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饮片形态


拼音

Dān Shēn

别名

亦参、木羊乳(《吴普本草》),逐马(陶弘景),山参(《日华子本草》),紫丹参(《现代实用中药》),红根(《中国药植志》),紫党参(《南京民间药草》),山红萝卜(《浙江中药手册》),活血根、靠山红、红参(《江苏植药志》),烧酒壶根、野苏子根、山苏子根(《东北药植志》),大红袍(《河北药材》),蜜罐头、血参根、朵朵花根(《山东中药》),蜂糖罐(《陕西中药志》)。

释名

《本草纲目•卷十二•丹参》:“五参五色配五脏,故人参入脾曰黄参,沙参入肺曰白参,玄参入肾曰黑参,牡蒙入肝曰紫参,丹参入心曰赤参。”临床处方时,则以丹参色紫红而常用紫丹参名。

来源及植物形态

丹参,始载于《本经》。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和根茎。主产安徽、山西、河北、四川、江苏等地。


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

采制

自11月上旬至第二年3月上旬均可采收,以11月上旬采挖最宜。将根挖出,除去泥土、根须,晒干。


丹参:拣净杂质,除去根茎,洗净,捞出,润透后切片,晾干。


丹参:取丹参片放入锅内,以文火炒至微有焦斑为度,取出,放凉。


《品汇精要》:"去芦,剉碎用。"

性味归经

性味:苦,微温。

①《本经》;"味苦,微寒,无毒。"

②《吴普本草》:"岐伯:咸。"

③李当之《药录》:"大寒。"

④《本草经疏》:"味苦,平,微温。"


归经:入心、肝经。

①《纲目》:"手少阴、厥阴血分药。"

②《本草经疏》:"入手足少阴、足厥阴经。"

③《本草正》:"心、脾、肝、肾血分之药。"

功能主治

活血祛瘀,安神宁心,排脓,止痛。治心绞痛,月经不调,痛经,经闭,血崩带下,癥瘕,积聚,瘀血腹痛,骨节疼痛惊悸不眠,恶疮肿毒。


1.丹参活血祛瘀作用较佳,如《本草正义》所言:“丹参,专入血分,其功在于活血行血,内之达脏腑而化瘀滞,……外之利关节而通脉络。”说明丹参活血祛瘀的适应范围很广泛,能用于各科瘀血阻滞病证。


重庆堂随笔•卷下》云:“丹参,为调经产后要药。”丹参功擅活血祛瘀调经,为妇科常用之品。古方治妇人经水不凋,以单味丹参为末,以酒泛丸或送服,如《集验拔萃良方》调经丸、《妇人良方》丹参散。亦可配伍用之,如妇女月经不调,经行腹痛产后腹痛等证属瘀血阻滞所致者,常用丹参配伍红花桃仁益母草等同用。因其药性偏凉,故较适用于血热瘀滞者。若遇瘀血阻滞兼有寒象者,亦可配合温里祛寒之品如吴茱萸肉桂等同用。


对由于血瘀气滞所致的心腹、胃脘疼痛,常与檀香砂仁行气之品同用,如《时方歌括•卷下》丹参饮。


丹参归入肝经,有活血祛瘀、消癥散结的作用,对癥痼积聚者,多伍以破血消癥之品,如三棱莪术泽兰鳖甲等。近代治腹中包块,以本品与三棱莪术皂角刺同用,水煎服用(《陕甘宁青中草药》)。


丹参能通行血脉,故适用于瘀血阻滞、血行不畅所致的肢体关节疼痛。如跌打损伤、瘀滞作痛,常配合当归红花川芎等活血祛瘀止痛之品同用;如属热痹、关节红肿疼痛,常配伍忍冬藤赤芍秦艽桑枝等清热消肿、祛风通络之品同用。


2.丹参药性寒凉,既能活血,又有凉血之功,可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之证。热入营血者,常见高热或神昏,时有谵语烦躁不寐,或斑疹隐隐、舌红绛等症,可用本品与生地玄参竹叶心等凉血泄热清心之品配伍,以凉血安神。


丹参尚能通过凉血活血而散瘀消痈,临床常与清热解毒、凉血消痈药配伍,用以治疗疮痈或乳痈初起。《医学衷中参西录•治女科方》消乳汤,即是以丹参配伍金银花连翘等清热解毒药,用治乳痈初起。亦有以丹参赤芍白芷配伍,外用治乳痈肿痛,如《刘涓子鬼遗方》丹参膏。


此外,丹参活血凉血尚多用于皮肤疾患。如风热所致苦痒成疥,以之与燥湿止痒的苦参蛇床子水煎外洗,如《证治准绳•疡医》卷五丹参汤;若治心热血凝,身起赤丹,与黄芩葛根竹叶等同用,如《证治准绳•幼科》丹参散。


3.丹参入心经,性寒凉,能清心凉血,除烦安神,且略有养血作用。既可用于热人营血之心烦不寐,又可用于心血不足之失眠心悸。前者常配伍玄参连翘金银花等同用,如《温病条辨•卷一》清营汤;后者常配生地柏子仁酸枣仁等同用,如《摄生秘剖•卷一》天王补心丹

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内服:煎汤,9~15g,大剂量可用30g;或入丸、散。


外用:熬膏涂,或煎水熏洗。


注意:月经过多及孕妇慎服。丹参藜芦,故不宜与藜芦同用。

①《本草经集庄》:"畏咸水。反藜芦。"

②《本草经疏》:"妊娠无故勿服。"

③《本草备要》:"忌醋。"

④《本经逢原》:"大便不买者忌之。"

各家论述

1.《本经》:"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症除瘕,止烦满,益气。"


2.《吴普本草》:"治心腹痛。"


3.《别录》:"养血,去心腹痼疾结气,腰脊强,脚痹;除风邪留热,久服利人。"


4.陶弘景:"渍酒饮之,疗风痹。……丹参,时人服多眼赤,故应性热,今云微寒,恐为谬矣。"


5.《药性论》:"治脚弱,疼痹,主中恶;治腹痛,气作声音呜吼。"


6.《日华子本草》:"养神定志,通利关脉。治冷热劳,骨节疼痛,四肢不遂;排脓止痛,生肌长肉;破宿血,补新生血;安生胎,落死胎;止血崩带下,调妇人经脉不匀,血邪心烦;恶疮疥癣,瘿赘肿毒,丹毒头痛,赤眼,热温狂闷。"


7.《滇南本草》:"补心定志,安神宁心。治健忘怔冲,惊悸不寐。"


8.《纲目》:"活血,通心包络。治疝痛。"


9.《纲目》:丹参,按《妇人明理论》云,四物汤治妇人病,不问产前产后,经水多少,皆可通用,惟一味丹参散,主治与之相同。盖丹参能破宿血,补新血,安生胎,落死胎,止崩中滞下,调经脉,其功大类当归、地黄、芎穷、芍药故也。


10.《本草经疏》:丹参,《本经》味苦微寒;陶云性热无毒,观其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症除瘕,则似菲寒药;止烦满,益气,及《别录》养血,去心腹痼疾结气,腰脊强,脚痹,除风邪留热,久服利人,又决非热药;当是味苦平微温。入手、足少阴,足厥阴经。心虚则邪气客之,为烦满结气,久则成痼疾;肝虚则热甚风生,肝家气血凝滞,则为症瘕,寒热积聚;肾虚而寒湿邪客之,则腰脊强,脚痹;入三经而除所苦,则上来诸证自除。苦能泄,温能散,故又主肠鸣幽幽如走水。久服利人益气,养血之验也。北方产者胜。


11.《本草汇言》:丹参,善治血分,去滞生新,调经顺脉之药也。主男妇吐衄、淋溺、崩血之证,或冲任不和而胎动欠安,或产后失调而血室乖戾,或瘀血壅滞而百节攻疼,或经闭不通而小腹作痛,或肝脾郁结而寒热无时,或症瘕积聚而胀闷痞塞,或疝气攻冲而止作无常,或脚膝痹痿而痛重难履,或心腹留气而肠鸣幽幽,或血脉外障而两目痛赤,故《明理论》以丹参一物,而有四物之功。补血生血,功过归、地,调血敛血,力堪芍药,逐瘀生新,性倍芎劳,妇人诸病,不论胎前产后,皆可常用。


12.《本经逢原》:丹参《本经》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等疾,皆瘀血内滞而化为水之候。止烦满益气者,瘀积去而烦满愈,正气复也。


13.《本草求真》:丹参,书载能入心包络破瘀一语,已尽丹参功效矣。然有论其可以生新安胎,调经除烦,养神定志,及一切风痹、崩带、症瘕、目赤、疝痛、疮疥肿痛等症,总皆由其瘀去,以见病无不除,非真能以生新安胎,养神定志也。


14.《重庆堂随笔》:丹参,降而行血,血热而滞者宜之,故为调经产后要药。设经早或无血经停,及血少不能养胎而胎不安,与产后血已畅行者,皆不可惑于功兼四物之说,并以其有参之名而滥用之。即使功同四物,则四物汤原治血分受病之药,并非补血之方,石顽先生已辨之矣。至补心之说,亦非如枸杞、龙眼,真能补心之虚者,以心藏神而主血,心火太动则神不安,丹参清血中之火,故能安神定志;神志安,则心得其益矣。凡温热之邪,传入营分者则用之,亦此义也。若邪在气分而误用,则反引邪入营,不可不慎。


15.《本草正义》:丹参,《本经》谓之微寒,陶弘景已疑其误,缪仲醇亦疑之,至张石顽乃改作微温。


16.《云南中草药选》:"活血散瘀,镇静止痛。治月经不调,痛经,风湿痹痛,子宫出血,吐血乳腺炎,痈肿。"

按语备注

《本草纲目》、《本草汇言》皆引《妇人明理论》之说,认为一味丹参,功同四物,能活血补血。然从丹参所适应之病证来看,大多为瘀血内阻之证,且其性凉,又能凉血,虽可用于心血不足之心悸失眠,但并非为主要之品。故对丹参补血之说,历代医家持不同看法。如张山雷在《本草正义》中说,丹参 “走窜有余,必非补养之品”,《本草便读张秉成曰:“丹参虽有参名,但补血之力不足,活血之功有余,为调理血分之首药。” 综上所述,丹参功擅活血祛瘀,为治瘀血阻滞之要药,至其补血之力则较弱,不能担当重任。


丹参活血消癥,现多用于慢性肝炎及早期肝硬化。经实验及临床证实,本品有护肝作用,可使肿大的肝脾回缩变软。


近年来,丹参作为治疗冠心病的有效药物而应用于临床。其治疗冠心病的特点是疗效快,对心血管系统有多种作用,既可增加冠脉流量,又可改变血液流变性,提高耐缺氧,促进心肌修复等。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