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穴位图


概述

肝俞 Gānshū,出《灵枢·背腧》。名解:肝,肝脏也。俞,输也。肝俞名意指肝脏的水湿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经属

足太阳膀胱经。肝之背俞穴。

定位与取法

定位:

在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取穴法:

第1步:俯卧位或正坐位;

第2步:在上臂自然下垂时贴于胸侧壁时确定肩胛下角;

第3步:从两侧肩胛下角连线与后正中线相交处所在椎体为第7胸椎;

第4步:从第7胸椎棘突垂直向下推2个椎体棘突即是第9胸椎棘突;

第5步:在第9胸椎棘突下有一凹陷,此凹陷旁开2横指(食指、中指并拢,以中指近端指间关节横纹水平的二指宽度为1.5寸),即为本穴。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背阔肌、骶棘肌。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分布着第九、十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皮肤由第八、九、十胸神经后支外侧支重叠分布。穴位深部对第九肋间隙呐的结构。在胸、腹腔内则对应胸膜腔、肺、膈、肝、脾与胃。肝、脾为实质性器官,血液供应丰富。因此,如盲目针刺时,不能提插,不能捻转,应立即起针,应严密观察有无内出血现象。

刺灸法

刺法:向内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可扩散至肋间。不可深刺,以防造成气胸或伤及内脏。


灸法艾炷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功能与主治

功能:疏肝利胆,安神明目。


主治:癫狂,痫症,胸胁胀痛,少腹痛,疝,转筋,急躁易怒,黄疸,目疾,咳嗽口苦


配伍

《甲乙经》: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少腹),肝俞主之,亦取太冲


《千金方》:肝俞胞肓,主少腹满;肝俞脾俞志室,主两胁急痛。


《大成》:目生翳,肝俞命门瞳子髎合谷商阳青盲无所见,肝俞商阳(左取右,右取左)。


标幽赋》:取肝俞命门,使瞽士视秋毫之末。 .


《玉龙歌》:肝家血少目昏花,宜补肝俞力便加,更把三里频泻动,还光益血自无差。


百症赋》:攀睛攻少泽肝俞之所。

相关论述

《针灸甲乙经》:肝胀者,肝俞主之,亦取太冲


《针灸甲乙经》:咳而胁满急、不得息、不得反侧,腋胁下与脐相引,筋急而痛……唾血短气、鼻酸,肝俞主之。癫疾,膈俞肝俞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肝俞脾俞志室,主两胁急痛。吐血,灸肝俞百壮。


《针灸大成》肝俞,主热病,瘥后食五辛,多患眼暗,如雀目。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肝俞二穴,在第九椎下,两旁各相距一寸五分……咳引两胁急痛,不得息,转侧难。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目生白翳。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