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饮片形态


拼音

Yǔ Yú Liánɡ

别名

太一余粮、石脑(《本经》),禹哀,太一禹余粮(《吴普本草》),白余粮(陶弘景),禹粮石(《中药志》)。

释名

《本草纲目•卷十•禹余粮》云:“石中有细粉如面,故日余粮,俗呼为太一禹余粮。”“承日:会稽山中出者甚多。彼人云,昔大禹会稽于此,余粮者本为此尔。”

来源及植物形态

禹余粮,始载于《本经》,原名太一余粮。为氢氧化物类矿物褐铁矿,主含碱式氧化铁[FeO(OH)]。主产于浙江、广东等地。

采制

采挖后去净杂石即可。


禹余粮:拣去杂石,洗净泥土,干燥即得。


禹余粮:取净禹余粮,打碎,置坩埚内,在无烟的炉火中煅红透,倒入醋盆内淬酥,捞出,晒干。(每禹余粮100斤,用醋30斤)


①《雷公炮炙论》:"凡修治,用黑豆五合,黄精五合,水一斗,煮取五升,置瓷锅中,下余粮四两,煮,旋添,汁尽为度,自然香如新米,捣之,又研万杵,方用。"

②《本草蒙筌》:"禹余粮火煅醋淬,复用磁钵重擂,水澄汁清,勿留沙土。"

性味归经

性味:甘涩,平,

①《本经》:"味甘,寒。"

②《药性论》:"味咸。"

③《纲目》:"性涩。"


归经:入脾、胃、大肠经。

①《纲目》:"手、足阳明血分。"

②《本草新编》:"入脾、胃、大肠。"

功能主治

涩肠止血。治久泻久痢,妇人崩漏带下,痔漏。


1.本品甘涩,善于收敛,入大肠。涩肠止泻作用与赤石脂相同。二药并用,治疗大肠气虚,固摄乏力的久泻久痢。对于中焦虚寒的洞泄不止,当配伍温中益气之品,如桂枝干姜白术等温中散寒,健脾止泻。


2.禹余粮,又有收敛止血功效。治崩漏下血不止,可与赤石脂贯众炭、莲房炭配伍。《本草纲目•卷十•禹余粮》引《胜金方》以本品与干姜配伍,治妇女带下不止。下焦阳虚,阴部湿冷,带多清稀者,再加入花椒蛇床子等温肾助阳,燥湿止带药可提高治疗效果。

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内服:煎汤,10~20g;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注意:本品功专收涩,实证忌用。

①《本草经集注》:"杜仲为之使。畏贝母、菖蒲、铁落。"

②《四声本草》:"牡丹为使。"

③《本草汇言》:"髓虚血燥之病勿用。"

各家论述

1.《本经》:"主咳逆,寒热烦满,下利赤白,血闭症瘕,大热。"

2.《雷公炮炙论》:"益脾,安脏气。"

3.《别录》:"疗小腹痛结烦疼。""肢节不利,大饱绝力身重。"

4.《药性论》:"主治崩中。"

5.《日华子本草》:"治邪气及骨节疼,四肢不仁,痔漏等疾。"

6.《注解伤寒论》:"重可去怯,余粮之重以镇固。"

7.《纲目》:"催生,固大肠。"

8.《纲目》:"禹余粮,手、足阳明血分重剂也。其性涩,故主下焦前后诸病。李知先诗曰,下焦有病人难会,须用余粮赤石脂。《抱朴子》云,禹余粮丸日再服,三日后令人多气力。"

9.《本草汇言》:"禹余粮,养肺金,固大肠之药也。凡属水土不和,清浊混乱诸疾,用之奏效。"

10.《长沙药解》:"禹余粮止小便之痛涩,收大肠之滑泄。《伤寒禹余粮丸,治汗家重发汗,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痛者,以发汗太多,阳亡神败,湿动木郁,水道不利,便后滞气梗涩,尿孔作痛,禹余粮甘寒收涩,秘精敛神,心火归根,坎阳续复,则乙木发达,滞开而痛止矣。赤石脂禹余粮汤用之治大肠滑脱,利在下焦者,以其收湿而敛肠也。"

11.《本草求真》:"禹余粮功与石脂相同,而禹余粮之质,重于石脂,石脂之温,过于余粮,不可不辨。"

12.《医林纂要》:"补脾,敛固胃气,泻肝,去瘀血,厚大肠。"

13.《现代实用中药》:"外用为撒布剂,治溃疡。配合他种强壮药,作补血剂。"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