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干姜一两,附子 (生用,去皮,破八片) 一枚。
用法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备注
各家论述
《内经》曰:寒淫所胜,平以辛热。虚寒大甚,是以辛热剂胜之也。
干姜附子汤,救太阳坏病转属少阴者,由于下后复汗,一误再误,而亡其阳,致阴躁而见于昼日,是阳亡在顷刻矣。当急用生干姜助生附子,纯用辛热走窜,透入阴经,比四逆之势力尤峻,方能驱散阴霾,复涣散真阳,若犹豫未决,必致阳亡而后已。
太阳底面便是少阴,太阳证误下之,以少阴之阳既虚,又发其汗,则一线之阳难以自主。阳王于昼,阳虚欲援同气之救助而不可得,故烦躁不得眠;阴王于夜,阳虚必俯首不敢争,故夜而安静。又申之曰:不呕不渴,脉沉微,无表证,身无大热。辨其烦躁之绝非外邪,而为少阴阳虚之的证也。证既的,则以回阳之姜、附顿服,何疑!
柯韵伯《伤寒来苏集》:
姜、附者,阳中之阳也,用生附而去甘草,则势力更猛,比四逆为峻,回阳当急也。
干姜、附子二物为大辛大热之品,急回肾阳于欲脱之际。生附子破阴回阳之力,较熟附子更强;姜附同用,顿服,药力集中,则急救回阳,宜其速也。本方与四逆汤相比,少甘草一味。由于甘草煮汁性缓,故去而不用,则药简力宏,有单刀直入之妙。
熊曼琪《伤寒学》:
干姜附子汤由干姜和生附子组成亦即四逆汤去炙甘草。方中大辛大热的姜附同用,以急救回阳,俾阳长阴消,阳气归根,则阴气自敛,寒邪自消。附子生用,破阴回阳之力更强。本方与四逆汤同为回阳之剂,本方不用甘草,是因本证为阳气暴虚,阴寒独盛,残阳欲脱之证,病势变化迅速,回阳宜急,不宜缓也,只取干姜附子单刀直入,以救残阳于未亡之顷刻。
《伤寒论》第六十一条干姜附子汤各家解说
《伤寒论》条文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尤在泾《伤寒贯珠集》大法昼静夜剧,病在肾阴,夜静昼剧,病在胃阳,汗下之后,昼日烦躁不得眠...


求道

409

0
干姜附子汤治寒性咽痛
李肇恽医案:李某某,男,40岁,1986年4月16日就诊。六天前患风寒感冒,经治诸症悉减,但遗留咽痛,曾口服红霉素及肌注青霉素,咽痛不但不减,反而加重,甚至不能进食及讲话。刻见面色苍白,身冷恶寒,口淡...


白术
签约讲师

595

0
干姜附子汤治虚寒出血
许叔微医案:—妇人,得伤寒数日,咽干,烦渴,脉弦细。医者汗之,其始衄血,继而脐中出血,医者惊骇而遁。予曰:少阴强汗之所致也。盖少阴不当发汗,仲景云:“少阴强发汗,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而出,或从口鼻,或...


白术
签约讲师

364

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