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饮片形态


拼音

Lí Lú

别名

葱苒(《本经》),葱葵、山葱、丰芦、蕙葵、公苒(《吴普本草》),梨卢(《本草经集注》),葱菼(《别录》),葱白藜芦、鹿葱(《本草图经》),憨葱(《儒门事亲》),旱葱(《山东中药》),山棕榈(《农药植物手册》),山白菜、芦莲,药蝇子草、山苞米(《辽宁经济植物志》),人头发、毒药草(《四川中药志》),七厘丹(《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释名

《本草纲目•卷十七•藜芦》云:“黑色曰藜。其芦有黑皮裹之,故名。根际似葱,俗名葱管藜芦是矣。北人谓之憨葱,南人谓之鹿葱。”

来源及植物形态

藜芦,始载于《本经》。为百合藜芦属植物藜芦Veratrum nigrum L.的根部或带根全草入药。主产于山西、河南、河北、山东、辽宁等省。


藜芦Veratrum nigrum L.

采制

5~6月未抽花茎时采挖,除去苗叶,晒干或用开水浸烫后晒干。

性味归经

性味:苦辛,寒,有毒。

①《本经》:"味辛,寒。"

②《别录》:"苦,微寒,有毒。"


归经:归肺、肝、胃经。

①《本草经疏》:"入手太阴、足阳明经。"

②《本草再新》:"入肝经。"

功能主治

吐风痰,杀虫毒。治中风痰涌,风痫癫疾,黄疸,久疟,泄痢,头痛,喉痹,鼻息,疥癣,恶疮。


1.中风、癫痫、喉痹诸证见痰涎涌盛,呼吸困难者,可服藜芦末以催吐。《本草纲目•卷十七•藜芦》引《经验方》治诸风痰饮,用本品与郁金同用,研末,温浆水和服探吐;引《经验后方》治中风不语,喉中如曳锯声,口中涎沫,以之配伍天南星,研末为丸,温酒服。


2.本品外用有杀虫止痒功效。《本草纲目•卷十七•藜芦》引《斗门方》治疥癣虫疮,《葛洪肘后备急方•卷五》治白秃虫疮,均以本品研末,油调涂之。


此外,藜芦末掺毛发中有灭虱作用。也能杀灭蚊蝇及其幼虫,又可作农作物杀虫剂。

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内服:研末,0.3-0.9g;或入丸剂。


外用:研末,㗜鼻或调敷。


注意:本品毒性强烈,内服宜慎。体弱、失血患者及孕妇忌服。反细辛、芍药及五参。

①《本草经集注》:"黄连为之使;反细辛、芍药、五参,恶大黄。"

②《纲目》:"畏葱白。服之吐不止,饮葱汤即止。"

③《本草从新》:"服之令人烦闷吐逆,大损津液,虚者慎之。"

各家论述

1.《本经》:"主蛊毒,咳逆,泄痢,肠澼,头疡,疥瘙,恶疮,杀诸虫毒,去死肌。"

2.《别录》:"疗哕逆,喉痹不通,鼻中息肉,马刀,烂疮。"

3.《药性论》:"主上气,去积年脓血泄痢。治恶风疮、疥癣、头秃,杀虫。"

4.《本草图经》:"大吐上膈风涎,暗风痫病,小儿鰕齁;用钱匕一字则恶吐人,又用通顶,令人嚏。"

5.《纲目》:"哕逆用吐药,亦反胃用吐法去痰积之义。吐药不一,常山吐疟痰,瓜蒂吐热痰,乌附尖吐湿痰,莱菔子吐气痰,藜芦则吐风痰也。"

6.《本草经疏》:"藜芦,《本经》主蛊毒、咳逆及《别录》疗哕逆、喉痹不通者,皆取其宣壅导滞之力。苦为涌剂,故能使邪气痰热,胸膈部分之病,悉皆吐出也。辛能散结,故主鼻中息肉,苦能泄热杀虫,故主泄痢肠澼,头疡,疥瘙,杀诸虫毒也。疮疡皆湿热所生,湿热不去,则肌肉溃烂,苦寒能泻湿热,则马刀,恶疮,烂疮,死肌皆愈也。味至苦,入口即吐,故不入汤。""藜芦辛苦有大毒,服一匕则令人胸中烦闷,吐逆不止,凡胸中有痰饮,或中蛊毒恶气者,止可借其上涌宣吐之力,获效一时,设病非关是证者,切勿沾唇,徒令人闷乱吐逆不止,亏损津液也。"

7.《四川武隆药植图志》:"治毒蛇咬伤及杀虫用。"

按语备注

陕西某实验者,一次口服藜芦约70mg后,即出现口角发麻,咀嚼困难,当即服三根葱白以解其毒性,症状未见减轻,反而剧烈呕吐、腹泻、胸闷,直到昏倒。某中医学院二位中药专业人员为验证藜芦毒性,各用白酒送服自采鲜藜芦须根一条,约寸许(干重不足30mg) , 半小时左右即出现明显的血压下降和呼吸抑制,血压80/40mmHg,呼吸每分钟9次,但无呕吐现象。2小时后,血压和呼吸逐渐恢复正常。


药理实验报告与上述临床中毒报道基本一致,供试验动物最常见的中毒症状有恶心呕吐、心律不齐、血压急剧下降,呼吸抑制或停止呼吸。可见藜芦的涌吐作用,实际上是引起严重中毒的表现之一。1984年版《中药学》教材及本书记载本药的内服量为0.3 ~0.9g。这个用量可能引起中毒,甚或危及生命,故藜芦用作内服宜慎之又慎。 亦因其毒性大,故从1985年开始,各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均不收载。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