅读VIP

705

0

茯苓
四君严选
畅读VIP

571

0

四君人参
四君严选
畅读VIP

1111

0

四君人参
四君严选
畅读VIP

649

0


白术
签约讲师

989

0


白术
签约讲师

802

0


白术
签约讲师

549

0


白术
签约讲师
畅读VIP

495

0


白术
签约讲师

624

0


白术
签约讲师

617

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