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饮片形态


拼音

Shān Zhā

别名

朹、粱梅(《尔雅》),朹子(《尔雅》郭璞注),鼠查(《本草经集注》),羊梂(陶弘景),赤爪实(《唐本草》),棠梂子(《本草图经》),赤枣子(《桂海虞衡志》),山里红果、酸枣,鼻涕团、柿楂子(《百一选方》),山里果子(《履巉岩本草》),茅楂(《日用本草》),猴楂(《世医得效方》),映山红果(《救荒本草》),海红(《品汇精要》),酸梅子、山梨(《中国树木分类学》),酸查(《山东中药》)。

来源及植物形态

山楂,始载于《本草经集注》。为蔷薇科植物山里红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 var. major N.E.Br.或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 的干燥成熟果实。产于我国河南、江苏、浙江、安徽、湖北、贵州、广东等省。


山里红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 var. major N.E.Br.


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

采制

山楂:拣净杂质,筛去核。


山楂:取拣净的山楂,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外面呈淡黄色,取出,放凉。


山楂:取拣净的山楂,置锅内用武火炒至外面焦褐色,内部黄褐色为度,喷淋清水,取出,晒干。


山楂炭:取拣净的山楂,置锅内用武火炒至外面焦黑色,但须存性,喷淋清水,取出,晒干。


《纲目》:"九月霜后取山楂实带熟者,去核,曝干。或蒸熟去皮核,捣作饼子,日干用。"

性味归经

性味:酸甘,微温。

①《唐本草》:"味酸,冷,无毒。"

②《日用本草》:"味甘酸,无毒。"

③《本草蒙筌》:"味甘辛,气平,无毒。"

④《纲目》:"酸甘,微温。"


归经:入脾、胃、肝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经。"

②《本草经疏》:"入足阳明、太阴经。"

③《药品化义》:"入脾、肝二经。"

④《本草经解》:"入手太阴肺经足厥阴肝经。"

功能主治

消食健胃,行气散瘀。用于肉食积滞,胃脘胀满,泻痢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心腹刺痛,疝气疼痛高脂血症。焦山楂消食导滞作用增强。用于肉食积滞,泻痢不爽。


1.本品味酸而甘,微温不热,功擅助脾健胃,促进消化,为消油腻肉食积滞之要药。如《本草纲目•卷三十•山楂》引《简便方》治食肉不消,即用一味山楂水煎服;治食滞不化,常与神曲麦芽配伍同用,以增强消食化积之力;若兼见脘腹胀痛者,可加木香枳壳等,以行气消滞;若伤食引起腹痛泄泻,可用焦山楂10g研末,开水调服,有消食止泻之功。


2.山楂能入血分,善活血散瘀消肿。治产后瘀阻腹痛、恶露不尽,以及经闭痛经等证,常配伍当归川芎益母草等药同用。朱丹溪经验方,即单用本品水煎服。用治疝气坠胀疼痛,常与小茴香橘核等配伍同用。


3.近年来单用本品与其他活血化瘀止痛药同用,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高脂血症有效。

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内服:10~15g,大剂量30g,水煎,或入丸散。


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注意:脾胃虚弱者慎服。

①《纲目》:"生食多,令人嘈烦易饥,损齿,齿龋人尤不宜。"

②《本草经疏》:"脾胃虚,兼有积滞者,当与补药同施,亦不宜过用。"

③《得配本草》:"气虚便溏,脾虚不食,二者禁用。服人参者忌之。"

④《随息居饮食谱》:"多食耗气,损齿,易饥,空腹及羸弱人或虚病后忌之。"

各家论述

1.陶弘景:"煮汁洗漆疮。"


2.《唐本草》:"汁服主利,洗头及身上疮痒。"


3.《本草图经》:"治痢疾及腰疼。"


4.《履巉岩本草》:"能消食。"


5.《日用本草》:"化食积,行结气,健胃宽膈,消血痞气块。"


6.《滇南本草》:"消肉积滞,下气;治吞酸,积块。"


7.《本草蒙筌》:"行结气,疗颓疝。"


8.宁原《食鉴本草》:"化血块,气块,活血。"


9.《纲目》:"化饮食,消肉积,癥瘕痰饮痞满吞酸,滞血痛胀。"


10.《本草再新》:"治脾虚湿热,消食磨积,利大小便。"


11.《本草撮要》:"冻疮涂之。"


12.朱震亨:山楂,大能克化饮食。若胃中无食积,脾虚不能运化,不思食者,多服之,反克伐脾胃生发之气也。


13.《本草经疏》:山楂,《本经》云味酸气冷,然观其能消食积,行瘀血,则气非冷矣。有积滞则成下痢,产后恶露不尽,蓄于太阴部分则为儿枕痛。山楂能入脾胃消积滞,散宿血,故治水痢及产妇腹中块痛也。大抵其功长于化饮食,健脾胃,行结气,消瘀血,故小儿产妇宜多食之。《本经》误为冷,故有洗疮痒之用。


14.《本草通玄》:山楂,味中和,消油垢之积,故幼科用之最宜。若伤寒为重症,仲景于宿滞不化者,但用大、小承气,一百一十三方中并不用山楂,以其性缓不可为肩弘任大之品。核有功力,不可去也。


15.《本草求真》:山楂,所谓健脾者,因其脾有食积,用此酸咸之味,以为消磨,俾食行而痰消,气破而泄化,谓之为健,止属消导之健矣。至于儿枕作痛,力能以止;痘疮不起,力能以发;犹见通瘀运化之速。有大小二种,小者入药,去皮核,捣作饼子,日干用。出北地,大者良。


16.《纲目》:赤爪、棠梂、山楂,一物也。古方罕用,故《唐本草》虽有赤爪,后人不知即此也。自丹溪朱氏始着山楂之功,而后遂为要药。其类有二种,皆生山中:一种小者,山人呼为棠梂子、茅楂、猴楂,可入药用。树高数尺,叶有五尖,桠间有刺。三月开五出小白花,实有赤、黄二色,肥者如小林檎,小者如指头,九月乃熟。其核状如牵牛子,黑色,甚坚;一种大者,山人呼为羊朹子。树高丈余,花叶皆同,但实稍大而黄绿,皮涩肉虚为异尔。初甚酸涩,经霜乃可食,功应相同而采药者不收。按《物类相感志》言,煮老鸡硬肉,入山楂数颗即易烂,则其消肉积之功,盖可推矣。......化饮食,消肉积,症瘕,痰饮痞满吞酸,滞血痛胀。


17.《医学衷中参西录》山楂,若以甘药佐之,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开郁气而不伤正气,其性尤和平也。

按语备注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卷十四•赤爪木》引陈藏器语云:“赤爪实,陶注于松条中,鼠查,一名羊梂,即赤爪(实)也。”今考鼠查、赤爪实等均为山楂之古名,故可知山楂始载于《本草经集注》。


山楂莱菔子均有较好的消食化积之功,所不同的是:山楂长于消肉积,消积力较好,且长于活血化瘀;莱菔子长于治积滞腹胀较重者,攻积力强而兼降气消痰。合用则作用增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