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用法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备注
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止复烦者,将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始。
相关条文
各家论述
桂枝、甘草之辛甘,发散风邪而固卫;附子、白术之辛甘,解湿气而温经。
柯韵伯《伤寒来苏集》:
此即桂枝附子汤加白术去姜、枣者也。前症得之伤寒,有表无里。此症因于中风,故兼汗出身肿之表,短气小便不利之里。此《内经》所谓风气胜者,为行痹之症也。然上焦化源不清,总因在表之风湿相搏,故于前方仍重用桂枝,而少减术、附。去姜枣者,以其短气,而辛散湿泥之品,非所宜耳。
风则卫伤,湿流关节,风湿相搏,两邪乱经,故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风胜则卫气不固,汗出短气,恶风不欲去衣,为风在表也。湿胜则水气不行,小便不利,或身微肿,为湿气内搏也。故用附子为君,除湿祛风,温经散寒;桂枝为臣,祛风固卫;白术去湿为使;甘草为佐,而辅诸药。疏风去寒湿之方也。
风湿相搏,故骨节疼烦;伤风则恶风,故不欲去衣;小便不利,而大便燥者,为热;今小便不利而大便反快,则湿可知矣。附子之热,可以散寒湿;桂枝之辛,可去解风湿;甘草健脾,则湿不生;白术燥脾,则湿有制。是方也,以桂、附之辛热而治湿,犹之淖潦之地,得太阳暴之,不终朝而湿去,亦治湿之一道也。
甘草附子汤,两表两里之偶方。风淫于表,湿流关节,阳衰阴胜,治宜两顾。白术、附子顾里胜湿,桂枝、甘草顾表化风,独以甘草冠其名者,病深关节,义在缓而行之,徐徐救解也。
汗出短气,恶风不欲去衣,邪风袭入而中,卫之正气俱虚也;小便不利,身微肿者,中外为湿所持,而膀胱之化不行也,安得不以甘、术和中,桂、附去邪耶?然此症较前条更重,且里已受伤,曷为反减去附子那?此条风湿半入里,入里者妙在缓攻,仲景正恐附子多则性猛且急,骨节之窍未必骤开,风湿之邪岂能托出?徒使汗大出而邪不尽尔。君甘草者,欲其缓也,和中之力短,恋药之用长也。此仲景所以前条用附子3枚者,分3服,此条止2枚者,初服5合,恐1升为多,宜服6-7合,全是不欲尽剂之意。
风邪在表,故汗出恶寒风而不欲去衣,非桂枝不足以汗解卫邪。湿淫在经,非白术不足以助土燥湿。因寒湿流于关节,致骨节烦疼掣痛而不得屈伸,下焦无火,气化不行而小便不利,故用附子以温经散寒,则阳回气暖而筋脉和同,东风解冻而水泉流动矣。经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筋柔则无掣痛不得屈伸之患矣。甘草所以缓阴气之急,且为桂枝汤中本有之物。因汤中之芍药,能收敛助阴,故去之耳。虽名之日甘草附子汤,实用桂枝去芍药汤,以汗解风邪,增入附子白术,以驱寒燥湿也。
本方与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三方均为治风寒湿痹之方,但各有侧重,临证应根据病情区别应用:风湿侵犯肌肉而偏于风邪在表者,宜选用桂枝附子汤;风湿侵犯肌肉而偏于湿邪在里者,宜选用去桂加白术汤;风湿侵犯关节而风湿俱盛者,宜选用甘草附子汤。


求道
畅读VIP

329

0


求道

869

0


白术
签约讲师

638

0


白术
签约讲师

941

0


白术
签约讲师
畅读VIP

594

0


白术
签约讲师
畅读VIP

519

0

四君人参
四君严选
畅读VIP

631

0


白术
签约讲师

1045

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