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概念

妇人阴户溃烂成疮,局部肿痛,结块,脓水淋漓,甚则溃疡如虫蚀者,称为阴疮

 

本症首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本症在古典医籍中,名称不一,如“阴蚀”、“阴䘌”、“阴蚀疮"、“阴茧”等。

鉴别与治疗

常见证候


肝胆湿热阴疮:起病较急,前阴有多个大小不等之疮,灼热疼痛,并有黄色秽浊之物,常伴有目涩不爽,耳鸣耳聋,口苦咽干,胁肋胀痛,带下色黄腥臭,小便黄浊,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弦数。


脾胃积热阴疮:发病较急,阴疮灼热疼痛较剧,亦可见到大小不等之口疮,热痛亦甚,常伴有口干口臭,渴欲饮冷,牙龈肿痛,心中烦热,面红目赤,溲赤便干,舌红苔黄,脉洪数或滑数。


肝肾阴虚阴疮:起病较缓,阴疮时轻时重,缠绵不愈,常伴有头晕目眩,两目干涩,视物不清,颧红口干,烦热盗汗,耳鸣耳聋,腰膝痠软,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外伤邪毒阴疮:先有阴部破损,后可破损处生疮,疮处肿胀发热疼痛较剧,时流脓血水,甚则形成屡管,或见发热身疼,口干口苦,舌红苔薄黄,脉滑数。


鉴别分析


肝胆湿热阴疮与脾胃积热阴疮:均属实证。肝之经脉下络阴器,肝胆湿热下注,蕴滞不解,腐剥前阴,故而生疮,并有黄色秽浊物渗出,及带下色黄腥臭,小便黄浊等症状。肝脉布胁而上达咽喉,并连目系,故可兼见咽干,目涩,口苦,胁肋胀痛等症。治宜清利肝胆湿热,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脾胃积热阴疮与肝胆湿热阴疮有别,此是热邪为患,而彼则既有热邪又有湿阻。《素问•厥论》云:“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故前阴之疾,亦可因脾胃受病而导致。脾开窍于口,阳明胃脉挟口环唇,脾胃之疾亦可累及于口。今脾胃积热,下蚀于阴则生疮,上灼于口亦可生疮,且灼热疼痛尤较明显。它如口干口臭,渴欲饮冷,牙龈肿痛等脾胃积热症状亦常出现。治宜清胃养阴,方用玉女煎加减。


肝肾阴虚阴疮:此为虚证。肾开窍于二阴,肝之经脉下络阴器,肝肾阴虚,内热熏灼,亦可发生阴疮。病程缠绵,久经不愈,这是本症的主要特征。由于肝肾阴虚,精血不足,虚火上炎,故见头晕目涩,五心烦热,颧红咽干等症状。治宜补益肝肾,滋阴清热,方用知柏地黄丸加味。


外伤邪毒阴疮:多因阴痒抓搔,或乘骑不慎,或粗暴性交等,致使女阴破损,邪毒自破损处内侵,发为阴疮。其临床特点为:先有阴部破损,后生阴疮。轻者仅局部生疮,重者可伴有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若日久不愈,阴疮蚀浸周围健康肌肤,可形成痿管。治宜清热解毒,利湿化浊,方用蛇床子方煎汤外洗;阴部红肿热痛,有秽浊之物渗出者,方用青白散研末外敷;内服五味消毒饮二妙散


本症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非特异性外阴溃疡、前庭大腺脓肿破溃、外阴肿瘤等病症。若迁延时日,疮面坚硬肿疼,边界不整齐,臭水淋漓,多属恶候。《外科正宗》云:“阴中腐烂,攻刺疼痛,臭水淋漓,口干发热,形削不食,非药能愈,总归一死”。因此须详细询问病史,认真检查,以明确诊断。

文献与评述

《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阴疮者,由三虫九虫,动作侵食所为也。诸虫在人肠胃之间,若脏腑调和,血气充实,不能为害,若劳伤经络肠胃虚损,则动作侵食于阴,轻者或痒或痛,重者生疮也。诊其少阴之脉,滑而数者,阴中生疮也”。

 

《女科证治准绳•阴蚀》:“凡妇人少阴脉数而滑者,阴中必生疮,名曰䘌疮,或痛或痒,如虫行状,淋露脓汁,阴蚀几尽者,此皆由心神烦郁,胃气虚弱,致气血留滞。故经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又云:阳明主肌肉,痛痒皆属于心。治之当补心养胃,外以熏洗、坐导药治之乃可”。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