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用法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备注
相关条文
各家论述
风在表者,散以桂枝、甘草之辛甘;湿在经者,逐以附子之辛热;姜枣辛甘行荣卫,通津液,以和表也,
此以得之寒因,故身头疼烦,不呕不渴也。不能自转侧者,湿主重着也。浮,风也;虚,则汗后之不足,涩,湿也。桂枝附子汤者,即甘草附子汤,以姜枣易术之变制也。
八九日后,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又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非为表证。脉浮为风,脉涩为湿,烦则为风,身疼为湿,乃风湿证也。桂枝汤去芍药以治风,加附子以散表中之风湿寒邪也。此汤须用脉浮虚而涩,无热不渴,身体烦疼,不能转侧者,方可服也。若是风湿热证,脉紧数者,不可服也,又当于外台求之。
其小便利,大便坚,为津液不足,故去桂枝之辛散,而加白术以助津液也。
前方主桂枝为风胜于湿,风为天之阳邪,主桂枝之辛以化之;后方去桂加术,为湿胜于风,湿为地之阴邪,主白术之苦以燥之。或为苦燥之品,不更令大便硬小便自利乎?曰:太阴湿土喜燥而恶湿,湿伤脾土,则不能输其津液以人胃,师所以去解表之桂,而出补中之术也。且湿既去而风亦无所恋而自除,经方无不面面周到也。
尤在泾:
伤寒至八九日之久,而身疼不除,至不能转侧,知不独寒淫为患,乃风与湿相合而成疾也。不呕不渴,里无热也。脉浮虚而涩,风湿外持,而卫阳不振也。故于桂枝汤去芍药之酸寒,加附子之辛温,以振阳气而敌阴邪。
若大便硬,小便自利,知其人在表之阳虽弱,而在里之气自治,则皮中之湿,所当驱之于里,使从水道而出,不必更出之表,以危久弱之阳矣。故于前方去桂枝之辛散,加白术之苦燥,合附子之大力健行者,于以并走皮中,而逐水气,此避虚就实之法也。
曹颖甫《金匮发微》:
盖此证小便色白,故用附子以温肾,湿痹肌肉,故加白术以扶脾,但使术附之力,从皮中运行肌表,然后寒湿得从汗解,津液从汗后还入胃中,肠中乃渐润泽,大便之坚,固当以不治治之。


求道
畅读VIP

321

0

茯苓
畅读VIP

514

0


白术
签约讲师
四君严选

466

0


白术
签约讲师

791

0

凤翅
签约讲师
作者授权
畅读VIP

706

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