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饮片形态


拼音

Jiānɡ Huánɡ

别名

宝鼎香(《纲目》),黄姜(《生草药性备要》)。

来源及植物形态

姜黄,始载于《新修本草》。为姜科植物姜黄Curcuma Longa L.的干燥根茎。主产四川、福建、浙江等地。


姜黄Curcuma Longa L.

采制

秋,冬采挖,洗净,煮熟至透心为度,晒干,撞去外皮,再晒干。浙江地区将郁金根茎在鲜时切片晒干,名"片姜黄"。


姜黄:拣去杂质,用水浸泡,捞起,润透后切片,晾干。


姜黄:拣去杂质及残留须根,刷洗泥屑,晾干。

性味归经

性味:辛苦,温。

①《唐本草》:"味辛苦,大寒,无毒。"

②《本草拾遗》:"味辛,温,无毒。"

李杲:"味苦甘辛,大寒,无毒。"

④《东医宝鉴》:"性热,味辛苦,无毒。"


归经:入脾、肝经。

①《纲目》:"入心、脾。"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肺二经。"

③《本草经疏》:"入足太阴、厥阴。"

功能主治

破血行气,通经止痛。用于胸胁剌痛,闭经癥瘕,风湿肩臂疼痛,跌扑肿痛。


1.姜黄辛散苦泄温通,既入血分活血祛瘀,又入气分行散滞气,具有较强的祛瘀作用,为破血行气之品。因归入肝经,故多适用于肝郁气滞之胁肋疼痛、胃脘不舒,可与枳壳、桂心、甘草等配伍,如《重订严氏济生方》推气散;寒凝血滞,心阳不振之心痛,与肉桂同用,以散寒通脉、活血止痛,如《圣济总录》姜桂散。肝郁血瘀之经闭、痛经,常与白芍当归延胡索红花等同用;若属胞宫虚寒,寒凝血滞之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可与莪术红花当归川芎延胡索等同用,如《妇人大全良方•卷一》引《专治妇人方》姜黄散。


2.姜黄辛散温通,外散风寒,内行气血,善于祛肢臂风湿寒邪而活血利痹止痛,用治肢臂疼痛,常与海桐皮羌活当归等同用,方如《校注妇人良方•卷三》舒筋汤。治跌打损伤,多与活血祛瘀、疗伤止痛之品,如牛膝桃仁当归等同用。


3.疮痈初起,多因热毒炽盛、气滞血瘀所致。姜黄既能活血祛瘀,又能消肿止痛,常配伍大黄白芷天花粉等品,研末外用,可消散痈肿,方如《外科正宗•卷一》如意金黄散

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调敷。


注意:本品辛散、温通、苦泄,故血虚无气滞血瘀及孕妇慎服。

本草经疏):"凡病因血虚臂痛,血虚腹痛,而非瘀血凝滞、气塑上逆作胀者,切勿误用。误则愈伤血分,令病转剧。"

各家论述

1.《唐本草》:"主心腹结积,疰忤,下气,破血,除风热,消痈肿。功力烈于郁金。"


2.《日华子本草》:"治症瘕血块,痈肿,通月经,治跌扑瘀血,消肿毒;止暴风痛冷气,下食。"


3.《本草图经》:"治气胀及产后败血攻心。"


4.《本草拾遗》:"姜黄,性热不冷,《本经》云寒,误也。"


5.《纲目》:"姜黄郁金、蒁药三物,形状功用皆相近,但郁金入心治血,而姜黄兼入脾,兼治气,蒁药则入肝,兼治气中之血,为不同尔。古方五痹汤,用片子姜黄治风寒湿气手臂痛。戴原礼《要诀》云,片子姜黄能入手臂治痛,其兼理血中之气可知。"


6.《本草经疏》:"姜黄,其味苦胜辛劣,辛香燥烈,性不应寒。…苦能泄热,辛能散结,故主心腹结积之属血分者。兼能治气,故又云下气。总其辛苦之力,破血除风热,消痈肿,其能事也。《日华子》谓其能治癥瘕血块,又通月经及扑损瘀血苏颂谓其祛邪辟恶,治气胀及产后败血攻心,…何莫非下气破血辛走苦泄之功欤。察其气味治疗,乃介乎京三棱郁金之药也。"


7.《本草述》:"姜黄,试阅方书诸证之主治,如气证、痞证、胀满、喘、噎、胃皖痛、腹胁肩背及臂痛、痹,疝,虽所投有多寡,然何莫非以气为其所治之的,…未有专为治血而用兹味,如《本草》所说也。且此味亦不等于破决诸剂,…此味能致血化者,较与他血药有原委,不察于是,而漫谓其破血,讵知姜黄不任受’破’之一字也。"


8.《本草求真》:"姜黄,功用颇类郁金三棱、蓬术、延胡索,但郁金入心,专泻心胞之血;莪术入肝,治气中之血;三棱入肝,治血中之气;延胡索则于心肝血分行气,气分行血;此则入脾,既治气中之血,复兼血中之气耳。陈藏器曰:此药辛少苦多,性气过于郁金,破血立通,下气最速,凡一切结气积气,癥瘕瘀血,血闭痈疽,并皆有效,以其气血兼理耳,"


9.《本草求原》:"姜黄,益火生气,辛温达火化气,气生化则津液行于三阴三阳,清者注于肺,浊者注于经、溜于海,而血自行,是理气散结而兼泄血也。"


10.《本草正义》:"姜黄始见《唐本草》,称其辛苦大寒,藏器已辨其非,谓辛少苦多,性热不冷,则《唐本》寒字,盖亦传写之误。石顽谓有二种。按:今市肆姜黄,确有二种,名片姜黄者,是本已切为厚片,而后晒干,形似干姜,色不黄,质亦不坚,治风寒湿者即此。又一种则坚实光亮,其色深黄,乃如郁金,是为染色之用,不入药剂者。《唐本》谓治心腹结积,疰忤,下气破血,盖辛能散,温能通,故可破结辟恶,消瘀下气,是物功用,即在此数者之中。然又谓除风热,消痈肿,功力烈于郁金,则正以入血泄散,故痈疡之坚肿可消;疡科普通敷药之如意金黄散用之,即是此意。固非疏风清热之作用,而乃竟以为除风热,宜乎有辛苦大寒之误矣。"


11.《本草正》:"除心腹气结气胀,冷气食积疼痛。"


12.《本草述》:"治气证痞证,胀满喘噎,胃脘痛,腹胁肩背及臂痛,痹,疝。"


13.《医林纂要》:"治四肢之风寒湿痹。"


14.《现代实用中药》:"为芳香健胃药,有利胆道及肝脏之消毒作用。用于黄疸,胸满痞闷疼痛。又为止血剂,治吐血、衄血、尿血,并治痔疾。外用于脓肿创伤。"

按语备注

历代本草文献对姜黄入药品种的认识较为混乱。《新修本草》对姜黄植物形态的描述是“叶根都似郁金。花,春生于根,与苗并出。夏,花烂无子。根有黄、青、白三色”,其将郁金莪术姜黄混为一谈。唐《本草拾遗》则以色来区分蒁(莪术)、郁金姜黄,言道:“连味苦,色青;” “姜黄味辛,温,无毒,色黄;” “郁金味苦,寒,色赤”。至明《本草纲目》仍然混淆不清,提到:“近时以扁如干姜者为片子姜黄,圆如蝉腹形者为蝉肚郁金,并可浸水染色,蒁虽形似郁金而色不黄也。”更有甚者,将姜之老者误为姜黄所用,如《本草拾遗》言 “姜黄真者,是经种三年以上老姜”。如今对姜黄的药用品种已有了明确的说法,仅以姜黄的根茎入药,纠正了品种及应用上的混乱。


另有浙江温郁金的侧根茎入药称片姜黄姜黄与片姜黄均性温辛散温通,功效类似。然片姜黄尤以治肩臂疼痛为长;姜黄破血行气则为气滞血瘀诸痛所用。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