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鉴别与治疗
【证治方药】
(一)肺胃郁热
1.临床表现:颜面丘疹与毛囊相一致,形为粟米,可挤出白粉色油状物,多发于鼻周围,部分疮顶可见黑头,肤色油滑光亮。口干渴,便秘,尿黄。舌红苔薄黄或厚腻,脉滑数。为丘疹性痤疮。
2.病因病机:素有血热,复受风邪,肺经郁热,薰蒸颜面而成。
3.治法:疏风清肺。
药物:枇杷叶10g(去毛,包),桑白皮10g,黄芩15g,黄连15g,连翘10g,赤芍10g,丹皮6g,防风10g,白芷6g,白蒺藜10g。
方义:白蒺藜、防风、白芷疏风,黄芩、桑白皮、枇杷叶清肺,黄连、连翘解毒,赤芍、丹皮凉血。
加减:口渴者加生石膏、知母清热,便秘加生大黄通便,脓疱加地丁草、野菊花清热解毒,经前加重加益母草、当归调经,兼见血热者加凌霄花、红花、生地凉血。
5.变通法:可用清上防风汤(见医家经验)加减。若兼有脾胃湿热者,可合泻黄散(《小儿药证直诀》),藿香、防风、石膏、山栀、甘草除湿泻热。若兼有血热者,可合清胃散(《兰室秘藏》),生地、丹皮、赤芍、升麻、黄连凉血。
1.临床表现:颜面散在毛囊性丘疹,红肿热痛或脓疮,如粟米大小,挤出白粉色油状物质,间有黑头,口周较多,亦可见于前胸、后背,面部皮肤油腻。胸闷脘痞,多食或纳呆,口臭、便秘,心烦,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病因病机:阳明经循于口周、颜面。饮食肥甘,助湿化热,湿热互结,循阳明经薰蒸于面,致成粉刺。
3.治法:清热利湿。
药物:藿香10g,厚朴6g,苍术10g,石菖蒲10g,佩兰10g,连翘15g,黄芩15g,六一散10g(包), 薏苡仁30g,茵陈蒿30g。
方义:藿香、佩兰、石菖蒲芳化泄浊,苍术、厚朴燥湿调中,连翘、黄芩清热解毒,薏苡仁、六一散利湿,茵陈蒿清热利湿,是治疗此类痤疮的经验用药。
5.变通法:可用芩连平胃散(《医宗金鉴》)加减,亦可用三仁汤(《温病条辨》)加减,也是清热利湿之剂。
(三)血热瘀滞
1.临床表现:颜面两颊散在潮红色丘疹,如米粒大小,以口、鼻周围及两眉间为多,面部潮红,遇热及情绪激动尤甚。手足心热,男子患者面色晦黯或紫红,妇女月经色红而鲜、先期量多,其症经前加重。舌红,脉细数或滑数。
2.病因病机:气郁化热,伏于营血,发于颜面,久则成瘀。
3.治法: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4.方剂: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合凉血五花汤(《赵炳南临床经验集》)加药物:红花10g,凌霄花10g,野菊花10g,蒲公英15g,桃仁10g,赤芍15g,丹皮10g,当归15g,川芎10g,生地15g。
方义:桃仁、红花、当归、川芎活血,赤芍、丹皮、生地、凌霄花凉血,野菊花、蒲公英清热解毒。
加减:脓疱加银花、连翘解毒,月经不调加益母草、茜草调经,兼湿热者加茵陈蒿、薏苡仁、冬瓜仁清利排脓。
5.变通法:经前加重、先期量多,可与清经散(《傅青主女科》)等交替用。月经前痤疮,皮疹多发于面颊两侧,甚至连及颈项等,以炎性丘疹、脓疱为主,伴有乳胀不适、心烦易怒,脉弦数,舌质红、苔薄黄。治拟疏肝清解法,方选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加减。如常伴有痛经或夹瘀块,舌淡红、苔少,脉细涩者,兼见宫寒者,治拟温宫化瘀、调理冲任法,方选益母胜金丹合二仙汤(经验方)加减,药用仙茅、仙灵脾、乌药、香附、黄柏、地黄、益母草、延胡索、当归、银花、白花蛇舌草等。
(四)痰瘀互结
1.临床表现:面颊胸背粟米样皮疹反复发作,经久不消,并发生黄豆、蚕豆大的结节、囊肿,高突不平,色紫红,扪之柔软,挤之有脓血或黄色胶样物,破溃后遗留瘢痕。舌黯红或有瘀斑,苔黄腻,脉弦滑。为聚合性痤疮和痤疮愈后遗留色素沉着或瘢痕者。
2.病因病机:病久入络,气血瘀滞,湿痰内生,蕴结不解。
3.治法:祛瘀化痰,凉血清热。
4.方剂:解毒活血汤(《医林改错》)合二陈汤(《局方》)加减。
药物:连翘10g,红花6g,桃仁10g,葛根10g,赤芍15g,当归15g,生地15g,升麻3g,夏枯草15g,半夏10g,贝母10g,陈皮6g。
方义:半夏、陈皮、贝母化痰,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升麻、葛根引经入阳明,且能透发。当归、赤芍、生地和血清热,夏枯草、连翘解毒散结。
加减:结节、囊肿加皂角刺、土贝母、黄药子散结消肿,血热加丹皮、紫草凉血,皮肤油腻有湿热者加茵陈蒿、虎杖清热利湿。脓疱挤出有黄色胶样物,加蒲公英、银花、野菊花清热解毒。
5.变通法:可用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二陈汤(《局方》)加夏枯草、海藻、玄参、贝母,活血化瘀,燥湿化痰。
(五)毒热蕴结
1.临床表现:面部散在米粒大丘疹,丘疹顶端常有小脓疱,或周围潮红,自觉疼痛,脓疱此起彼伏,反复不断,脓疱消退后留有凹陷瘢痕,形如橘皮。口干渴,大便秘,小便黄,可伴发热。舌红苔黄干,脉数。为脓疱性痤疮。
2.病因病机:火热毒邪蕴结,久而不去,薰蒸颜面,发为脓疮。
3.治法:泻火解毒。
4.方剂:五味解毒饮(《医宗金鉴》)合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加减。
药物:野菊花15g,蒲公英30g,地丁草15g,银花30g,黄连10g,黄芩15g,山栀10g,黄柏10g,防风10g,白芷10g,升麻3g。
方义:防风、白芷、升麻引经且能疏风消肿、解毒散结。他药大队集合,泻火解毒,为治痈肿疮毒阳热证之良药。
加减:湿重加茵陈蒿、薏苡仁、冬瓜子利湿,血热加赤芍、丹皮凉血。
5.变通法:风热外壅,火毒内蕴,可用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去麻黄、白术,药用防风、荆芥、连翘、当归、川芎、白芍、大黄、山栀、黄芩、石膏、滑石、甘草、芒硝,为表里双解之剂。上中两焦热盛,则用凉膈散(《局方》),用生大黄、芒硝、竹叶、杏仁、连翘、山栀等。一为重剂,一为轻剂,可酌情选用。脓疱性痤疮、结节性痤疮,皮疹以脓疱和结节为主,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治拟解毒散结,也可用痤疮平(经验方)。
【简易方药】
1.白草枇杷饮:白花蛇舌草50〜60g,生枇杷叶9〜15g,当归、生栀子、黄柏各9g,白芷6g,桑白皮12g,黄连3〜5g,生甘草3g,每日1剂,水煎服。适用于囊肿、 结节为主要损害者。
2.痤疮平:银花、蒲公英各15g,虎杖、山楂各12g,炒枳壳、酒大黄各10g,每日1剂,水煎服。适用于炎性丘疹、丘疱疹和脓疱为主要损害者。
3.粉刺汤:丹参、丹皮、黄芩、野菊花、土贝母、白花蛇舌草、牛蒡子、生槐花、桑白皮各10g,银花、土茯苓、白蒺藜各15g,每日1剂,水煎服。1个月为1疗程。可配合倒面膜(外治法)。
4.丹参30〜60g,甘草30g,土大黄30g,大黄3〜15g,每日1剂,水煎服。湿热去大黄,加薏苡仁30g,茯苓15g,藿香、佩兰各9g;热重加槐花、丹皮各9g。脓疱型加鱼腥草30g,大青叶、蚤休、蒲公英各15g;痒甚加地肤子、白鲜皮各30g,苦参9g。瘢痕型加当归、牡蛎、野菊花、皂角刺、马勃各10g。
【外治法】
(一) 药涂法
1.处方:三黄洗剂。
用法:外涂局部。适宜于以丘疹和少许脓疱皮损为主的阶段。
2.处方:黑布膏。
用法:外敷或外贴。适用于以结节、囊肿、疤痕为主的阶段。
3.处方:硫黄、浙贝母、煅石膏、枯矾各10g,冰片3g,研细末。
用法:稀蜜水调搽,日1〜2次。适用于油脂较多者。
4.处方:山慈菇,研细末,温开水调成糊状。
用法:夜间临睡时涂敷患处,晨起洗去。适用于结节、囊肿者。
5.处方:皂角,透骨草各30g。
用法:水煎取汁,湿敷患处,日2次,1次30分钟。适用于脓疱、结节者。
6.处方:云母粉、杏仁各等分,研细末。
用法:牛乳调成糊状,夜间临睡涂搽,晨起洗去。适用于炎性丘疹和脓疱为主者。
7.处方:白矾,研细末。
用法:白酒调成糊状,外涂,日1〜2次。适用于以炎性丘疹和脓疱为主者。
疗程:以上每日1或2次,5〜7日为1疗程。
(二) 倒面膜法
患者平卧,清洁皮肤,面部抹油按摩,再用克痤霜(丹皮、野菊花、银花、白芷、大黄各10g,碎末,提炼,脱色,制成水色油型面霜)作面部按摩,然后将医用石膏300~400g以水调浆自鼻根向下均匀摊开成面膜具型。15〜20分钟去膜。
疗程:每周1次,4次为1疗程。
【针灸治疗】
(一) 毫针法
疗程:日1次,10日为一疗程。
(二)耳针法
取穴:肺、内分泌、面颊。
方法:毫针重刺激,留针20〜30分钟。或以耳背静脉放血,两耳交替。
疗程:毫针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放血每周2次,10次为1疗程。
(三)挑刺法
方法:在背部皮肤寻找红色斑点,消毒后,用三棱针挑剌,针尖斜刺入红斑点的底部约3mm (1分),迅速将针向上一挑,使该部皮肤被挑成小裂口,用双手拇指挤压针孔周围,使之出血少许,用于棉球拭干血迹,胶布外敷。每次挑10余针,灵台、委中、合谷各挑一针,出针后使出血少许。
疗程:3日1次,10次为1疗程。
(四)刺络拔罐法
取穴:大椎、至阳、身柱、筋缩、神道、命门。选1〜2穴为主穴,他为配穴。
方法:主穴采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少许,立即拔罐5分钟;配穴仅点刺出血少许即可。
疗程:3日1次,7次为1疗程.
(五)割治法
方法:严密消毒后,采用尖形小号手术万,轻巧割破,渗血少许,然后外掺药末(雄黄、冰片、硼酸、滑石粉各等分),外盖消毒纱布固定。
疗程:5日1次,7次为1疗程。
文献与评述
痤疮皮损初起为针尖大小毛囊性丘疹,或为白头粉刺、黑头粉刺,可挤出白色或淡黄色脂栓,因感染而成红色小丘疹,顶端出现小脓疱。愈后可留色索沉着或轻度凹陷性瘢痕。严重者称聚合性痤疮,感染部位深,出现紫红色结节、脓肿、囊肿,甚而溃破形成窦道、瘢痕,或呈橘皮样改变。
痤疮总以实热为主,或湿热蕴蒸,或血热内盛,或风热外侵,内外合邪循肺胃两经而达于颜面,轻则为红色丘疹、白头和黑头粉刺,重则为结节、脓疱等皮损。在治疗上当予以凉血、祛风、清热,甚而祛瘀、化痰、泻火、解毒之品,并注意内外同治,防治摄生。
患者经常用温水、硫黄皂洗脸,皮脂较多时可每日洗3〜4次。不用冷水洗面,以防毛孔收缩,皮脂堵塞,粉刺加重。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酒类;少食油腻、甜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不要滥用化妆品,有些粉质化妆品会堵塞毛孔,造成皮脂淤积而成粉刺。禁止用手挤压粉刺,以免炎症扩散,愈后遗留凹陷性疤痕。


求道
畅读VIP

35

0


求道
畅读VIP

70

0


求道
畅读VIP

73

0


求道
畅读VIP

80

0


求道
畅读VIP

94

0


求道
畅读VIP

79

0


求道
畅读VIP

86

0


求道
畅读VIP

86

0


求道
畅读VIP

166

0


求道

356

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