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目外观端好,瞳仁无障翳气色可察,唯自视不见者称为青盲。《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青盲者,谓眼本无异,瞳子黑白分明,直不见物耳。”《审视瑶函》:“青盲者,瞳神不大不小,无缺无损,仔细视之,瞳神内并无些小别样气色,俨然与好人一般,只是自看不见,方为此症。若少有气色,即是内障。”可见青盲外观目珠及瞳神完好无损,亦无翳膜发生,一如常人,但眼底可见视神经乳头或其他眼底病变。至有瞳神内有气色之内障,则可窥见瞳神之形态、颜色有不同程度变化,可与之鉴别。又,本病可以视力日渐减退、终至失明,与“暴盲”之视力急剧下降而失明相鉴别。青盲相当于视神经萎缩。
本病多因情志郁结,肝失条达,气血郁闭;先天禀赋不足,脾肾阳虚;久病虚羸,脾气不健,精微不化;肝肾不足,精血耗损,心营亏损,神气虚耗;头部外伤或肿瘤压迫,均可导致脉络瘀塞或精津亏损,目失涵养,渐而昏渺以至失明。
鉴别与治疗
【证治方药】
(一)肝肾阴虚
2.病因病机:肝肾不足,精气耗损,营血亏损,神气虚耗,不能上注于目。
3.治法:滋养肝肾。
(二)脾气虚弱
1.临床表现:视力减退,眼底见视神经早期萎缩,眼睑抬举无力,常欲垂闭。兼见面白神疲,饮食无味,四肢乏力,大便清溏。舌质淡嫩,脉虚细弱。
2.病因病机:久病虚羸,脾气不健,精微不化,清气不升而无所养,致成本证。
3.治法:补脾益气。
(三)心血亏虚
2.病因病机:久病虚羸,脾气不健,精微不化,气血无生化之源,目无所养。
3.治法:补血养心。
(四)肝气郁结
3.治法:疏肝解郁。
药物:柴胡10g,当归10g,白芍12g,白术10g,茯苓15g,炙甘草6g,香附10g,川芎6g,石菖蒲6g。 方义:柴胡、香附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川芎和血养血,石菖蒲通窍,白术、茯苓健脾,炙甘草和中。
(五)气血瘀滞
1.临床表现:视力减退,视力可丧失,眼底可见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血管变细,或眼外伤使视神经受损,视乳头苍白。舌色瘀黯,脉涩。
3.治法:活血祛瘀。
【简易方药】
1.和营通脉复明汤:丹参10g,丹皮10g,赤芍10g,白芍10g,茺蔚子10g,石决明10g,三七粉3〜6g,潼白蒺藜各10g。每日1剂,水煎服。余毒未清者加入工牛黄, 气虚者加参、术、枸杞等。和营通脉,开郁复明。用于玄府郁闭、目络失和者,视力下降,视乳头明显退色,血管较细,苔薄质绛,脉涩。
4.和营通脉解毒复明汤:丹参10g,丹皮10g,赤芍10g,白芍10g,尧蔚子10g,青葙子10g,三七粉3〜6 g,人工牛黄1〜2g,潼白蒺藜各10g,甘草3g。每日1剂,水煎服。解毒养脉复明。用于目系毒害致成者。多有酷嗜烟酒或药物中毒史,或病邪毒害目系以致视力明显下降。视乳头退色,血管较细,苔薄质淡,脉缓。
【针灸治疗】
(一)毫针法
疗程:每天1次,15次为1疗程。
方法:每次取主穴1〜2穴,针刺要求深达球后,并要求有强烈感应,则有可能针后立即提高视力。针刺球后,针时不仅眼部酸胀,而且有灼热感觉。其他配穴3〜4个,采取强刺激手法,针剌得气后加强刺激,并留针20分钟。
疗程:2天1次,一个月为1疗程。
疗程:每天1次,15次为1疗程。
(二)耳针法
取穴:眼、目1、目2、肝、肾、皮质下、屏尖、枕区。
(三)头针法
取穴:枕区(位于枕外粗隆下缘水平线上,旁开枕外粗隆1cm,由此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之4cm长的直线即是)。
方法:平刺至帽状腱膜下层,深1寸,用快速捻转法,留针30分钟,其间行针3〜4次。
疗程:每日或间日1次,10〜15次为1疗程,休息3〜5天,继续第2疗程。
(四)穴位埋线法
方法:消毒无菌操作,穴位埋入羊肠线后,纱布固定。
疗程:2〜3周1次,3次为1疗程。
(五)穴位注射法
疗程:隔天1次,1个月为1疗程。
最新资源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