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片形态
拼音
别名
来源及植物形态
采制
性味归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暑,除蒸。治温病,暑热,骨蒸劳热,疟疾,痢疾,黄疸,疥疮,瘙痒。
1.古今临床及现代药理研究均证明青蒿有良好的截疟作用,并有效果可靠,不良反应少及药源丰富等优点,是治疗疟疾的良药。因其又能清暑热,故古来对疟疾兼感暑邪者尤为常用,但用于截疟时剂量应比一般用量为大。如《葛洪肘后方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第十六》即单用较大剂量的青蒿鲜品,加水捣汁服用,以治疟疾寒热。若兼有暑湿或痰湿而恶心呕吐胸闷、寒轻热重者,可配伍黄芩、半夏等,如《重订通俗伤寒论•第二章•和解剂》蒿芩清胆汤。
2 .退虚热以治阴虚发热而见骨蒸劳热、日晡潮热、低热不退、手足心热等虚热证。因本品苦寒而又芳香味辛,兼有透散之功而无伤阴之弊,故尤宜于骨蒸无汗者。临证常与鳖甲、知母、秦艽等清热养阴药伍用,如《证治准绳•类方•第一册》清骨散。
3 .清热凉血及透阴分伏热而用于温热病后期,邪入阴分而夜热早凉、热退无汗,或温热病后低热不退等症,常与鳖甲、丹皮、生地等同用,如《温病条辨•卷三》青蒿鳖甲汤。
4 .清解暑热而用于暑热外感、发热无汗或有汗等症,常与绿豆、荷叶、西瓜翠衣等清暑之品同用。鲜青蒿与鲜车前草配伍,亦可用于小儿感受暑热或夏季发热,小便不利等。
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各家论述
1.《本经》:"主疥瘙痂痒,恶疮,杀虱,留热在骨节间,明目。"
2.《唐本草》:"生按敷金疮,大止血,生肉,止疼痛。"
3.《食疗本草》:"益气,长发,补中,明目,煞风毒。治骨蒸。烧灰淋汁,和石灰煎,治恶疮瘢靥。"
4.《本草拾遗》:"主妇人血气,腹内满,及冷热久痢。秋冬用子,春夏用苗,并捣绞汁朋。亦暴干为末,小便冲服。如觉冷,用酒煮。"
5.《日华子本草》:"长毛发,发黑不老,兼去蒜发,心痛热黄,生捣汁服并敷之。泻痢,饭饮调末五钱匕。"
6.《滇南本草》:"去湿热,消痰。治痰火嘈杂眩晕。利小便,凉血,止大肠风热下血,退五种劳热,发烧怕冷。"
7.《纲目》:"治疟疾寒热。"
8.《本草新编》:"退暑热。"
12.《本草新编》:"青蒿,专解骨蒸劳热,尤能泄暑热之火,泄火热而不耗气血,用之以佐气血之药,大建奇功,可君可臣,而又可佐可使,无不宜也。但必须多用,因其体既轻,而性兼补阴,少用转不得力。又青蒿之退阴火,退骨中之火也,然不独退骨中之火,即肌肤之火,未尝不共泻之也,故阴虚而又感邪者,最宜用耳。又青蒿最宜沙参、地骨皮共享,则泻阴火更捷,青蒿能引骨中之火,行于肌表,而沙参、地骨皮只能凉骨中之火,而不能外泄也。"
13.《本经逢原》:"青蒿亦有两种,一种发于早春,叶青如绵茵陈,专泻丙丁之火,能利水道,与绵茵陈之性不甚相远;一种盛于夏秋,微黄似地肤子,为少阳、厥阴血分之药,茎紫者为良。"
14.《重庆堂随笔》:"青蒿,专解湿热,而气芳香,故为湿温疫疠要药。又清肝、胆血分之伏热,故为女子淋带、小儿痉痢疳匿神剂,《本草》未言,特为发之。"
按语备注
1.青蒿一药,主要功用为清暑、退虚热。它与柴胡都能用治疟疾、往来寒热等症;但各有特点,柴胡擅长疏肝解郁,其性升散,多用有伤阴之虑;青蒿则清暑、泄热,化湿而不伤阴,故常用于阴虚发热等症,然无升提清阳的功效。
2.我国古代医家已早知青蒿有抗疟作用,并从经验中知道煎服不如绞汁用,如《补缺肘后方•治寒热诸疟方》治疟疾寒热,即用 “青蒿(当用黄花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令服之。”青蒿优越的抗疟作用,已充分获得药化、药理和临床证实,再次证明祖国医学确实是一伟大宝库。但古代使用的青蒿另一品种由Artemisia carvifolia Buch-Ham ex Roxb.及同属植物牡蒿Artemisia japonica Thunb.在部分地区也作青蒿用,功效与青蒿相似,但不含青蒿素,无抗疟作用。故《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以黄芪蒿为青蒿正品。


求道
畅读VIP

746

0


求道
畅读VIP

822

0


求道
畅读VIP

978

0


求道
畅读VIP

1630

0
四君人参
四君严选
畅读VIP

484

0

四君人参
畅读VIP

513

0

四君人参
畅读VIP

664

0

四君人参
畅读VIP

506

0

四君人参
四君严选
畅读VIP

523

0

四君人参
四君严选
畅读VIP

640

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