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概念

咳痰系指痰液由咳嗽而吐出,来自肺、肺系的痰液,由于咳嗽经喉、口而排出。

 

痰字古与澹(淡)同,即“水摇貌”(《说文》)。故体内一切停水证(如停于肠间、胸、胁、四肢)均称痰或痰饮,亦即水,水饮之意。而由肺、肺系所产生的痰液,古称“涎”、“沫唾”、“浊”(《金匮要略》大体上清稀一点的可称涎或沫,粘稠一些的可称唾或浊。这些涎沫、唾浊同样是由于水湿不化,而成为痰液停聚于肺所造成的。后世即将涎沫、唾浊称为痰或痰饮,清稀的称为饮,粘稠的则称为痰(《医宗金鉴》)。所以痰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痰即水,痰饮即水饮;狭义之痰乃是肺、肺系的产物,稠者称为痰,稀者称为饮。本条所述仅限于由咳嗽而排出的狭义之痰,或痰饮

鉴别与治疗

常见证候


肺热咳痰:咳出之痰色黄、粘稠,有块,或痰中带血。证见发热咳嗽胸痛喘促或鼻翼煽动,面目赤,咽喉红肿疼痛,口渴唇燥,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脉滑数或数而有力。


肺寒咳痰:咳出之痰色白清稀,患者形寒肢冷,恶寒重而发热轻,咳嗽胸痛,喘促,面色青白,亦可见面唇黧黑,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舌淡白或紫暗,苔白滑,脉沉弦或紧。


风邪犯肺咳痰:痰液清稀多泡沫,伴见发热恶寒咳嗽鼻塞流涕,咽干痒,头身痛,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浮数。


阴虚肺燥咳痰:痰少粘稠难于咳出,咳痰带血或咳血。燥邪所致者,兼见发热恶风寒,胸痛,唇焦,鼻燥,咽干,口渴;如为阴虚所致,则见手足心热,虚烦不寐,潮热盗汗,两颧红赤,舌鲜红少苔或苔黄而燥,脉浮数或沉细数。


湿邪犯肺咳痰咳痰量多,白滑易于咳出,四肢困重无力,眩晕,嗜卧,面虚浮,脘闷纳呆,便溏,口甜粘,多见于咳嗽日久,或老年病人,舌体胖大有齿痕,色晦暗,苔白腻,脉滑缓。


湿热蕴肺咳痰:咳吐脓血痰或咳痰腥臭,高热或潮热胸闷疼痛,转侧不利,甚则喘不能卧,有汗,口干咽燥而不渴,烦躁,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数而有力。


鉴别分析


风邪犯肺咳痰与肺热咳痰、肺寒咳痰:风邪犯肺多为外感风邪,可为风热或风寒袭肺,肺为娇脏,一旦受风邪(风寒或风热)侵袭,则导致肺气失宣,水液潴留而为痰浊,引起咳痰;肺热咳痰是因外感温热之邪,或由于过食油腻肥甘,积痰蒸热所致;肺寒咳痰每由形寒饮冷,寒饮内停或素体阳虚阴盛,寒邪内伏于肺,复感风寒而发。三者临床特点各异,首先痰之性状不同:风邪犯肺为泡沫样痰;肺热咳痰则为黄色粘稠之痰;肺寒咳痰则为白色清稀之痰。风邪犯肺属表证,可见咳嗽鼻塞流涕,咽痒,兼头痛发热恶寒等症;若风寒犯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若风热犯肺则发热重,恶寒轻,咽喉红肿疼痛恶风,有汗,舌苔薄黄,浮数。肺热咳痰主要兼见火热之象,如发热口渴,面红目赤,尿黄便干,舌红苔黄,脉数。肺寒咳痰主要兼有寒象,如形寒肢冷,面白目清,舌淡白,脉沉弦等。风热犯肺,治以桑菊饮为主方;风寒犯肺,可用金沸草散加减;肺热咳痰,宜麻杏石甘汤合泻白散加减;肺寒咳痰,当用杏苏散华盖散加减。


阴虚肺燥咳痰与湿邪犯肺咳痰:阴虚肺燥咳痰之病因为外感或由内伤引起。外感温热之邪伤肺灼津,而致阴虚肺燥,或久咳耗伤肺阴,肺失清肃之职,肺气上逆故咳出燥痰(稠不易咳出,或带血);湿邪犯肺之咳痰,多由脾虚引起,“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虚不运,水湿聚而为痰,痰浊上渍于肺而致咳痰。二者临床表现:前者痰少粘稠而难于咳出,有时咳血咳痰带血;后者痰量多、白滑易于咳出,极少见咳血。前者每兼阴虚之症状(颧红、咽干潮热盗汗、尿黄便干、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而后者可表现为脾虚(纳呆、便溏、无力)及湿盛(肢困、脘闷、舌胖大、苔白腻等)之证。治疗前者予清燥救肺汤养阴清肺汤百合固金汤加减;后者则可用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加减。


湿热蕴肺咳痰与肺热咳痰:二者病因不同,前者可由外感湿热之邪或痰热素盛,或恣食酒酪,恣啖辛辣,湿热蕴结上蒸于肺;而后者多为外感热邪引起。临床特点是:湿热所致者,吐大量脓痰或脓血痰;而热邪所致者,则吐黄痰,或粘稠有块。前者有湿热之象,如脘腹胀闷,纳呆,苔腻等;而后者常见高热,面红,目赤,尿黄便干。前者舌红、苔黄腻是其主要特点;而后者则为舌红或绛、苔黄而燥。治疗前者可用银翘散黄芩黄连等;后者方药同前。


总之,咳痰之鉴别主要在于痰之性状,以及兼见症状之不同。如风、寒、热、湿、燥之象等。

文献与评述

素问•评热病论》:“劳风法在肺下,其为病也,使人强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此为劳风之病。……以救俯仰。巨阳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也”。

 

症因脉治•外感痰证》:“风痰之因,外感风邪,袭人肌表,束其内郁之火,不得发泄,外邪传里,内外熏蒸,则风痰之症作矣。风痰之脉,浮滑者多,浮数风热,浮紧风寒。若见沉滑,风邪内结,洪大易治,沉细难痊”。“湿痰之因,或坐卧卑湿,或冲风冒雨,则湿气袭人,内与身中之水液,交凝积聚。灵枢所云,风雨袭阴之虚,病起于上而成积,清湿袭阴之虚,病生于下而生聚,此即湿痰之因也。湿痰之脉,脉多浮大,浮缓兼风,浮涩主湿,浮滑湿痰,沉滑顽结”。“燥痰之因,或亢阳行役,时逢火令,燥热之气,干于肺家,为喘为咳,伤于肠胃,为痰为嗽,此外感燥痰作矣。燥痰之脉,脉必洪数,浮数伤表,沉数伤里,左脉洪数,燥伤肝胆,右脉洪数,燥伤肺胃。”

 

症因脉治•内伤痰症》:“燥痰之因,五志之火,时动于中,或色欲过度,真水涸竭,或膏粱积热,肠胃煎熬,熏蒸于肺,锻炼为痰,则燥痰之症作矣。燥痰之脉,右寸数大,肺家有热,右关沉数,肠胃有热,左关脉数,木火之邪,两尺沉数,肾水燥竭”“湿痰之因,中气不足,胃阳不能消化,脾阳不能敷布,则水谷停留,为痰为饮,而湿痰之症成矣。湿痰之脉,多见沉滑,滑实顽痰,滑较虚滞,滑而不数,睥湿成痰,滑而带数,湿热所致。”

  • 韩立老师谈泽漆治大量白粘痰及喉源性咳嗽
    韩老师:今天给大家讲个经验。前阵子我家老娘生病,感冒后引起哮喘发作,就是不停的喘,两脉滑,舌红苔薄,以我以往的经验就是定喘汤加味。她当时很厉害,感冒第二天吧,然后就喘的一夜都不能平睡,只能坐着。也伴有...

    四君人参

    作者授权

    畅读VIP

    73

    0

  • 【余国俊师承讲记】豁痰丸方证
    唐宗海《血证论》记载的豁痰丸,改丸为汤,重用鲜竹沥,清肺豁痰与润燥生津两擅其长,可以救治肺部重度感染引起的痰热壅肺伤津危重症,可以扶危持颠,挽回人命于顷刻,我们必须掌握这个方证。豁痰丸的组成是当归、知...

    求道

    畅读VIP

    186

    0

  • 中西医对决,输了
    夏天.6月,老婆上个星期二阳。开始有点咽不舒服,让其到诊所拿点药,不去。第三天开始咽痛鼻塞发热头昏沉痛,咳痰,不断清噪子,吐痰。去了两家诊所用西药,甚至吊水,吃药好点,停药反复,痰和头昏沉一直未好。一...

    刘军

    原创投稿

    畅读VIP

    294

    1

  • 痰粘
    20221212,前天给娃儿热药,尝了一小口,立马觉得咽干,昨天有点咳,痰难咳出,晚上给娃儿重新给药的时候,顺便给自己弄了:化橘红10,桔梗6,甘草12,喝下去好多了,半夜打了个嗝,从胸中冲出一服宿臭...

    刘军

    原创投稿

    畅读VIP

    328

    1

  • 诸病缠身无良策 小柴胡汤加减通
    患者:翁某基,男,51岁,因反复咳嗽,气促1月余入院治疗,经检查确诊为1、冠心病,心功能四级,2、2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3、高血压病。出院二天后转我处求治,要求配合中药治疗。接诊时间:2016年5月...

    陈医师

    四君讲师

    原创投稿

    畅读VIP

    266

    0

  • 一味苏叶除顽疾
    十月份,回湖北老家,逢邻人翁某,男,五十岁,自诉数月前感冒后咳嗽,经服药后,咳嗽好转,惟痰稀如水,吐之不绝,味有咸感,餐后更甚,兼有畏风与吐呕恶感,苦难堪言。延请某医治疗,诊为肾虚水泛,服药不效。后又...

    四君人参

    四君严选

    畅读VIP

    248

    0

  • 体验小青龙汤之妙
    12日晚,因天气偏热,夜睡没有盖被子,早晨起来感觉喉咙难受,似有痰咳不出,鼻子有点塞,白天用甘草,桔梗,罗汉果泡水喝希望能缓解喉咙不适,到晚上虽然痰能咳出来,但喉咙还是难受,似欲咳之状,13日晚,一夜...

    四君人参

    四君严选

    畅读VIP

    332

    0

  • 活用经方辨治咳嗽
    入冬以来,流感、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增多,这些病的主要症状多表现为咳嗽,如治之不当,常迁延不愈。咳嗽不仅是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症状,也是中医学的一个病,张仲景《伤寒论》及《金匮要略...

    四君人参

    畅读VIP

    248

    0

  • 五苓散治验举隅
    组成:猪苓去皮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去皮半两。(《伤寒论》)用法: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3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现代用法:散剂,每服6~10g;汤剂,水煎服...

    茯苓

    畅读VIP

    413

    0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临床应用举隅
    组成:麻黄去节四两(9g),杏仁去皮尖五十个(9g),生石膏碎绵裹半斤(24g),炙甘草二两(6g)。用法: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温...

    茯苓

    畅读VIP

    303

    0

  •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