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详细内容

药论》,是清代沈文彬高鼓峰随笔《药论》与澹园吴公处所得《药能》二书熔冶一炉,并稍作校勘而成。其主要特点如下。

语简用备,利初学者诵记。本书语言简明扼要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如甘草条:“生则泻火,炙则温中。能解百毒,调摄诸药。出声音而咽疼并济,消烦渴而咳嗽咸宁。混参芪作气虚之助,和归芍作血少之需……呕逆胀满莫轻下,下部药中宜少用。”甘草的功用、主治、炮制、配伍、使用禁忌等历历在目。

比较类药,明药物之长。书中对不少同类药的性味功用等作了必要的比较,便于临证选择。如南星条中:“燥湿消痰,功逾半夏半夏味辛而守,南星性烈而走,故须牛胆一制,庶几燥烈全收。”南星与半夏同为燥痰之品,而性有走、守之别,功有强弱之殊。南星与胆星药性之区别,则主要在于燥烈之性的有无。

推究病机,知用药之忌宜。作者强调分析病机及辨证用药的重要性,于书中可见一斑。如猪苓:“一日汗多口渴者宜,以其小便数而湿热之交胜;一日汗多口渴者禁,以其小便长而津液之偏枯。”同为口渴多汗之症,湿热证宜用猪苓,阴亏津伤证忌猪苓

书中有些观点值得商榷。如谓:“海石……入九则可,入煎无益。”“白芍……新产与高年者勿用,秋冬及虚甚者毋投。”与临床不合。

本书据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所藏光绪二十七年抄本整理。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