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俞穴临床应用经验(何树槐)
背俞穴是临床常用穴,对脏腑疾病、五官疾病、五体病症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背俞穴的应用源远流长,已有两千年的历史,背俞穴的记载首见于《灵枢·背腧》载有五脏背俞穴的名称和位置,《素问·气府论》提及“六府之俞各名”,但未列出穴名。《脉经》明确了十个背俞穴的名称和位置,即肺俞、肾俞、肝俞、心俞、脾俞、大肠俞、膀胱俞、胆俞、小肠俞、胃俞等。此后《甲乙经》补充了三焦俞,《千金方》又补充了厥阴俞,始完备了十二对背俞穴。
背俞穴的位置
背俞穴位于背腰部的足太阳经的第一条的线上,其位置以脊柱棘突为准,旁开督脉1.5寸,以脏腑的大体位置上下排列,并冠以脏腑的名称。如肺的背俞穴肺俞,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其深部即是肺;肝的背俞穴肝俞,位于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督脉1.5寸,其深部为肝。
背俞穴用于诊察病症
背俞穴是脏腑精气输注于背部的穴位,当脏腑发生阴阳失调气血紊乱时即反应到背部俞穴上,表现出皮肤颜色、形态、感觉的改变,正如《灵枢·本藏》所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丹溪心法》在此基础上更明确指出“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已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必形诸外。”所以通过检察背俞穴的异常表现可以判断内脏病症,并已被大量的临床实践所证实。检查的方法有视诊法和触诊法,检查的内容有阳性感觉和阳性反应物。
视诊法主要是观察局部皮肤色泽的改变、凸起和凹陷。通常色红者有热,色深者有寒或瘀血。局部凸起者属于实证,凹陷者属于虚证。
触诊法主要采用拇指指腹通过摸、推、按、揉、拨的方法寻找阳性反应物和阳性感觉。阳性反应常见有结节和条索,在检査结节时如指感坚硬者多见于实证、瘀血;指感松软者多见于虚证、痰饮。查条索时如条索短,表示一脏一腑或相邻脏腑病变,条索长表示两个以上脏腑有异常;若条索粗而深多表示病程已久,条索细而浅多表示病程短。
阳性感觉,有热感,多表示热证,凉多寒证;压痛明显者多实证、急性病症;酸痛者多虚证;麻木者多为气血虚;麻木兼见放射感者多有风,或风寒、或风热、或风湿、或血虚生风。
背俞穴常见的病症
肝俞:肝胆病、胁肋痛、胃脘胀痛、头痛头晕、失眠急躁、眼病、甲亢等。
脾俞:头痛头晕、失眠健忘、胃痛腹胀、泄泻乏力、下肢肿胀、放疗和化疗后康复等。
胃俞:胃的病症,胃痛、胃胀、呕吐、呃逆、溃疡、食欲不振、髋关节及下肢痹症等。
三焦俞:腰痛、带下、月经不调、小便不利、腹部胀满、耳聋耳鸣等。
膀胱俞:遗尿、小便频数、小便疼痛、腰痛、下肢痹症、妇科病等。
内脏的病症是复杂的,且内脏之间在生理上、功能上、经络上联系密切,故病变的反应点,不一定在其所属的背俞上,也可在有联系的非穴位上。所以病变反应点的检查非常重要,触诊的方法尤其重要,正如《灵枢·背腧》所云“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
背俞穴的临床应用有三个方面
1.相应内脏的病症
背俞穴是脏腑精气输注的部位,是内脏与体表联系的部位,有反映内脏病变和治疗相应内脏病症的功能,而且背俞穴的位置大体上与其相应脏腑的位置一致,所以背俞穴治疗内脏病首先属于腧穴局部和邻近作用的范畴。关于这一点在经典的古籍中就有记载,如《灵枢·五邪》说:“邪在肺……取之膺中外腧,背三节五脏之傍,以手疾之,快然,乃刺之。” 《素问·水热穴论》:“五藏俞傍五,此十者,以写五脏之热也。”在《素问·长刺节论》还说:“治寒热深专者,刺大藏,迫藏在背,背俞也。”即是说病邪深入脏腑,应当针刺临近脏腑的背俞穴。在临床上肺病症如咳嗽、哮喘等,治取肺俞;心的病变如心痛、心悸、失眠等,治取心俞;肝的病变如胁肋疼痛、心烦急躁、头痛眩晕、拘紧抽搐等,治取肝俞;脾的病变如胃脘隐痛、腹胀便溏、精神倦怠、疲乏无力等,治取脾俞;肾的病变如腰脊酸痛、阳痿早泄、遗尿失禁、月经不调、带下清冷等,治取肾俞等。
背俞穴善于治疗阴证、虚证。背俞穴位于背部属于阳,《难经·六十七难》说:“五脏募皆在阴,而俞皆在阳,何谓也?然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俞在阳。”这就是说阴性病行于阳的背俞穴,阳性病行于阴的募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又说:“阳病治阴,阴病治阳”。这就是说阴性病应从阳引阴,治在背俞穴,故背俞穴善于治疗脏腑的阴性病,虚弱病。
临床应用例举
失眠:引起失眠常见的原因有心肾不交、心脾两虚、心胆气虚等,我常选取四神聪、心俞、肝俞、脾俞、肾俞、三阴交等穴进行治疗,有良好的效果。
焦虑症:多由于心虚胆怯、心脾两虚、阴虚内热等原因引起,我常选取心俞、肝俞、胆俞、肾俞、三阴交等穴治疗,效果良好。
2.筋骨疼痛症
局部疼痛症,属于背俞穴所在部位的疼痛症。如颈椎病、颈项部肌筋膜炎等可见有上背部疼痛,并伴有阳性反应物痛,可治取取肺俞、厥阴俞、心俞等穴。腰背部肌筋膜炎、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腰椎骨质增生症等,可见下腰部疼痛和阳性反应物,可取肾俞、三焦俞、大肠俞、关元俞等穴治疗。腰骶部筋膜炎可见腰骶部疼痛,可取小肠俞、膀胱俞等穴治疗。
四肢部位的疼痛症,如肩胛下肌损伤,可见肩背部疼痛和上肢疼痛,及阳性反应物,可取肺俞、心俞等穴治疗;网球肘治取肺俞、厥阴俞艾灸有很好的效果;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治取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等;膝关节肿痛治取脾俞、肾俞;下肢隐痛无力治取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有很好的效果。
筋骨痛:本病症主要是由于风寒湿邪痹阻经络气血引起的痹证,但若邪气痹阻日久不除,耗伤气血,终致气血亏损,久治不愈的腰腿痛等;也有的筋骨痛病是由于气血虚弱,筋骨失养,导致筋骨痛,如肌筋膜炎、肌肉劳损引起的肌肉、关节疼痛麻木等。对于此类病症采用背俞穴治疗效果良好,穴如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三阴交等,酌情加用灸法。
3.五官病症
头面部五官与五脏有密切的关系,背俞穴是脏腑精气输注的部位,针灸相应的背俞穴 可以通过调节相应内脏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对应器官的功能。
肝开窍于目,眼睛的病症可以选取肝俞进行治疗,尤其是眼的慢性疾病。年前曾治疗一陈氏患者,50多岁,患有眼睛干涩多年,兼见失眠、月经紊乱,诊脉弦细。治疗以肝俞为主,兼取心俞、肾俞、照海,经四次治疗后明显好转,六次治疗后干涩消失,失眠也明显好转。肝俞对于内眼病症、视力低下也有较好的效果,如患者Ornella,女性,55岁,患有眼底黄斑变性六年,视物模糊不清,视物变形,视力严重下降,大约仅有0.1左右,伴有头目眩晕、心烦急躁等症,治疗以肝俞为主,配合心俞、膈俞、肾俞、光明、三阴交等穴,经过10次治疗后,视物较前清晰,视物扭曲明显减轻,视力已提高到0.5左右,头晕心烦等症也有了明显的好转。
肺开窍于鼻,鼻子的病变可以取肺的背俞穴肺俞经行治疗,如感冒引起的鼻塞流涕,取肺俞拔罐和艾灸,可使症状迅速缓解。过敏性鼻炎选取局部穴位于合谷、足三里进行治疗,可以使病症很快好转,但容易复发,如果在病症得到控制后,再针灸肺俞、脾俞、肾俞,可明显提高治愈率。
肾开窍于耳,耳的病症可以取肾的背俞穴肾俞进行治疗,临床多用于耳鸣的治疗。耳鸣是一种慢性病症,虚证多见,耳鸣往往兼有脑鸣,或二者难以区别孰重孰轻。我在临床治疗时多以肾俞为主,兼取翳风、百会、心俞、肝俞、脾俞、悬钟、太溪等穴,有一定效果。
脾开窍于口,口腔的病症可以取脾的背俞穴脾俞进行治疗,多用于慢性口腔病。如慢性口腔溃疡,多由于脾气虚弱,运化不足,湿浊滞留,蕴久化热,母病及子,随经上扰口舌,发为溃疡。曾治疗一女姓患者,40多岁,患口腔溃疡3年,反复发作,经多种方法治疗无效,兼见饮食乏味,精神倦怠,腹胀便溏,口渴不欲饮,舌苔厚腻而薄黄,脉软稍数。治取脾俞、心俞、三焦俞、大陵、太白,经过六次治疗痊愈。
背俞穴的刺法
背俞穴的刺法应当慎重,通常采用浅刺或斜刺的方法,一般在0.5寸左右,尤其是胸椎区域不可深刺,因为其深部是胸腔。在临床上针刺背俞穴造成气胸的医疗事故并不罕见。古人屡屡告诫“背部薄如饼,腹部深如井”,即是说背部肌肉很薄不可深刺,其实在《内经》中背俞穴有禁针的记载,如《灵枢·背腧》说:“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因为古代的针具粗大,针刺深度很难掌握,故列为禁针,可以理解。
针刺补泻的方法有两种。
捻转提插法:临床针具多采用0.25x25mm的毫针,补法时斜刺2.5mm 5mm,拇指向前轻轻捻转9次,在保持拇指向前的状态下,重按轻提9次,可酌情反复数次。泻法是斜刺后,拇指向后捻转6次,在保持拇指向后的状态下,轻按重提6次,可酌情反复数次。
提插法:针具多采用0.22/0.25x25mm的毫针,直刺2.5mm左右,补法时上下轻轻提插9次,泻法时上下轻轻提插36次或更多。
有关背俞穴的应用理论,将作专篇讨论。
版权声明:
意大利岐黄中医学院
何树槐讲述
何骏 何斌整理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