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杂志》“专题笔谈”文萃 ——皂荚(上)
关于皂荚,应该是我母亲最有发言权。据说是从我太太姥爷那一辈开始研究“澡豆”在皮肤病领域中的运用的。那会儿农村卫生条件差,跳蚤、疥疮、湿疹、痱子、癞痢头以及男性的阴囊湿疹与女性的霉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等等非常多发。根据《金匮要略》的苦参汤,配合皂角等药物,制作出了最开始的苦参皂,用来治疗难以启齿的“狐惑病”。
现如今,“沁源手工皂”传到我手里已经是第五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而对于皂角的运用,家里也留下来很多经验。
皂荚,又名皂角。形扁长者,称为大皂荚;其植株受伤后所结的小型果实,弯曲呈月牙形,称猪牙皂,又称小皂荚,均入药。但猪牙皂效果要更好,而且是那种肥厚饱满、颜色紫黑且没有虫蛀的最好。其炮制品名称有炒皂荚,也有主张蜜炙者,但据家传经验则建议生用。陈士铎亦指出:或问皂荚生用乎,抑熟用之乎?皂荚熟用则无益矣,必生用为佳。
皂荚有多好用呢?之前走江湖铃医的必备之品。它气滞能行,邪壅能散,黏痰能祛,浊垢能降。而且在美容方面也有很好的效果,如顽固的痤疮、皮癣,而且用来洗发效果也很好,网上很多人用完以后在小视频里发感受的。
言归正传,说会本书。关于皂荚,全书共9篇文章,讨论了除教科书中主治(祛痰、开窍)进行了扩大,其中又分为内服和外用两种给药途径。
先谈外用,多取嚏。早在吴师机《理瀹骈文·略言》中便指出:“矧上用嚏(嚏即吐也。在上宜嚏。感邪从口鼻入,宜嚏)”且在《增续略言》一篇中又云:“ 大凡上焦之病,以药研细末,㗜鼻取嚏发散为第一捷法,不独通关、急救用闻药也。连嚏数十次,则腠理自松,即解肌也。涕、泪、痰涎并出,胸中闷恶亦宽,即吐法也。盖一嚏实兼汗吐二法,不必服葱豉汤也。”
网上有一篇名为《大道至简取嚏法—激活免疫系统》的文章,讲得很好,可以去看看,活学活用,能治的病太多了。所以我也没事随身装点皂角粉,网上有卖那种挺好看的小瓶子,刚刚好。
具体分析的话,第一个用来治疗面瘫。面瘫说实话算不上疑难杂症,但治愈率并不高,很多人都有后遗症。其中最大一个问题在于时间,就是说没有及时治疗导致的。
而且,面瘫分
此外,余浩先生书中指出有位面瘫的患者在他这里治疗效果一般,但是回老家河南只用了三天就治好了。方法是“这个药粉就是槐花树的树皮,槐树内皮,然后打成粉末,用纱布包起来,然后塞入鼻孔,这个药粉会刺激鼻孔,可能会打喷嚏,打出来再塞。”和皂角一样,同样是取嚏的方法,只不过相对温和了许多。我不仅亲自用过槐树内皮,而且经过走访,余浩医生所说的这位河南的医生,应该就是河南省淮阳区四通镇荒庄的张广礼张医生。
回过头来,余浩先生还给出了另一个治疗面瘫的偏方,出自郭永来医生《杏林集叶》一书。即老鹳草一味内服外用,据说有效率达九成。我曾用治一延误最佳治疗期的面瘫患者,自述熏洗后有寒气往外排。但最终并未能完全治愈。
皂角用治面瘫也可以打粉炒焦,以6:15的比例加醋熬膏。约3mm厚度,贴于口角处,左歪贴右,右歪贴左,贴药时稍向患侧牵拉巩固,1日1次,2日后改为间日1次。
另,除针药配合外,尚有苇管灸可作为面瘫之辅助治疗。
治疗神经性头痛、顽固性头痛、顽固性呃逆、鼻炎自己过敏性鼻炎者,均有良效,但可看做“治标”,而需配合其他治疗。
以呃逆为例,根据仝小林教授文中描述,其止呃机理为“皂苷对鼻黏膜的强烈刺激,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喷嚏连连,膈肌痉挛的恶性循环被打破,遂使呃逆顿止”。而《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指出:“病深者,其声哕”。顽固性呃逆有时候是胃气败决的一种表现。临床中很多危重病后期都能见到无法控制的呃逆。所以,呃逆虽然只是个很小的症状,但不能轻视。下面谈一下我治疗呃逆的一则医案:
记录今日份败案之呃逆
患者王某,自觉运势不顺而去寻求民间帮助。服用符水、泥土、豆浆的混合物后开始呃逆不止,至今三日有余。时断时续,严重时夜不能寐。曾自服柿蒂水未效,遂使其屏息,按压双翳风五分钟未见疗效。又按压双攒竹,亦未效。内关中缝按压后仍无效。改针剌邱飞虎奇穴之上下呃逆点,仍无效。反思呃逆乃膈肌痉挛故也,重力按压膈腧,不效。又灸中魁及期门乳根等穴,均不效。
遂疏桔梗、枳壳、木香、灵仙为方,欲调畅气机以止呃。煎药期间,忽想起灵枢杂病篇有言:“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遂取皂角粉,令患者吸取,连嚏五六声而呃逆止。后服药善后,随访未见复发。
特录于比。
可见取嚏治疗呃逆的快捷性。然而取嚏又不必拘泥于皂角,卫生纸搓条搐鼻即可。取嚏以开胃进食也有特效。
关联词条:
版权声明:
本文为发帖人原创文稿,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四君期盼您的投稿,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