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片形态
拼音
别名
释名
来源及植物形态
性味归经
功能主治
敛阴,潜阳,止汗,涩精,化痰,软坚。治惊痫,眩晕,自汗,盗汗,遗精,淋浊,崩漏,带下,瘰疬,瘿瘤。
1.牡蛎性寒质重,具有平肝潜阳,镇惊益阴作用。用于肝阴不足,肝阳上亢,症见头目眩晕,心悸失眠,烦躁不安及耳鸣者,常与龙骨、龟甲、白芍等同用。治温病后期,阴血亏损,肝风内动,四肢抽搐者,常配伍生龟甲、生鳖甲、生白芍等,共奏育阴潜阳以息肝风之效,如《温病条辨•卷三》三甲复脉汤。对惊狂烦躁,心神不安者,亦可用本品与镇静安神药龙骨、酸枣仁等配伍。阴虚火旺者,可加配玄参、麦冬、黄连;心血不足者,加配当归、白芍、阿胶。
2.本品味咸,功能软坚散结,适用于痰火郁结之瘰疬瘿瘤,痰核肿块等症。治瘰疬,常与玄参、浙贝等同用,如《医学心悟•卷四》消瘰丸。近年来,临床上又用以治肝脾肿大,常与丹参、鳖甲、泽兰等活血软坚药同用,治疗甲状腺肿大、甲状腺功能亢进,常与海藻、昆布、黄药子、土贝母同用。
3.本品煨用,长于收敛固涩,有止汗、涩精、止带之功。治自汗、盗汗,如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八》牡蛎散,即以本品配黄芪、麻黄根、小麦等同用;亦可用牡蛎粉,如《经验方》用其扑撒汗处,有止汗作用。治肾虚精关不固所致的遗精、滑泄,腰痠肢楚者,可与沙苑蒺藜、芡实、莲须等同用,如《医方集解•收涩之剂》金锁固精丸。至于崩漏、带下等症,又常与煨龙骨、乌贼骨、山药等收敛固涩药同用。
此外,本品馈用,还有制酸止痛、止血等作用。用于胃痛泛酸、呕吐者。研细粉外用,如《本草纲目•卷四十六•牡蛎》转引《肘后方》用其调治金疮出血。近代有用牡蛎粉代替硫酸钡作胃肠造影,获得成功。
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各家论述
1.《神农本草经》:主伤寒寒热,温疟洒洒,惊恚怒气,除拘缓鼠痿,女子带下赤白。久服强骨节。
2.《名医别录》:除留热在关节荣卫,虚热去来不定,烦满;止汗,心痛气结,止渴,除老血,涩大小肠,止大小便,疗泄精,喉痹,咳嗽,心胁下痞热。
3.《药性论》:主治女子崩中。止盗汗,除风热,止痛。治温疟。又和杜仲服止盗汗。病人虚而多热,加用地黄、小草。
4.张元素: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则渴饮不思,故蛤蛎之类能止渴也。
5.《汤液本草》:牡蛎,入足少阴,咸为软坚之剂,以柴胡引之,故能去胁下之硬;以茶引之,能消结核;以大黄引之,能除股间肿;地黄为之使,能益精收涩、止小便,本肾经之药也。
6.《本草纲目》:(牡蛎)补阴则生捣用,煅过则成灰,不能补阴。
7.《本草经疏》:牡蛎味咸平,气微寒,无毒,入足少阴、厥阴、少阳经。其主伤寒寒热、温疟洒洒、惊恚怒气、留热在关节去来不定、烦满、气结心痛、心胁下痞热等证,皆肝胆二经为病。二经冬受寒邪,则为伤寒寒热;夏伤于暑,则为温疟洒洒;邪伏不出,则热在关节去来不定;二经邪郁不散,则心胁下痞;热邪热甚,则惊恚怒气,烦满气结心痛。此药味咸气寒,入二经而除寒热邪气,则营卫通,拘缓和,而诸证无不瘳矣。少阴有热,则女子为带下赤白,男子为泄精,解少阴之热,而能敛涩精气,故主之也。
8.《本经逢原》:牡蛎,《本经》治伤寒寒热,温疟洒洒,是指伤寒发汗后寒热不止而言,非正发汗药也。仲景少阳病犯本,有柴胡龙骨牡蛎汤,《金匮》百合病变渴,有栝萎牡蛎散,用牡蛎以散内结之热。即温疟之热从内蕴,惊恚之怒气上逆,亦宜咸寒降泄为务。其拘缓鼠痿、带下赤白,总由痰积内滞,端不出软坚散结之治耳。
9.《本草思辨录》:鳖甲、牡蛎之用,其显然有异者,自不致混于所施,惟其清热软坚,人每视为一例,漫无区分,不知此正当明辨而不容忽者,《本经》于鳖甲主心腹症瘕坚积,于牡蛎主惊恚怒气拘缓。仲圣用鳖甲于鳖甲煎丸,所以破症瘕。加牡蛎于小柴胡汤,所以除胁满。由斯以观,凡鳖甲之主阴蚀,痔核,骨蒸者,岂能代以牡蛎。牡蛎之主盗汗,消渴,瘰疬颈核者,岂能代以鳖甲。鳖甲去恶肉而亦敛溃痈者,以阴既益而阳遂和也。牡蛎治惊恚而又止遗泄者,以阳既戢而阴即固也。
10.《本草拾遗》:捣为粉,粉身,主大人小儿盗汗;和麻黄根、蛇床子、干姜为粉,去阴汗。
11.《海药本草》:主男子遗精,虚劳乏损,补肾正气,止盗汗,去烦热,治伤寒热痰,能补养安神,治孩子惊痫。
12.《珍珠囊》:软痞积。又治带下,温疟,疮肿,为软坚收涩之剂。
13.《本草纲目》:化痰软坚,清热除湿,止心脾气痛,痢下,赤白浊,消疝瘕积块,瘿疾结核。
15.《现代实用中药》:为制酸剂,有和胃镇痛作用,治胃酸过多,身体虚弱,盗汗及心悸动惕。对于怀孕妇及小儿钙质缺乏与肺结核等有效。


求道
畅读VIP

423

0


求道
畅读VIP

503

0

四君人参
四君严选
畅读VIP

460

0

四君人参
四君严选
畅读VIP

837

0

四君人参

862

0

四君人参

556

0

四君人参
四君严选
畅读VIP

539

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