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片形态
拼音
别名
采制
性味归经
功能主治
1.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气久虚必损及肾,可致肾不纳气,虚喘衰惫,动则气急,言语难续。《海药本草》载曰:以蛤蛉“炙令黄色,熟捣,口含少许,奔走,令人不喘。”说明其确具补肺益肾之效,故肺虚劳嗽、肾虚作喘诸证,常以本品为治。如《圣济总录•卷五十•肺气面目四肢浮肿》独圣饼,治肺肾两虚,喘嗽气急,颜面及四肢虚浮者,用蛤蚧一对(雌雄头尾全者),净洗,用酒和蜜涂、炙熟,人参一株(紫团参),共捣罗为末,熔蜡四两,和药作饼子,每以薄粥一碗,投药一饼,趁热,细细呷服。若为肺劳久嗽虚喘、潮热骨蒸者,当以之与熟地、玄参、胡黄连、西洋参等药同用,以滋阴清热除蒸、益气定喘止嗽。
2.纵欲阳痿,精血必亏。精亏则肾虚,血亏则肝虚。肝肾亏虚必致筋骨痿软、虚羸枯槁。本品既益精血,又助阳道,善固本培元,故可治精血亏损之阳痿,单用浸酒服,或与鹿茸、淫羊藿等补肝肾、壮元阳之品同用均可。
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各家论述
2.《日华子本草》:"治肺气,止嗽,并通月经,下石淋及治血。"
5.《纲目》:"补肺气,益精血,定喘止嗽,疗肺痈消渴,助阳道。"
6.《纲目》:"昔人言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蛤蚧补肺气,定喘止渴,功同人参,益阴血,助精扶羸,功同羊肉。近世治劳损痿弱,许叔微治消渴,皆用之,俱取其滋补也。刘纯云,气液衰,阴血竭者宜用之。何大英云,定喘止嗽,莫佳于此。"
7.《本草经疏》:"蛤蚧,其主久肺劳咳嗽、淋沥者,皆肺肾为病,劳极则肺肾虚而生热,故外邪易侵,内证兼发也。蛤蚧属阴,能补水之上源,则肺肾皆得所养,而劳热咳嗽自除;肺朝百脉,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气清,故淋沥水道自通也。"
8.《本草再新》:"温中益肾,固精助阳,通淋,行血。蛤蚧尾能治疝。"
按语备注
古有蛤蚧“有小毒”、“头、足有毒”、“其毒在眼”等说,故炮制或服用蛤蚧时常将头、足去掉。这些论述是否科学,值得研究。据考,广西产地群众有不去头、足食用的习惯,可治小儿滞食,每次1~2只,从未见不良反应。产地加工时亦不去头、足或眼,只是在浸酒时才把眼除去(也有不去者),而当地老药工认为,去眼浸酒只是为了药酒颜色好看(黄绿色),并非去毒之意。为此,曾有人取蛤蚧的头、足、眼及脑,以猴、小鼠为实验对象,分别进行了急性毒性和亚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无论用其眼睛及头、足煎液,还是用其眼、脑分别研浆,灌服2~5天,均未产生不良反应。说明上述关于蛤蚧有毒诸说是错误的,而《日华子本草》云其 “无毒”是确实可信的。故在炮制、服用时似无去头、足之必要。
又,传统认为蛤蛇“其效在尾”、“尾不全者无效”等。近年有人就此分别用其身和尾的乙醇提取物进行药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二者的功用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不能支持 “其效在尾”、“尾不全者无效”之论点。以往有的单位或药厂遵循“其效在尾”的理论,在制药过程中只用尾不用身,实属不当。据统计蛤蚧身和尾的重量比例约为10:1,若将身弃之不用,确属很大浪费。若将其利用起来,既可收到同等效果,又能大大增加药源,使更多患者受益。
又过去曾发现一种伪蛤蚧,与蛤蚧外形相似,其不同点为:头部较小,齿生于颚内,并有大牙。眼细小而近闭合;背部有红黄色斑点;背部鳞片极细小,指、趾底面无吸盘。不能作蛤蚧使用。


求道
畅读VIP

356

0


求道
畅读VIP

501

0

四君人参
畅读VIP

410

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