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高脂血症又称高脂蛋白血症,由脂肪代谢紊乱导致。外源性者大多为脂质食物摄入过多引起,多为暂时性。内源性者又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前者大多有家族史,或遗传性病引起,原因不明。后者继发于糖尿病、肾病综合征、黏液性水肿、胆管阻塞性肝胆病、胰腺炎等。本症与冠心病、糖尿病、动脉硬化等发生发展有关。
中医认为,血中脂质含量过高属于“痰浊聚止”,缘脾、肝、肾三脏功能失调,气化代谢失常,升降失司,清浊不分而致。痰由湿生,为津液所化,行则为液,聚则为痰,流则为津,止则为涎。《寓意草》云:“食欲太过而结为痰涎者,每随脾之运化而渗灌于经隧。”本症患者每嗜肥甘油腻,加重脾胃纳化和肝胆疏泄的负担,日久则津液不布、痰浊自生,并渐成气滞血瘀者。脾主运化,脾虚则水津无以四布,浊阴弥漫,痰湿自生。肝主疏泄,肝郁气滞而胆气郁遏,清净无能,脂浊难化。又,肾为水脏、主五液,肾虚气化不利,津液不布、聚而成浊痰蕴阻,加重了本症的临床表现。或痰湿之体,运化失调,水谷精微不归正化;或由于阴亏之体,火热灼津为痰所致。并常兼见络阻窍闭,变生胸痹、眩晕、肢麻等。
因此,在临床上,本症可分虚、实两大类,而又有虚实相兼者。实证以痰、湿、热、浊蕴阻为主,每多瘀血痹阻、肝阳上亢兼证。虚证则以脾虚失运、肝阴亏虚、肾气不足为主,而又见阴阳失调的阴虚阳盛、阳虚阴盛者。故治疗常宜化痰、利湿、泄浊、泻热、化瘀、平肝,及健脾、疏肝、和血、益气、补肾、养肝等法,或标本兼施,或升清降浊,俾气化复常而血脂渐降。
鉴别与治疗
【证治方药】
(一)湿热蕴滞
1.临床表现:形体壮实,血脂高,口苦口腻,口干咽燥,渴不思饮,胸闷心烦,脘痞胁胀,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病因病机:喜食肥甘油腻,湿热久蕴而郁滞肝胆,气化不利,留而成脂。
3.治法:清热化湿,利胆疏肝。
药物:茵陈蒿15g,制大黄6〜10g,炒山栀6〜10g,生决明子10g(打),连翘10g,菊花10g,银花10g,泽泻10g,茯苓15g,麦芽15g,生山楂15〜30g。
方义:茵陈蒿清热利湿,既能用于急性黄疸以退黄,又能用于本症有降低胆固醇作用。银花、连翘、菊花、山栀清泄肝经郁热,制大黄、生决明子导下泄热,泽泻、茯苓化湿利水,麦芽、山楂消导泄浊,合而为降低血脂之剂。
加减:胸胁苦满加柴胡、枳壳疏肝理气,脘痞腹胀加砂仁、陈皮和胃醒脾,大便秘结者可用生大黄、玄明粉通下泄热,湿甚加猪苓、苍白术利水燥湿。
5.变通法:若肠胃实热,大便秘结,形体壮实腹胀,脉实,苔厚腻,可暂用小承气汤(《伤寒论》)通下。
(二)痰湿浊阻
1.临床表现:血脂高,体形丰腴,少动多静,四肢倦怠沉重,头脑昏胀,头晕目眩,胸闷气短,恶心呕吐,腹胀纳呆,咳嗽痰多,大便时溏。舌胖苔腻,脉滑弦。
2.病因病机:肥人多痰湿,又嗜食肥甘,痰浊湿阻久结血脉,气血不通。
3.治法:化湿除湿,泄浊和胃。
药物:法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5g,苍白术各10g,厚朴6g,泽泻15g,僵蚕10g,生山楂15〜30g。
方义:半夏、陈皮化痰和胃,苍术、厚朴除湿泄浊,泽泻、白术、茯苓利水祛湿,僵蚕、山楂祛风化痰、消导化瘀。
加减:痰热加瓜萎、陈胆星、黄连清热化痰,寒饮加桂枝、干姜、细辛散寒化饮,气虚加黄芪、党参益气健脾。
5.变通法:痰湿化热者可用清气化痰丸(《医方考》录方)加减,清热化痰,药用瓜萎、黄芩、枳实、胆南星、杏仁、半夏、陈皮、白金丸等。若痰浊痹阻,胸痹心痛者,用瓜萎薤白半夏汤(《金匮要略》)加枳实、陈皮宣痹通阳、化痰泄浊;寒加桂枝、白芥子温通,热加黄连、蚕砂清泄。
(三)瘀血痹阻
1.临床表现:血脂高,胸闷憋气,时作心痛,痛处固定,甚而引及肩臂、背部。舌黯体胖或紫斑,脉涩、滑均可。
2.病因病机:痰浊久聚血脉,气血运行不畅,瘀阻心脉,胸阳不宣。
3.治法:化瘀活血,佐以化痰泄浊。
4.方剂:冠心2号方(经验方)合丹参饮(《医宗金鉴》)加减。
药物:丹参15〜30g,红花10g,川芎10g,赤芍10〜15g,降香6g,砂仁3g(打,后下),檀香3〜6g,姜黄10g,郁金10g。
方义:丹参、红花、川芎、赤芍活血化瘀通心脉,降香、砂仁、檀香理气降逆助血运,姜黄、郁金疏肝理气有泄浊降脂作用。
5.变通法:可用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合活络效灵丹(《医学衷中参西录》)加减。
(四)脾虚浊聚
1.临床表现:血脂高,四肢无力,神情萎靡,纳呆食少,脘痞腹胀,面色不华,大便溏数,头晕目眩,胸闷憋气,口腻口甘。舌质淡,舌苔白滑,脉虚细。
2.病因病机:脾气不足,气血不得生化,无以荣养形神,故乏力体瘦;津液不布,精微反生痰浊,聚而成脂。
3.治法:健脾益气,升清泄浊。
药物:白术10〜15g,茯苓15〜30g,党参10g,葛根15g,藿香10g,木香3〜6g,薏苡仁30g,砂仁3〜6g(打,后下),山楂15g,泽泻15g,神曲10g。
方义:党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葛根升发清阳,藿香泄浊芳化,木香、砂仁理气宽中,薏苡仁、泽泻淡渗利湿,山楂、神曲消导泄浊。
加减:便溏加山药、扁豆健脾,形寒腹冷加干姜、桂枝温中,情志不畅、胁部不舒加青皮、香附、荷叶理气泄浊。
5.变通法:脾虚痰浊凝聚者,也可用参苓白术散(《局方》)合保和丸(《丹溪心法》)加减,前方健脾渗湿,后方消导泄浊。
(五)肝肾阴虚
1.临床表现:血脂高,形体干瘦,头晕目眩,耳鸣腰酸,失眠健忘,两胁不舒,膝软乏力,时而颧红。舌质红,脉细数。
2.病因病机:肾阴亏虚,肝血不足,阴虚则生内热,血虚则形不荣。
3.治法:滋肾养肝。
4.方剂:杞菊地黄汤(《医级》)合首乌延寿丹(《世补斋医书》)加减。
药物:枸杞子10g,菊花10g,制首乌10〜15g,桑寄生15〜30g,杜仲15g,菟丝子10g,补骨脂10g,桑叶10g,芝麻10g,牛膝15g,旱莲草10g,女贞子10g,生熟地各10g,山萸肉10g,山药10g。
方义:萸肉、生熟地、山药补肾滋阳,制首乌、枸杞子、旱莲草、女贞子养血和肝,菟丝子、补骨脂温润助阳,杜仲、寄生、牛膝补筋壮骨,桑叶、菊花清热祛风。
5.变通法:也可用七宝美髯丹(《医方集解》引邵元节方),方用首乌、茯苓、当归、黑豆、枸杞、菟丝子、补骨脂、芝麻,补益肝肾。
【简易方药】
3.白金丸:白矾、郁金,等分研末,水泛为丸。每次6g,每日3次。主治痰湿型高脂血症。
5.生决明子10〜15g,荷叶10g,泽泻10g,茯苓15g,菊花10g,玉米须10g。每日1剂,水煎服。
6.生首乌10〜12g,女贞子10〜12g,菟丝子10〜15g,黑芝麻10g,桑叶10g。每日1剂,水煎服。
8.茵陈蒿30g,生山楂15g,泽泻15g,茯苓15g。每日1剂,水煎服。
9.降脂灵方:首乌3g,泽泻3g,黄精3g,金樱子3g,山楂3g,草决明6g,寄生6g,木香1g。制成浸膏片剂,每片含生药1.17g。口服每日3次,每次8片。养精血,消食利气。主治肝肾阴虚型高脂血症。
10.桂星方:肉桂、制南星、决明子、蚕蛹、黑大豆皮。制成片剂,每日3〜4次,每次4〜6片。温化痰湿,养肝祛风。主治痰湿型高脂血症。
11.三七3g,山楂24g,泽泻18g,草决明15g,虎杖10g。每日1剂,水煎服。1个月为1个疗程。化瘀活血,消食利水,主治痰瘀型高脂血症。如兼见气虚加党参15g,炙黄芪15g,麦冬10g;气滞加莪术10g,降香10g;痰热加全瓜萎24g,薤白10g,陈皮10g,枳壳10g,茵陈10g,大黄3〜6g;肝肾阴虚加制首乌20g,楮实子10g,当归10g,麦冬10g,白芍10g;肝阳上亢加制首乌24g,钩藤10g,白芍10g,珍珠母30g。
【针灸治疗】
(一)毫针法
1.取穴:内关。
方法:毫针针刺,快速进针,施提插加小幅度捻转手法,得气后留针20分钟,其间每5分钟以同样手法行针1次,每次2分钟。
疗程:隔日1次,左右穴位交替,10次为1疗程。休息3〜5天后再行第2个疗程。
方法:针刺得气后,留针15〜20分钟。亦可加电针(频率为8〜10Hz的交流脉冲),持续15分钟。
疗程:每周治疗2次,8〜10次为1疗程。
( 二) 激光穴位照射法
取穴:内关。
方法:以波长6328埃、输出功率2〜3毫瓦、光斑直径为1〜1.5mm之G2-1A氦氖激光纤维光针仪直接置于内关穴位上,每次15分钟,两侧穴交替照射。
疗程:每日1次,10〜20次为1疗程。休息3〜5天后再行第2疗程。
文献与评述
临床上高脂血症可分为三类六证:一类含肝肾两虚和脾肾两虚两个证型,二类含痰浊血瘀和气滞血瘀两个证型,三类含脾虚肝郁和脾虚痰浊两个证型。此外可将无症状表现的患者列为第四类。在较大样本的调查研究中发现,高脂血症以肝肾两虚和痰阻血瘀两种证型最多见。目前,对高脂血症分证的认识大都趋于一致,认为本症实则痰湿与瘀血,虚则以脾虚、肝肾阴虚为主。单证中肾虚、血瘀、痰浊和肝虚者所占比例较高,而脾虚和肝郁气滞相对较少。
对本症血液检查异常而无明显临床表现者,可根据其体质、饮食嗜好、性格特点、发病原因、舌苔脉象及现代医学的认识等加以综合判断,选择有效方药。如形体肥胖,平时喜食膏粱厚味,夜间睡眠打鼾,颜面油垢较多之人,往往多痰湿;而形体消瘦,平时喜食辛辣煎炙食品,或有家族史者,常为肝肾阴虚型。对于脾虚湿重的病人当治以健脾利湿之法,不少健脾利湿的中药如泽泻、茵陈、荷叶等均有降血脂作用,适合于因饮食不节、少劳多逸等因素所致患者。不少高脂血症的病人有家族史,提示先天禀赋异常亦是高脂血症的原因之一。此类病人以肝肾阴虚为多见,形体不肥反而偏瘦,多为内源性高脂血症,并伴高血压者居多,治当以滋补肝肾之法,药如何首乌、灵芝、女贞子、决明子、桑寄生等。气滞血瘀、阻塞脉络亦可产生高脂血症。此类高脂血症伴冠心病者居多,治当理气活血;活血化瘀,药如蒲黄、红花、丹参、三七等,亦有降血脂作用。而合并糖尿病或心功能不全者,又当治以益气养阴之法。
经药理研究证实,降脂的单味中草药包括山楂、首乌、泽泻、决明子、大黄、灵芝、虎杖、银杏叶、梧桐叶、蒲黄、绿豆、蜂胶、褐藻、红花、三七、丹参、水飞蓟素、冬青子、女贞子、白金丸、茺蔚子、大麦根须、金银花、荷叶、葛根、茵陈、花生壳等,在临床上可据其药性及具体证候选用。
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症形成的前提,而后者又是许多血管及脏器疾病的主要基础病变之一。过去人们比较重视高胆固醇血症的防治,尤其注重降低血清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C-C)水平。现在发现,高甘油三酯血症是上述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而且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有阻抑动脉粥样硬化症形成的作用,在预防上述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高脂血症的治疗已经不再囿于降低总胆固醇(TC)或 LDC-C水平,亦应注重对甘油三酯和HDL-C水平的调节。


求道
畅读VIP

151

0


求道
畅读VIP

147

0


求道
畅读VIP

172

0


求道
畅读VIP

184

0


求道
畅读VIP

158

0


求道
畅读VIP

678

0


求道
畅读VIP

644

0


求道
畅读VIP

438

0

四君人参
畅读VIP

581

0


白术
签约讲师
畅读VIP

586

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