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别与治疗
常见证候
热痞:心下痞,按之濡,心烦口渴,或见吐衄,小便黄赤,舌苔薄黄,其脉关上浮。
寒热痞:心下痞,按之濡,兼见恶寒,汗出,舌苔薄白,其脉浮弱或数。
痰气痞:心下痞满,恶心呕吐,头晕目昏,大便不利,舌苔白腻,脉滑。
饮气痞:心下痞满,纳少不馨,干噫食臭,腹中作响,大便溏薄,舌苔薄白,脉沉弱。
客气上逆痞:心下痞,心烦不安,干呕食少,或兼下利,舌苔薄白,脉略弦。
鉴别分析
热痞与寒热痞:痞症多由太阳病叠经误下,脾胃受伤,遂使客气上逆,阻塞心下所致。热痞有心烦口渴,溲赤,苔黄之热证可寻;寒热痞除有热扰心下而见痞症外,必兼恶寒汗出之阳虚证。前者治宣泄热消痞,方选大黄黄连泻心汤;后者治宜清热扶阳消痞,方选附子泻心汤。
痰气痞与饮气痞:痰与饮同源,水湿所聚,稠者为痰,稀者为饮。痰与饮结于心下,胃气失于和降,清气不得上升,遂可致痞。痰气痞有恶心呕吐,苔腻;饮气痞有肠鸣,苔薄白。前者可用半夏泻心汤化痰消痞;后者可选生姜泻心汤散饮消痞。
客气上逆痞:伤寒、中风,表不解而误用下法,胃中空虚,客气上逆,心下痞硬,若误认心下痞硬为下之不尽,继而再下,则痞更甚。心烦不安,坐卧不宁是其特点。治宜缓急消痞,甘草泻心汤主之。
心下痞一症,其病机总以脾胃气机升降不和所致。常见于伤寒误下,或内伤脾胃,治法重在辛开苦降,调理脾胃,升清降浊,中气枢转,痞症自消。


求道
畅读VIP

405

0

四君人参
四君严选
畅读VIP

704

0

四君人参
畅读VIP

699

0

刘军
畅读VIP

989

0

四君人参
畅读VIP

758

0


求道
畅读VIP

716

0

韩振立
四君讲师
作者授权
畅读VIP

542

0


白术
签约讲师

595

0


白术
签约讲师

731

0


白术
签约讲师

850

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