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饮片形态


拼音

Tiān Zhú Huánɡ

别名

天竺黄、竹膏(《开宝本草》),天竹黄(《本草衍义》),竹糖(《伪药条辨》)。

来源及植物形态

天竺黄,始载于《蜀本草》,又名竹黄,天竹黄。为禾本科植物青皮竹Bambusa textilis McClure或华思劳竹Schizostachyum chinense Rendle等杆内的分泌液干燥后的块状物。主产于云南、广东、广西等地。


青皮竹Bambusa textilis McClure

采制

冬季采收,砍取竹秆,剖取竹黄,晾干。本品自然产出者很少,大多采用火烧竹林的方法,使竹受暴热后,竹沥溢在节间凝固而成,然后剖取晾干。

性味归经

性味:甘,寒。

①《日华子本草》:"平。"

②《开宝本草》:"味甘,寒,无毒。"

③《本草正》:"味甘辛,性凉。"

④《本草再新》:"味甘苦,性微寒,无毒。"


归经:入心、肝、胆经。

《玉楸药解》:"入手少阴心、足少阳胆经。"

②《本草再新》:"入心、肝二经。"

功能主治

清热豁痰,凉心定惊。治热病神昏谵妄,中风痰迷不语,小儿惊风抽搐癫痫


天竺黄性寒,即清心、肝之热,又能豁痰利窍,故为清热化痰,凉心镇惊之良药。凡中风、癫痫、小儿急惊风等,属于痰热者,均可应用。用治中风痰热上壅,喉中声如曳锯者,可与胆南星、石菖蒲天麻牛黄等同用。用治痰热癫痫,昏仆抽搐,口吐涎沫者,常配伍郁金白矾、白僵蚕等药同用;治小儿痰热,急惊抽搐,可与山栀子、白僵蚕郁金等同用,如《证治准绳•幼科•集三》天竺黄散;或配伍胆南星、朱砂青黛等药同用,如《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抱龙丸。本品定惊力强,小儿痰热惊风用之尤宜。

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内服:煎汤,6-15g;或浸酒。


外用:适量,酒浸敷。

各家论述

1.《蜀本草》:"制药毒发热。"


2.《日华子本草》:"治中风痰壅,卒失音不语,小儿客忤及痫痰。"


3.《开宝本草》:"主小儿惊风天吊,镇心明目,去诸风热,疗金疮止血,滋养五脏。"


4.《本草衍义》:"凉心经,去风热。"


5.《玉楸药解》:"清热解毒。"


6.李中梓:“竹黄之寒,专泻少阴之火。火去而惊邪诸证靡不疗矣。”(《雷公炮制药性解》)


7.缪希雍:“天竺黄,气微寒而性亦稍缓,故为小儿家要药。入手少阴经,小儿惊风天吊诸风热者,亦犹大人热极生风之候也。此药能除热养心,豁痰利窍,心家热清而惊自平,君主安而五脏咸得滋养,故诸证悉除也。明目,疗金疮者,总取甘寒凉血清热之功耳。”(《本草经疏》)


8.李时珍:“竹黄,气味功用与竹沥同,而无寒滑之害。”(《纲目》)


9.倪朱谟:“竹沥性速,直通经络而有寒滑之功;竹黄性缓,清空解热而更有定惊安神之妙。故前古治小儿惊风天吊,夜啼不眠,客忤痢疟及伤风痰闭,发热气促,人抱龙丸,治婴科惊痰要剂。如大人中风,失音不语,入风痰药中,如屡见奏效。此钱月坡独得之见也。”(《本草汇言》)


10.苏廷琬:“天竺黄,本草云清心豁痰,功同竹沥,气味稍缓,说亦近似。第痰生于脾,竹之有黄,似入脾而豁痰为切,与竹沥之走经络而利痰热微有不同,不止气味稍缓也。”(《药义明辨》)

按语备注

重庆堂随笔》:“《纲目》止载释名而无集解,出产采取,一切形状皆未之及。按《笔谈补》云:岭南深山中有大竹,竹中有水甚清澈,溪涧之水皆有毒,惟此水无毒,土人陆行多饮之。至深冬则凝结如玉,乃天竹黄也。玉彦祖知雷州日,盛夏之官,山溪涧水皆不可饮,惟剖竹取水,烹任饮啜皆用竹水。次年初召赴阙,各行求竹水不可复得。问土人乃知至冬则凝结,不复成水,遇夜野火烧林木为煨烬,惟竹黄不灰,如火烧兽骨而轻,土人多于火后采拾以供药品,不若生得者为善。此说可补濒湖之未备。”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