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饮片形态


拼音

Dì Fū Zǐ

别名

地葵(《本经》),地麦(《别录》),益明(《药性论》),落帚子(《日华子本草》),竹帚子(《滇南本草》),千头子(《万病回春》),帚菜子(《新疆药材》),铁扫把子(《四川中药志》)。

释名

地肤,枝繁丛生,性柔韧,老时可作为扫帚,故名落帚,其果实称落帚子。

来源及植物形态

地肤子,始载于《本经》。为藜科植物地肤Kochia scoparia(L.)Schrad.的干燥成熟果实。主产于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江苏等地。 



地肤Kochia scoparia (L.) Schrad.

采制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植株,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

性味归经

性味:甘苦,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别录》:"无毒。"

③《纲目》:"甘,寒。"


归经:入肾、膀胱经。

卢复:"入膀胱。"

②《要药分剂》:"入肾、膀胱二经。"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用于小便涩痛,阴痒带下,风疹,湿疹皮肤瘙痒


1.地肤子能清热利湿,主要用于湿热淋病。《子母秘录》治妊娠患淋,单用一味地肤子煎服。现大多人复方作为佐使,常与车前子滑石木通等同用。


2.地肤子能利湿止痒,为治疗皮肤病的常用药。《名医别录》云“去皮肤中热气,散恶疮”,现多用于湿疮、风疹、疥癣等病。常与白鲜皮苦参蛇床子等同用,煎汤内服或外洗。

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内服:煎汤,6~15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煎水洗。

注意:《本草备要》:恶螵蛸。

各家论述

1.《本经》:"主膀胱热,利小便。补中,益精气。"


2.《别录》:"去皮肤中热气,散恶疮,疝瘕,强阴,使人润泽。"


3.《药性论》:"与阳起石同服,主丈夫阴痿不起,补气益力;治阴卵癀疾,去热风,可作汤沐浴。"


4.《日华子本草》:"治客热丹肿。"


5.《滇南本草》:"利膀胱小便积热,洗皮肤之风,疗妇人诸经客热,清利胎热,湿热带下。"


6.《本草原始》:"去皮肤中积热,除皮肤外湿痒。"


7.《本草备要》:"益精强阴,除虚热,利小便而通淋。"


8.《玉楸药解》:"疗头目肿痛,狐疝阴颓,腰疼胁痛,血痢,恶疮。"


9.卢复:地肤之功,上治头而聪耳明目,下入膀胱而利水去疝,外去皮肤热气而令润泽。服之病去,必小水通长为外征也。


10.《本草述》:地肤之味,始微甘而后纯苦,且其气寒,应属清热之剂。每见用之者或假酒力,或不须酒。愚谓清热则酒可不用,如用之起阴达阳,则宜以火酒浸一日夜,于饭上蒸透,晒干以去其寒性,乃为得之。


11.《本草求真》:地肤子,治淋利水,清热,功颇类于黄柏。但黄柏其味苦烈,此则味苦而甘,黄柏大泻膀胱湿热,此则其力稍逊。凡小便因热而见频数,及或不禁,用此苦以入阴,寒以胜热,而使湿热尽从小便而出也。但虚火偏旺,而热得恣,固当用以清利,若不佐以补味同入,则小水既利而血益虚,血虚则热益生,热生则淋益甚矣。故宜佐以牡蛎山药五味收涩之剂,俾清者清,补者补,通者通,涩者涩,滋润条达而无偏胜为害之弊矣。且能以治因热疝,并煎汤以治疮疥。至书所谓益精强阴,非真具有补益之能,不过因其热除,而即具有坚强之意耳。


12.《本草求原》:地肤子,清利膀胱邪热,补膀胱阴血,热去则小便利,中焦之阴气自受益,而耳目聪明矣。故有阴火而小便不禁,尿数或淋疝,客热丹毒并治,为末酒服治白带,同白蔹为丸治白浊。


13.《本草正义》:地肤子,苦寒泄热,止有清导湿热,通泄小便之用。《本经》又谓其补中益精气,《别录》称其强阴者,乃湿热不扰而阴精自安之意,断不可拘泥字面,认为补益之品。

按语备注

地肤苗叶亦能利尿通淋,《本草纲目•卷十六》李时珍云:“按虞抟〈医学正传〉云,抟兄年七十,秋间患淋二十余日,百方不效,后得一方,取地肤草捣自然汁服之遂通。至贱之物,有回生之功如此。时珍按〈圣惠方〉治小便不通,用地麦草 (地肤)一大把,水煎服。古方亦常用之。”录之以供参考。


华东以及湖南、湖北、贵州、山东等地,以同科植物藜的胞果,俗称"灰菜子",作地肤子使用。藜的胞果呈钝三角球形,稍压扁,径约1毫米;草绿色至暗绿色,花被紧抱果实,周围无膜质小翅,基部有短果柄,隆线5条。种子扁平圆球形,有光泽,上有放射状排列的线状花纹。气味与地肤子相同。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