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饮片形态


拼音

Zào Jiá

别名

鸡栖子(《广志》),皂角(《肘后方》),大皂荚(《千金方》),长皂荚(《本草图经》),悬刀(《外丹本草》),长皂角(《仁斋直指方》),大皂角(《纲目》)。

释名

皂荚又称皂角。猪牙皂,是由植株衰老或受伤害后所结的小型果实。对牙皂的品质优劣,各家说法不一,习惯认为猪牙皂质量较好。

来源及植物形态

皂荚,又称皂角,始载于《本经》。为豆科乔木皂荚Gleditsia sinensis Lam.的干燥果实。形扁长者,称大皂荚;其小型果实,呈圆柱形而略扁曲者,称猪牙皂,同等入药。产于东北、华东、中南和四川、贵州等地。


皂荚Gleditsia sinensis Lam.

采制

秋季果实成热时采摘,晒干。


炮制:拣去杂质,洗净,晒干。用时捣碎。

性味归经

性味:辛;咸;温;有毒


归经:肺;大肠

功能主治

祛风痰,除湿毒,杀虫。治中风口眼喎斜,头风头痛咳嗽痰喘,肠风便血,下痢噤口,痈肿便毒,疮癣疥癞。


1.皂荚辛散走窜,有较强的祛痰导滞作用。适用于顽痰阻塞,肺失清肃,胸闷咳喘,咳痰不爽,气道不利等症。如《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皂荚丸,即以本品作蜜丸,枣膏和汤送下,治痰浊壅盛,咳逆上气,时时唾浊不得眠。因病情较重,故用祛痰猛烈的皂荚治之,取其宣壅导滞,利窍涤痰之功,冀痰去则喘咳自止。正如徐灵胎所谓;“稠痰黏肺,不能清涤,非此不可。”用枣膏调服,是缓皂荚峻猛之性,兼顾脾胃,使痰除而正不伤。《本草纲目•卷三十五•皂荚》引《太平圣惠方》钓痰膏,以皂荚熬膏,加醋煮半夏及明矾,合柿饼捣为丸,用于胸中痰结证。近年来,用本品配伍猪胆汁、拳参麻黄等,治慢性气管炎,咳喘胸闷,痰黏不易咯出者,有一定疗效。


2.本品有开窍的功效,用于猝然昏厥,不省人事。或癫痫痰盛,口噤不开,或中恶客仵,猝然气塞,牙关紧闭,属闭证、实证者。如《丹溪心法附余•卷一》通关散,即用本品配细辛研末,吹鼻取嚏,以达到开窍通关的目的。这是“急则治其标”之法,合细辛之辛烈香窜,助皂荚宣散通窍,使肺气通、牙关开、神志可醒。治中风牙关紧闭,可用本品配明矾研末,温水调灌,取吐,如《圣济总录•卷六•卒中风》稀涎散。


3.本品有消肿散结之功。用于痈肿、疥癣等。治痈疽肿毒未溃者,如《本草纲目•卷三十五•皂荚》引《仁斋直指方》,取皂角,以醋煮烂,研成膏,敷之,有散结消肿之效。或用本品与蓖麻仁捣烂外敷,留顶透气,初起者可消,成脓者自溃。治疥疮,用本品与楝根皮为细末,脂膏调涂,如 《证治准绳》疥疮方。


此外,本品“能通肺及大肠气”,故可用于便秘。以本品配细辛蜂蜜等制成通便栓剂,塞入肛门,能刺激增强肠蠕动,达到促进排便之目的。

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内服:1.5~5g,煎汤;或焙焦存性,研末吞服,每次0.8~1.5g。 一般内服焙焦用,也可制成肛门用栓剂。


外用:适量,研末搐鼻;或煎水洗;或研末掺或调敷;或熬膏涂;或烧烟熏。


注意:

1.本品辛烈走窜,故凡孕妇、气虚阴亏及有咯血倾向者均忌用。

2.内服量勿过大,以免引起呕吐或腹泻。

各家论述

1.《本经》:主风痹死肌,邪气,风头泪出,利九窍。


2.《名医别录》:疗腹胀满,消谷,除咳嗽囊结,妇人胞不落,明目益精。


3.《药性本草》:破坚癥,腹中痛,能堕胎。将皂荚于酒中取尽其精,于火内煎之成膏,涂帛贴一切肿病,兼能止疼痛


4.《本草纲目•卷三十五•皂荚》:通肺及大肠气,治咽喉痹塞,痰气喘咳。风病疥癣。


5.《本经逢原》:按大小二皂,所治稍有不同,用治风痰,牙皂最胜,若治湿痰,大皂力优。


6.《本草图经》:疏风气。

按语备注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