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详细简介


张璐(1617~约1699)字路玉,晚号石顽老人,江南长州人(今江苏苏州)。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卒于清康熙三十八年,即公元1617~1699年间,享年八十二岁。与喻昌吴谦齐名,被称为我国清初三大医家之一。张氏早年习儒,在明末战乱时期,曾隐居于洞庭山中十余载,专心钻研医术。其学习态度非常认真,自少壮至老年业医六十余年,孜孜不倦,及至老年,仍认真做学问,故一生著述颇多。著有《伤寒缵论》、《伤寒绪论》、《伤寒兼证析义》、《张氏医通》、《千金方衍义》、《本经逢原》、《诊宗三昧》等。出身于仕宦之家,自幼习儒,兼攻医学,明亡后弃儒业医,隐居太湖洞庭山中10余年,以著书自娱。对《伤寒论》很有研究,集30余年研究所得撰《伤寒缵论》、《伤寒绪论》各2卷。还编成研究脉诊的《诊宗三昧》1卷、探讨孙思邈组方用药的《千金方衍义》30卷,阐发药性理论的《本经逢原》4卷。还仿照王肯堂《证治准绳》的体例,汇集古今方论,附以医案,编成《医归》16卷,后改名为《张氏医通》。其子张登张倬亦习医,皆有著作。


张璐伤寒的研究中,认为伤寒与杂病,是可分而不可分的。他十分反对“伤寒以攻邪为务,杂病以调养为先”的世俗之见。认为攻邪调养,在各类病中均有侧重,两法在伤寒与杂病中可以互相应用。这一看法,颇为正确。盖伤寒之病虽为邪气主病,但邪气存在必然徒伤正气,导致正气虚衰,因而伤寒一病,亦可根据其临床表现,采用杂病扶正之法。反之杂病亦有因邪而至者,亦可依据伤寒攻邪之法加以治疗。其研究伤寒的重要观点,强调“阴阳传中”为其纲要,即三阳为表,三阴为里,传经属热,直中属寒。若将阴阳传经与直中分辨清楚,再分析属六经中何经,属何脏腑以及分析表里寒热,进行辨证,则能纲举目张。对于《伤寒论》的六经分证,张氏认为在太阳初病之时,可分为风伤卫、寒伤营、风寒兼伤营卫三证。风伤卫则用桂枝汤,寒伤营则用麻黄汤,风寒两伤营卫则用青龙汤。


至于邪在于腑,有在阳明胃腑者,有在少阳之腑者。邪热入胃,万物所归,可用攻下之法。若邪未结实而早下,则有结胸、痞硬、挟热利等变证,因此伤寒家有下不厌迟、汗不厌早之说。又有发汗不开,不可攻里之戒。邪在少阳之府,又有在胆与在血府之不同,虽治法有所区别,但治少阳全在于重视胃气。总之,邪在三阳,有在经在腑的区别。邪传三阴,则从太阴而少阴而厥阴,但伤寒传经之证,皆是热邪。若无邪热之蒸腾,则万无传经之理。三阴经中有阴邪,由于阴主静,故不能传经。因此三阴寒证,均与少阴有关。厥阴之寒是由少阴虚寒而至,因此也用干姜附子等合少阴以温之,所谓肝肾同一治。而太阴之病,亦可用四逆汤之类,也说明是命门火衰,火不生土所致,因此也要兼温少阴。张璐认为三阴寒证,当以少阴为中心,即所谓治病必求于本。


张璐临床经验丰富,其论血证自成系统,颇有见的。他认为,血之与气,异名同类,都由水谷精微物质所化生。气为血之引导,血为气所依归。故而,研究讨论血证,不能离开人身之阳气,而应时刻重视气血的关系。其次,对血证病机的认识,张氏强调气逆火旺与阳微火衰两方面。其认为出血之机理,多由于人体禀赋有所偏盛,再加上劳役过度,损伤人之阴精阳气,致使血从偏伤偏衰部位而出,形成血证。或由于脏气之逆,或由於腑气之乖,致使脏腑气机失调。气行则血行,气逆则血逆,血随气逆,亦可致病。或阴虚则火旺,火旺则动血,血随火性炎上而上溢,而致出血。或由于阳微而火衰,火衰则阳气不能统摄血液,致使血液下脱而致出血。总之,出血之病机,张氏从虚实两方面来阐发,注重气与火两方面,或为气虚,或为气逆,或为实火,或为虚火,纲领扼要,抓住要点。


对于血证的治法,张氏十分强调要根据人体的阴阳偏盛偏衰来辨证治疗。认为过用苦寒之品,虽能取效于一时,只是对实火之证有效。对于阴不制阳的虚火证虽可取效于—时,但其不能补阴制阳,久服之亦会出现使虚阳愈衰而生变证。若对于阳虚之证用之则犯虚虚实实之忌,更使阳气衰微,以致亡阳而不救。他十分重视行血破瘀之法。认为不论血溢血泻,诸血妄行之证,在其病始之际,宜以行血破瘀之剂,折其锐气,然后区别加以治疗。如果骤加止药,每使败血留积,成为瘀血之根,时常反复发作,为害非轻,后患无穷。总之,张氏治疗血证,注重心肝脾三经用药,反对凉涩,注重温通,是其特点。在具体治疗用药时,吐血者,初起多主张用大黄下之,盖血从上行为逆,下行为顺,而大黄凉血行血,引热下行,使胃热下行,则上逆之吐血可望得止。但对于亡血虚人,不可用此法,以防更虚正气。对于善后调理,张璐十分推崇归脾汤。盖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善后调理当重视三经用药,归脾汤恰如其法,故为张氏所习用。


历代医家强调痢疾多属热证,张璐则不以为然,认为属寒属热者均存在。而且不能认为痢疾下白沫者均属寒,痢疾下血者也不能就以为热,临床还应当仔细辨别。若下痢而有血者,当从其血色的紫暗与鲜艳来辨识。若血色鲜紫浓厚者,当属热痢;若血色瘀晦稀淡,或如玛瑙色,则属阳虚不能制阴。二者治疗不同,前者属热,故可用黄连大黄之类寒凉药物。若阳虚不能制阴的血痢,当以温理其气为主,气行则血可摄。若妄用疏利之法,使人身之津液随之而下,则血不能止,若妄用苦寒之药,则更伤其阳,致变证百出。对于阴虚下痢,身热则邪热更甚,阴血更伤,故其病多危。与伤寒下痢不同,伤寒阴证,易伤阳气,故见身热手足温为阳气回复而可治,见有厥逆不返为阳绝主死。此外,挟邪之痢与时行疫痢亦有身热,治当去其邪气,邪气去则身凉痢止,其病自愈。


张璐研究伤寒,又重视于几种温病的辨识,并注重舌诊伤寒辨治方面的应用,对以后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对杂病的治疗,重视辨证,擅长温补,成为明清时期温补学派的医家之一。正是由于张璐在学术上的较大影响,故而后人称其为清初医学三大家之一。


张璐像——《中国中医药报》2021年9月23日刊登

画家:杨 藩

  • 张璐治鼻衄案
    朱圣卿,鼻衄如崩,三日不止,较之向来所发之势最剧,服犀角、地黄、芩、连、知、柏、石膏、山栀之属转盛。第四日邀余诊之,脉弦急如循刀刃。此阴火上乘,载血于上,得寒凉之药,转伤胃中清阳之气,所以脉变弦紧。与...

    求道

    畅读VIP

    204

    0

  • 张璐治中风案
    御前侍卫金汉光如夫人,中风四肢不能举动,喘鸣肩息①声如拽锯,不能著枕,寝食俱废者半月余,方邀治于石顽。诊其脉,右手寸关数大,按久无力,尺内愈虚;左手关尺弦数,按之渐小,惟寸口数盛。或时昏眩、或时烦乱。...

    求道

    畅读VIP

    180

    0

  • 石顽老人张璐与《医通》(鸿恩)
    张璐,字路玉,晚号石顽老人。祖藉昆山,移居长洲。据张汝瑚《医通序》云“家昆路玉,昆之望族故明廉宪少峰公之孙、光禄烈愍公嫡侄。”《清史稿》、《苏州府志》、《吴县志》等都云其为“长洲人”,张璐子以柔《进医...

    求道

    畅读VIP

    382

    0

  • 张璐用猪肤汤医案赏析
    治一人。素禀阴虚多火,且有脾约便血证。十月间患冬温,发热咽痛,医用麻仁、杏仁、半夏、枳壳、橘皮之类,遂喘逆倚息不得卧,声飒如哑,头面赤热,手足逆冷,右手寸关虚大微数,此热伤手太阴气分也,与玉竹、甘草等...

    求道

    畅读VIP

    299

    0

  • 石顽老人医门十戒
    轩辕氏以治兵之余治病,于是医字下笔从医,国语之兵不解医术本此。中藏矢殳,内攻脏腑之疾,与用兵不异。其下从酉,乃古酒字。从古服药,多以酒助也。后世不解从酉之故,易之㠯巫,缘十三科中原有祝由之说。所以乡村...

    求道

    558

    0

  • 张石顽凭脉辩证治中风(三先生)
    春季发榜得中进士的赵明远,平时六部脉就微弱,到己酉年九月得类中风,一年多还没痊愈,请张璐治疗。左手寸关尺都是弦大而坚的脉象,这是肾阴受损,不能制约阳气,阳盛火热之气反更耗散正气的征象。并且人迎脉偏向上...

    白术

    签约讲师

    原创投稿

    畅读VIP

    461

    0

  •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