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片形态
拼音
Zào Jiǎo Cì
别名
皂荚刺(《圣惠方》),皂刺(《医学入门》),天丁(《纲目》),皂角针(《江苏植药志》),皂针(《中药材手册》)。
来源及植物形态
采制
性味归经
功能主治
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各家论述
1.《本草图经》:"米醋熬嫩刺针作浓煎,以敷疮癣。"
2.杨士瀛:"能引诸药上行,治上焦病。"
3.《本草衍义补遗》:"治痈疽已溃,能引至溃处。"
4.《纲目》:"治痈肿,妒乳,风疠恶疮,胞衣不下,杀虫。"
5.《本草崇原》:"去风化痰,败毒攻毒。定小儿惊风发搐,攻痘疮起发,化毒成浆。"
6.《医学入门》:皂刺,凡痈疽未破者,能开窍;已破者能引药达疮所,乃诸恶疮癣及疠风要药也。
7.《本草纲目》:皂荚刺治风杀虫,功与荚同,但其锐利直达病所为异耳。
8.《本草汇言》:皂荚刺,拔毒祛风。凡痈疽未成者,能引之以消散,将破者,能引之以出头,已溃者能引之以行脓。于疡毒药中为第一要剂。又泄血中风热风毒,故厉风药中亦推此药为开导前锋也。沈氏曰,皂荚刺宜用头刺极尖锐者佳,刺下节如枝硬(梗)者,力薄不及也。姚继元云,治疠风癞疾,风癣风疮,搔痒风屑,与苦参同用,其力更倍。
9.《本经逢原》:角刺治痘疹气滞,不能起顶灌脓者,功效最捷,而气虚者慎勿误用,恐透表过锐,反生虚泡也。若血滞不能起顶灌脓,叉需鲮鲤,当非角刺所宜。丹方治大风恶疾,眉落鼻崩,用皂角刺三斤烧灰为末,食后煎大黄汤,调一匕服之,不终剂而愈。肿疡服之即消,溃疡服之难敛,以其性善开泄也。
10.《四川中药志》:"治风热疮疹,并能通乳。"
11.《药材学》:"治扁桃体炎。"
郑长松:消乳痈多投升麻皂刺
乳痈是乳房局部红肿热痛,甚则溃烂化脓,常伴恶寒发热,乳泌不畅。治疗应清热解毒,疏通乳络为主。如《锦囊秘录》中说。“速下乳汁,导其壅塞,则病可愈。”余父治疗乳痈,常加入大量升麻、皂刺。《本草汇言》谓:“...

四君人参
畅读VIP

668

0
岐黄初涉如何临床
一、西医诊断不要用来套中医处方现在学习中医的人,大多都是学了西医以后,又自己转学了一些中医知识,有的人虽然主要是学的中医,但以后又学习了西医,而且现在的病人,又是绝大多数先到西医处看病,化验,检察,等...

四君人参
作者授权

560

0
皂角刺可治胞衣不下
胞衣不下是指胎儿娩出后,在较长时间胎盘不能自动娩出,此时产妇多伴有出血症状。尽早将胞衣排出,可防止出血过多而虚脱。中药皂角刺单用可治疗胞衣不下,方法:取皂角刺烧为末,每次取3g,温酒送服。产后气虚不能...

四君人参

524

0
博涉知病,屡用达药
古人曾说:“博涉知病,屡用达药”。这句话的意思简单的解释就是:只有广泛的接触各种病人,才能认识疾病(各种疾病的本质),只有经常的应用这个药,才能知道这种药的性质(即药性)。我想这句话无论是对中医和西医...

四君人参
作者授权

810

0
查看更多
最新资源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