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饮片形态


拼音

Sū Zǐ

别名

苏子(《本草经集注》),黑苏子(《饮片新参》),野麻子、铁苏子(《江苏植药志》)。

来源及植物形态

苏子,始载于《名医别录》。为唇形科植物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Britt.的干燥成熟果实。我国南北方均产。主产于湖北、河南、山东、浙江、四川、河北、黑龙江等地。


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Britt.

采制

秋季果实成熟时割取全株或果穗,打下果实,除去杂质,晒干。


苏子:簸去灰屑,洗净,晒干。


炒紫苏子:取净苏子置锅内,用文火炒至有香气或起爆声为度,取出放凉。

性味归经

性味:辛,温。

①《别录》:"味辛,温。"

②《药性论》:"无毒。"


归经:入肺、大肠经。

①《药品化义》:"入肺经。"

②《本草再新》:"入肝、肾二经。"

功能主治

下气,清痰,润肺,宽肠。治咳逆,痰喘,气滞,便秘


1.苏子辛温而不燥,质润下降,善利膈下气,有消痰止咳定喘之功。适用于痰涎壅盛,胸膈满闷,气逆咳喘之证。用治痰饮喘逆,气滞胸痞,食少难消者,可与白芥子、莱菔子同用,如《韩氏医通• 卷下》三子养亲汤,是取紫苏子降气行痰之功。治寒痰壅肺,阻遏肺气,肺气不宜致喘咳短气者,可与半夏厚朴前胡等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苏子降气汤,乃取苏子降逆化痰定喘之功。


2.本品质润多油,故有滑肠通便的功效,适用于肠燥便秘,可与火麻仁瓜蒌仁杏仁等润肠药同用,以增加其疗效。

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内服:煎汤,5-10;或入丸、散。炒苏子药性较和缓,炙苏子则润肺止咳之功较优。


注意:本品有滑肠耗气之弊,故肠滑气虚者忌用。

本经逢原》:性主疏泄,气虚久嗽、阴虚喘逆、脾虚便滑者皆不可用。

各家论述

1.《别录》:"主下气,除寒中。"


2.陶弘景:"苏子,主下气,与橘皮相宜同疗也。"


3.《药性论》:"主上气咳逆。治冷气及腰脚中湿风结气。"


4.《日华子本草》:"主调中,益五脏,下气,止霍乱、呕吐反胃,补虚劳,肥健人,利大小便,破症结,消五膈,止咳,润心肺,消痰气。"


5.《本草衍义》:"治肺气喘急。"


6.《纲目》:"治风顺气,利膈宽肠,解鱼蟹毒。"


7.《纲目》:"苏子与叶同功,发散风气宜用叶,清利上下则宜用子也。"


8.《药品化义》:"苏子主降,味辛气香主散,降而且散,故专利郁痰。咳逆则气升,喘急则肺胀,以此下气定喘。膈热则痰壅,痰结则闷痛,以此豁痰散结。《经》云,膻中为上气海,如气郁不舒,及风寒客犯肺经,久遏不散,则邪气与真气相持,致饮食不进,痰嗽发热,似弱非弱,以此清气开郁,大为有效。"


9.《本草述》:"每言苏子下气之功胜于叶者。盖叶、茎、子俱能和气,但叶则和而散,茎则和而通,子乃和而降,用者其细审之。"


10.《本草汇》:"苏子,散气甚捷,最能清利上下诸气,定喘痰有功,并能通二便,除风寒湿痹。若气虚而胸满者,不可用也,或同补剂兼施亦可。"


11.《本草逢原》:"诸香皆燥,惟苏子独润,为虚劳咳嗽之专药。性能下气,故胸膈不利者宜之,与橘红同为除喘定嗽、消痰顺气之良剂。"


12.《医林纂要》:"苏子功用略同紫苏茎叶,能润心舒肺,下气消痰,除咳定喘,利膈宽肠,温中止痛。凡用子用仁,皆有润意,辛尤润。肺过敛,则气上而不行,辛泻肺,则敛者开而气顺矣。凡下气者,言顺气也,气顺则膈利,宽肠亦以其润而降也。"


13.《本草通玄》:"治蛇犬伤。"

按语备注

紫苏素有苏叶、苏梗、苏子之分。其功用各有所偏,苏叶以疏散表邪见长,苏梗以利气宽中功专,苏子则以降逆消痰为优。


苏子麻黄:两药皆有平喘作用。然苏子降气消痰以平喘,多用于痰浊壅肺、喘促咳嗽之证;麻黄发散风寒、宣肺以定喘,多用于风寒闭肺喘促之证。


另有一种同科植物白苏的果实。习称白苏子,白苏子色灰白,粒较大,气薄力逊;紫苏子色黄黑,粒较细小,气香力厚。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