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饮片形态


拼音

Hé Shǒu Wū

别名

地精(《何首乌录》),亦敛(《理伤续断秘方》),首乌(《经验方》),陈知白(《开宝本草》),红内消(《外科精要》),马肝石(《纲目》),黄花乌根、小独根(《云南中草药选》)。

释名

《日华子本草》云:“其药本草无名,因何首乌见藤夜交,便即采食有功,因以采人为名耳”。后人简称首乌。生用名生何首乌,简称生首乌;制熟用名制何首乌,简称制首乌。

来源及植物形态

何首乌,李翱《何首乌录》首记,《日华子本草》始载。为蓼科植物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的干燥块根,其藤茎称“夜交藤”。主产于河南、湖北、广西、 广东、贵州、四川、江苏等地,全国其他地区亦有栽培。


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

采制

栽后3~4年春、秋采挖,洗净,切去两端,大者对半剖开,或切厚片,晒干、烘干或煮后晒干。


生首乌:拣去杂质,洗净,用水泡至八成透,捞出,润至内外湿度均匀,切片或切成方块,晒干。


制首乌:取何首乌块倒入盆内,用黑豆汁与黄酒拌匀,置罐内或适宜容器内,密闭,坐水锅中,隔水炖至汁液吸尽,取出,晒干。(每何首乌块100斤,用黑豆10斤,黄酒26斤。黑豆汁制法:取黑豆10斤,加水煮约4小时,熬汁约16斤,豆渣再加水煮约3小时,熬汁约10斤,两次共熬汁约25斤)

性味归经

性味:苦甘涩,微温。

①《何首乌录》:"味甘,温,无毒。"

②《开宝本草》:"味苦涩,微温,无毒。"

③《本草汇言》:"生用气寒,性敛,有毒;制熟气温,无毒。"


归经:入肝、肾经。

①《纲目》:"足厥阴、少阴。"

②《本草经解》:"入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

③《本草再新》:"入脾、肺、肾三经。"

功能主治

补肝,益肾,养血,祛风。治肝肾阴亏,发须早白,血虚头晕,腰膝软弱,筋骨酸痛,遗精,崩带,久疟,久痢,慢性肝炎,痈肿,瘰疬肠风,痔疾。


1.肝肾不足、精血亏虚,可致头晕眼花,须发早白,腰痠脚软及遗精等症。何首乌制后,善补肝肾,益精血,兼能收敛,且微温而不燥热,补虚而不滋腻,为滋补之良药。若与其他补肝肾益精血同用,则药力更佳。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何首乌丸,以本品配牛膝,与黑豆同蒸3次,晒干为末,蒸枣肉为丸服;《本草纲目•卷十八•何首乌》引《积善堂方》七宝美髯丹,以制首乌与枸杞子、菟丝子当归牛膝、黑脂麻等配伍,炼蜜为丸服。均可治上述精亏血虚之证。又如《世补斋医书•卷八》首乌延寿丹,以制首乌与豨莶草桑椹子、黑脂麻、地黄、杜仲等同用,治肝肾不足,头晕眼花,耳鸣重听,四肢痠麻,腰膝无力等症。

何首乌亦可用于妇女肝肾亏虚之月经不调及崩漏等症,多与当归白芍川芎熟地等同用。


2.何首乌生用,既解毒截疟,又略兼补益,故可用治久疟不止之证,属阴血亏虚热多寒少者,可以本品与鳖血、朱砂同用,如《赤水玄珠•卷二十六》何首乌丸;若属气血双亏者,可与人参当归陈皮、煨生姜同用,如《景岳全书•新方八阵》何人饮。若于方中加入青蒿常山等截疟之品,治疟之效更佳。


3.生首乌性偏凉而解毒行泄,故又可用治痈疮肿毒等症,并多与清热解毒燥湿祛风之品同用。如《外科精义•卷下》何首乌散,以生首乌与苦参防风薄荷、酒同用,治遍身疮肿痒痛;《疡医大全•卷三十五》何首乌汤,以之与防风荆芥、银花、苦参等同用,治湿热风毒,遍身脓窠,黄水淋漓,肌肉溃烂。


此外,以本品入复方内服或外用,还可用治疥癣麻风等证。


4.瘰疬流注之证,多缠绵日久,耗伤阴血。生首乌不但解毒,还兼较弱的补益精血作用,故可用治瘰疬流注,兼阴血亏虚者尤宜。单用即可,如《斗门方》单用生首乌,日日嚼服,并取叶捣敷患处,治瘰疬结核或破或不破。若与解毒散结、活血或补虚之品同用,则疗效更佳。如《本草汇言》方,以之与夏枯草、土贝母、川芎当归等同用,治瘰疬延蔓,寒热羸瘦;《仙传外科集验方荣卫返魂汤,以之与当归赤芍白芷木通等同用,治流注,也治痈疽、折伤。


5.精血不足,肠中津液亏乏,可致肠燥便秘。生首乌既通便,又通过较弱的补精血之力而润肠,故常单用或与当归火麻仁、黑脂麻等同用,治精血亏虚肠燥便秘


此外,《太平圣惠方•卷六十》单用何首乌末,食前米饮服,治肠风脏毒下血不止;《本草纲目•卷十八•何首乌》引邓笔峰《卫生杂兴方》单用何首乌末,外敷,治破伤血出有效。

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内服:煎汤,10~30g;熬膏、浸酒或入丸、散。补益精血当用制首乌,截疟、解毒、润肠通便宜生首乌,鲜首乌的解毒润肠作用较生首乌为佳。


外用:煎水洗、研末撒或调涂。


注意:

1.本品通便润肠,大便溏泻者不宜用。

2.本品制熟后补力较强而兼收敛,湿痰重者不宜用。

3.《开宝重定本草》云:“忌铁。”《古今中药炮初探》云:“首乌含鞣质,极易遇铁变色。”故煎煮和炮制时忌用铁质器具;服用时不宜与含铁离子的化学药品,如硫酸亚铁等同服;也不宜与磁石铁落代赭石禹余粮等药同用。

各家论述

1.《何首乌录》:"主五痔,腰腹中宿疾冷气,长筋益精,能食,益气力,长肤,延年。"

2.《日华子本草》:"治一切冷气及肠风。"

3.《开宝本草》:"主瘰疬,消痈肿,疗头面风疮,五痔,止心痛,益血气,黑髭鬓,悦颜色,亦治妇人产后及带下诸疾。"

4.王好古:"泻肝风。"

5.《本草纲目》何首乌,白者入气分,赤者入血分。肾主闭藏,肝主疏泄,此物气温味苦涩,苦补肾,温补肝,能收敛精气,所以能养血益肝,固精益肾,健筋骨,乌发,为滋补良药,不寒不燥,功在地黄、天门冬诸药之上。气血太和,则风虚、痈肿、瘰疬诸疾可知(除)矣。

6.《本草汇言》:何首乌,前人称为补精益血,种嗣延年,又不可尽信其说。但观《开宝》方所云,治瘰疬,消痈肿,灭五痔,去头面热疮,苏腿足软风,其作用非补益可知矣。惟其性善收涩,其精滑者可用,痢泄者可止,久疟虚气散漫者可截,此亦莫非意拟之辞耳。倘属元阳不固而精遗,中气衰陷而泄痢,脾元困疲而疟发不已,此三证,自当以甘温培养之剂治之,又不必假此苦涩腥劣,寒毒损胃之物所取效也。

7.《本经逢原》:何首乌,生则性兼发散,主寒热疟,及痈疽背疮皆用之。今人治津血枯燥及大肠风秘,用鲜者数钱,煎服即通,以其滋水之性最速,不及封藏,即随之而下泄也,与苁蓉之润燥通大便无异,而无助火之虞。肠风脏毒,用干者为末,米饮日服二、三钱有效,盖其内温肝肾,外祛少阴风热之验也。丹方治久疟,用生干何首乌一两,柴胡三钱,黑豆随年数加减,煎成露一宿,清晨热服,若夜疟尤效,乃散中寓收,补中寓散之法。

8.《本草求真》:何首乌,诸书皆言滋水补肾,黑发轻身,备极赞赏,与地黄功力相似。独冯兆张辩论甚晰,其言首乌苦涩微温,阴不甚滞,阳不甚燥,得天地中和之气。熟地、首乌,虽俱补阴,然地黄蒸虽至黑,则专入肾而滋天一之真水矣,其兼补肝肾者,因滋肾而旁及也。首乌入通于肝,为阴中之阳药,故专入肝经以为益血祛风之用,其兼补肾者,亦因补肝而兼及也。一为峻补先天真阴之药,故其功可立救孤阳亢烈之危;一系调补后天营血之需,以为常服,长养精神,却病调元之饵。先天、后天之阴不同,奏功之缓急轻重,亦有大异也。况补血之中,尚有化阳之力,岂若地黄功专滋水,气薄味厚,而为浊中浊者,坚强骨髓之用乎?斯言论极透辟,直冠先贤未有,不可忽视。

9.《本草经读》:何首乌,余于久疟久痢多取用之。盖疟少阳之邪也,久而不愈,少阳之气惯为疟邪所侮,俯首不敢与争,任其出入往来,绝无忌惮,纵旧邪已退,而新邪复乘虚入之,则为疟,纵新邪未入,而荣卫不调之气自袭于少阳之界亦为疟。首乌妙在直入少阳之经,其气甚雄,雄则足以折疟邪之势;其味甚涩,涩则足以堵疟邪之路,邪若未净者,佐似柴、苓、橘、半,若已净者,佐以参、术、耆、归,一、二剂效矣。设初疟而即用之,则闭门逐寇,其害有不可胜言者矣。久痢亦用之者,以土气久陷,当于少阳求其生发之气也,亦以首乌之味最苦而涩,苦以坚其肾,涩以固其脱;宜温者与姜、附同用,宜凉者与芩、连同用,亦捷法也。此外,如疽疮、五痔之病,则取其通经络瘰疬之病,则取其入少阳之经;精滑、泄泻、崩漏之病,则取其涩以固脱。若谓首乌滋阴补肾,能乌须发,益气血,悦颜色,长筋骨,益精髓,延年,皆耳食之误也。凡物之能滋润者,必其脂液之多也;物之能补养者,必气味之和也。试问涩滞如首乌,何以能滋?苦劣如首乌,何以能补?今之医辈,竟奉为补药上品者,盖惑于李时珍《纲目》不寒不燥,功居于地黄之上之说也。

10.《重庆堂随笔》:何首乌,内调气血,外散疮痈、功近当归,亦是血中气药。第当归香窜,主血分风寒之病,首乌不香,主血分风热之疾为异耳。故同为妇科要药,兼治虚疟,并滑大肠,无甚滋补之力,昔人谓可代熟地,实未然也。

11.《本草正义》:首乌,专入肝肾,补养真阴,且味固甚厚,稍兼苦涩,性则温和,皆与下焦封藏之理符合,故能填益精气,具有阴阳平秘作用,非如地黄之偏于阴凝可比。好古谓泻肝风,乃是阴不涵阳,水不养木,乃致肝木生风,此能补阴,则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亦其所宜。但此是滋补以息风,必不可误以为泻肝。

12.《滇南本草》:"涩精,坚肾气,止赤白便浊,缩小便,入血分,消痰毒。治办白癜风,疮疥顽癣,皮肤瘙庠。截疟,治痰疟。"

13.《药品化义》:"益肝,敛血,滋阴。治腰膝软弱,筋骨酸痛,截虚疟,止肾泻,除崩漏,解带下。"

14.《本草述》:"治中风,头痛,行痹,鹤膝风,痫证,黄疸。"

15.《本草再新》:"补肺虚,止吐血。"

16.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神经衰弱,慢性肝炎。"

17.《江西草药》:"通便,解疮毒;制熟补肝肾,益精血。"

按语备注

1.何首乌生用润肠、解疮毒,制用补肝肾、益精血,功用不同。这是前人长期临床实践的宝贵经验,现已经科学研究所证实。


2.现代临床上应用制首乌,已有所发展,如用治高血压、血管硬化、头晕等症,常与桑寄生女贞子等配伍;用治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常与丹参郁金瓜蒌等配伍。


3.今据文献考证,何首乌入药最迟不晚于唐代。唐代后期,李翱《何首乌录》即对它的植物形态、产地及性能作了记载,故可将是书认为收载何首乌的最早著作。


何首乌有赤、白二种。《何首乌录》云 “雌者苗色黄白,雄者黄赤。”《开宝重定本草》云 “有赤、白二种,赤者雄,白者雌。”《图经本草》对二种首乌的植物形态作了记述,所云蔓生,“结子有棱,似荞麦而细小”,根 “大者如拳,各有五棱瓣,似甜瓜”者即赤何首乌;蔓生,“叶叶相对,如山族而不光泽……夏秋开黄白花”者,即白何首乌。由此可知,自唐何首乌即有赤、白两种。又,古代用于补虚时,常将二种首乌合用。如《图经本草》有用于补虚应“兼雌雄采之”之记载;《本草纲目•卷十八》何首乌项下的附方中,凡以何首乌为主的补虚方剂,均按赤、白各半的原则配伍。据此,近年出版的《中药志》在第一、二册中,以何首乌白首乌之名分别收载。所云何首乌即古之赤首乌,属蓼科;而白首乌则属萝摩科鹅绒藤属植物,包括耳叶牛皮消,隔山牛皮消和戟叶牛皮消三种;并认为古之白首乌植物的主要品种是耳叶牛皮消。 而《中华本草》则认为白何首乌包括耳叶牛皮消(又名牛皮消)、戟叶牛皮消两种。


今之临床所用,以蓼科何首乌为主,而萝摩科的白首乌只在个别地区使用。二者性能相似,同味甘苦,既均能补肝肾、益精血、强筋骨,又均能解毒疗疮、润肠通便。相异的是:蓼科何首乌用分生、制,生用性平而能解毒疗疮、润肠通便,制用则性微温而善补肝肾、益精血、强筋骨;而萝摩科白首乌用则惟生而性平。此外,蓼科何首乌生用又能截疟,制后又兼收涩;萝摩科白首乌又能健脾消食、下乳。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