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片形态
拼音
别名
释名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卷十•乌头》引《吴普本草》云: “形似乌鸟之头,”故名乌头。
来源及植物形态
采制
性味归经
功能主治
祛寒湿,散风邪,温经,止痛,治风寒湿痹,历节风痛,四肢拘挛,半身不遂,头风头痛,心腹冷痛,阴疽肿毒。
1.川乌、草乌均有祛风、散寒、止痛作用,适用于风寒湿邪所致的痹痛、头痛、腹痛等症。用之辛散温通,止痛效果显著。风寒湿痹,常以其与活血通络药同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乌头汤,治历节疼痛,不可屈伸,川乌与麻黄、芍药、黄芪等同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活络丹,治风寒湿邪或痰湿瘀血留滞经络,肢体经脉挛痛,关节屈伸不利,以川乌、草乌配地龙、乳香、没药等。再如《普济本事方•卷一》黑神丸,治风湿瘫痪,以草乌与五灵脂为丸服。本品治痹痛,不仅内服,亦可外敷,《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一》治腰脚冷痹疼痛,以一味川乌为末,用醋调敷贴。现代广泛用于外治风湿、扭伤等关节肌肉疼痛之伤湿止痛膏,亦采用川、草乌及马钱子等为主药配制而成。治头风头痛,可内服或外用。《百一选方》以川乌、南星为末,白梅、生姜煎汤送服;《经验方》以川乌、南星为末,葱汁调涂太阳穴取效。
乌头亦常用于阴寒内盛所致的心腹冷痛,如《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乌头赤石脂丸,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附子同用,并配蜀椒、干姜、赤石脂。《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乌头煎,治寒疝腹痛,即以乌头与蜂蜜同煎。
2.川乌、草乌辛散温通之性,外用能消肿溃坚、祛腐,用治寒湿阴疽,以坚肿不溃或溃后顽腐不化者为宜。如《外科正宗•卷一》四虎散,治阴疽肿硬,用草乌与南星、半夏、狼毒为末,猪脑捣敷。若配伍清热解毒之品,可用治一切痈疽肿毒。如《景岳全书•外科铃》草乌揭毒散,草乌、天南星与清热解毒之贝母、天花粉、芙蓉叶等份为末,用醋调敷。用以祛腐,如《古今录验》治痈疽肉突,用乌头以浓醋渍三日外洗。
此外,川乌亦可用治卒中不省人事,口眼喎斜,痰气上壅,喉中喘鸣者,如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三生饮,以生川乌与生附子、生南星及木香同用。
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各家论述
2.《主治秘要》云,其用有六:除寒一也;去心下坚痞二也;温养脏腑三也;治诸风四也;破聚滞气五也;感寒腹痛六也。
3.《长沙药解》:乌头,温燥下行,其性疏利迅速,开通关腠,驱逐寒湿之力甚捷,凡历节、脚气、寒疝、冷积、心腹疼痛之类并有良功。制同附子,蜜煎取汁用。
4.《本经疏证》:乌头之用,大率亦与附子略同,其有异者,亦无不可条疏而件比之也。夫附子曰主风寒咳逆邪气,乌头曰中风恶风,洗洗出汗,咳逆邪气。明明一偏于寒,一偏于风,一则沉着而回浮越之阳,一则轻疏而散已溃之阳,于此见附子沉,乌头浮矣。附子曰除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乌头曰除寒湿痹,一主治踒,一主治痹,踒躄拘挛,是筋因寒而收引,阳气柔则能养筋,又何患其不伸。寒湿痹是气因邪而阻闭,阳气强则能逐邪,又何患其不开,于此见附子柔,乌头刚矣。夫惟其沉方能柔、淮其散则为刚,沉而柔者无处不可到,无间不可入,散而刚者无秘不可开,无结不可解。故附子曰破癥坚积聚血瘕,乌头曰破积聚寒热,于此可见其一兼人血,一则止及气分矣。又《金匮要略》大乌头煎治寒疝,只用乌头一味,篇中论脉甚详,尤在泾释之尤妙,曰弦紧脉皆阴也,而弦之阴从内生,紧之阴从外得,弦则卫气不行,恶寒者,阴出而痹其外之阳也。紧则不欲食者,阴入而痹其胃之阳也,卫阳与胃阳并衰、外寒与内寒交盛,由是阴反无畏而上冲,阳反不治而下伏,所谓邪正相搏,即为寒疝,此用乌头之脉也;曰寒疝绕脐痛,自汗出,手足厥冷,曰拘急不得转侧,发作有时,阴缩,此用乌头之证也。此外,用乌头之法,犹有二证:一则曰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者,乌头汤。一则曰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治者,抵当乌头桂枝汤。乌头汤、比于麻黄,抵当乌头桂枝汤、比于桂枝,可知乌头为治阳痹阴逆之要剂矣。
5.张寿颐:乌头主治,温经散寒,虽与附子大略近似,而温中之力,较为不如。且长为祛除外风外寒之响导者。散外邪,是其本性。洁古谓治诸风、风痹、血痹,半身不遂;东垣谓除寒湿、行经、散风邪,固皆以泄散为其专职;而洁古又谓除寒冷,温养脏腑、去心下痞坚,感寒腹痛;东垣又谓破诸积冷毒,则仍与附子同功耳。石顽谓治风为响导,主中风恶风,风寒湿痹,肩髀痛不可俛仰,又谓治阴疽久不溃者,及溃久疮寒,恶肉不敛者,并宜少加以通血脉。按疡患固间有寒湿交凝,顽肿不退,亦不成溃、及溃久气血虚寒,悠久不敛之症,温经活血,助其阳和,则肿久溃久之症,方能相应,用乌头者,取其发泄之余气,善入经络,力能疏通痼阴沍寒,确是妙药,但非真是寒湿者,不可妄用耳。石顽又谓小儿慢惊搐溺,涎壅厥逆,生川乌、全蝎,加生姜煎服效,则慢惊固是虚寒,而此能温经以逐寒涎耳。
6.《珍珠囊》:去寒湿风痹、血痹。李杲:除寒湿,行经,散风邪,破诸积冷毒。王好古:补命门不足,肝风虚。
7.《王氏究原方》:性轻疏,温脾去风。
8.《纲目》:助阳退阴,功同附子而稍缓。
按语备注
川乌头与草乌头,在明代以前多统称为乌头。至《本草纲目》始明确区分,云:"乌头有两种,出彰明者即附子之母,今人谓之川乌头是也;其产江左、山南等处者,乃《本经》所列乌头,今人谓之草乌头者是也。"此说与目前商品川乌头、草乌头的来源基本符合。但川乌头之栽培,始见于《本草图经》,故宋以前所称之川乌头,似亦属野生之乌头。
乌头碱对各种神精末稍及中枢先兴奋后麻痹。致死量:乌头酊2毫升,乌头碱2毫克。
症状:先有唇舌发麻、恶心,手足发麻,继之运动不一、呕吐、心慌、面白、肤冷、胸闷、烦燥、痛觉减退、心跳慢弱、血压下降、呼吸缓慢、吞咽困难、言语障碍、呼吸中枢抑制。间有抽搐,急性心原性脑缺血综合证。可能突然而死亡。
处理:高锰酸钾洗胃,保暖,注射较大剂量的阿托品。麻痹重者给兴奋剂、吸气、人工呼吸、输液。休克可用正肾上素、美速克新命。急性心原性脑缺血综合征可用阿托品或异丙基肾上腺素等。必要时可静注毒毛旋花子甙,中药方面,可用肉桂泡水催吐,生姜四两、甘草五钱,或绿豆四两、甘草二两,煎服;或用甘草、黄连、犀角煎服解毒。


求道
畅读VIP

358

0

四君人参
畅读VIP

549

0

四君人参
四君严选
畅读VIP

795

0


求道
畅读VIP

890

0


白术
签约讲师

2256

0


白术
签约讲师

463

0

凤翅
签约讲师
作者授权
畅读VIP

550

0


白术
签约讲师

609

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