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别与治疗
常见证候
脾胃气虚口淡:口淡,食不知味,不欲饮食,神疲短气乏力,脘痞腹胀,便溏,舌淡苔薄,脉缓弱。
湿困脾胃口淡:口淡粘腻,饮食无味,纳呆,胸脘痞闷,恶心欲吐,便溏,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
气阴两虚口淡:口不知味,咽干口燥,纳谷不馨,精神倦怠,气短乏力,舌红苔少,脉细数无力。
鉴别分析
脾胃气虚口淡与湿困脾胃口淡:前者由饮食失节、大吐大泻、久病失养等原因,致使脾胃之气虚惫,运化转输失职,故不欲饮食,口淡无味;后者或因外湿入侵脾胃,或因饮食所伤,脾运不健,湿浊内生,湿阻中焦,故口淡粘腻,纳谷不知滋味。前者为脾虚不运,后者为湿阻不运。鉴别时,前者除口淡外,尚有神疲短气乏力、腹胀便溏、舌淡脉弱等脾虚症状;后者兼有口中粘腻、恶心胸闷,苔腻脉濡等湿阻脾胃症状,两证不难区分。脾胃虚弱者,治宜益气健脾和胃,方选香砂六君子汤加焦谷、麦芽等;湿困脾胃者,治宜芳香辟浊,化湿醒胃,方选藿朴夏苓汤、三仁汤等。
气阴两虚口淡:多发于久病、热病之后,气阴不足,脾胃之气失和,故口淡不能知五谷味。同时兼有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舌红苔少,脉细无力等气阴两虚的表现。同脾胃气虚口淡虽同属虚证,但本证有舌红苔少,脉细而数等阴虚有热的特点,则可资鉴别。
人之味觉,与脾胃有关。《灵枢•脉度》所谓“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口淡无味多与脾胃失于健运有关。除上述脾胃气虚、气阴两虚或脾胃湿阻等证外,凡影响脾胃之气者,均有可能出现口淡无味的症状,如外感初起,风寒湿热之邪袭表,致脾胃之气郁滞,亦可见口淡无味、不欲饮食之症,不可以脾胃虚弱论治。


求道
畅读VIP

627

0


求道
畅读VIP

729

0

吴生雄
原创投稿

816

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