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片形态
拼音
Yǔ Yú Liánɡ
别名
太一余粮、石脑(《本经》),禹哀,太一禹余粮(《吴普本草》),白余粮(陶弘景),禹粮石(《中药志》)。
来源及植物形态
禹余粮,始载于《本经》,原名太一余粮。为氢氧化物类矿物褐铁矿,主含碱式氧化铁[FeO(OH)]。主产于浙江、广东等地。
采制
功能主治
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各家论述
1.《本经》:"主咳逆,寒热烦满,下利赤白,血闭症瘕,大热。"
2.《雷公炮炙论》:"益脾,安脏气。"
3.《别录》:"疗小腹痛结烦疼。""肢节不利,大饱绝力身重。"
4.《药性论》:"主治崩中。"
5.《日华子本草》:"治邪气及骨节疼,四肢不仁,痔漏等疾。"
6.《注解伤寒论》:"重可去怯,余粮之重以镇固。"
8.《纲目》:"禹余粮,手、足阳明血分重剂也。其性涩,故主下焦前后诸病。李知先诗曰,下焦有病人难会,须用余粮赤石脂。《抱朴子》云,禹余粮丸日再服,三日后令人多气力。"
9.《本草汇言》:"禹余粮,养肺金,固大肠之药也。凡属水土不和,清浊混乱诸疾,用之奏效。"
10.《长沙药解》:"禹余粮止小便之痛涩,收大肠之滑泄。《伤寒》禹余粮丸,治汗家重发汗,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痛者,以发汗太多,阳亡神败,湿动木郁,水道不利,便后滞气梗涩,尿孔作痛,禹余粮甘寒收涩,秘精敛神,心火归根,坎阳续复,则乙木发达,滞开而痛止矣。赤石脂禹余粮汤用之治大肠滑脱,利在下焦者,以其收湿而敛肠也。"
11.《本草求真》:"禹余粮功与石脂相同,而禹余粮之质,重于石脂,石脂之温,过于余粮,不可不辨。"
12.《医林纂要》:"补脾,敛固胃气,泻肝,去瘀血,厚大肠。"
13.《现代实用中药》:"外用为撒布剂,治溃疡。配合他种强壮药,作补血剂。"
最新资源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