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备注
康平本曰玄武汤。
相关条文
各家论述
脾恶湿,甘先入脾,茯苓、白术之甘,以益脾逐水。寒淫所胜,平以辛热,湿淫所胜,佐以酸平,附子、芍药、生姜之酸辛,以温经散湿。
小青龙汤治表不解有水气,中外皆寒实之病也;真武汤治表已解有水气,中外皆寒虚之病也。真武者,北方司水之神也,以之名汤者,赖以镇水之义也。夫人一身制水者脾也,主水者肾也;肾为胃关,聚水而从其类者;倘肾中无阳,则脾之枢机虽运,而肾之关门不开,水虽欲行,孰为之主?放水无主制,泛溢妄行而有是证也。用附子之辛热,壮肾之元阳,而水有所主矣;白术之苦燥,建立中土,而水有所制矣;生姜之辛散,佐附子以补阳,温中有散水之意;茯苓之淡渗,佐白术以健土,制水之中有利水之道焉。而尤妙在芍药酸敛,加于制水、主水药中,一以泻水,使子盗母虚,得免妄行之患;一以敛阳,使归根于阴,更无飞越之虞。然下利减芍药者,以其阳不外散也;加干姜者,以其温中胜寒也。水寒伤肺则咳,加细辛、干姜者,散水寒也。加五味子者,收肺气也。小便利者去茯苓,以其虽寒而水不能停也。呕者,去附子倍生姜,以其病非下焦,水停于胃也。所以不须温肾以行水,只当温胃以散水,佐生姜者,功能止呕也。
《内台方议》:
用茯苓为君,白术为臣,二者入脾走肾,逐水祛湿;以芍药为佐,而益脾气;以附子、生姜之辛为使,温经散寒也。
《寒温条辨》:
白术,茯苓补上利水之物也,可以伐肾而疗心悸;附子、生姜回阳益卫之物也,可以壮火而制虚邪;白芍酸以收阴,用白芍者,以小便不利,则知其人不但真阳不足,真阴亦已亏矣,若不用白芍,以固护其阴,岂能用附子之雄悍乎!
汪苓友:
真武汤,专治少阴里寒停水,君主之药当是附子一味,为其走肾温经而散寒也。水来侮土,则腹痛下利,故用苓、术、芍药,以渗停水,止腹痛,四肢沉重是湿,疼痛是寒,此略带表邪,故用生姜以散寒邪;或疑芍药酸寒,当减之,极是。然上证是里气虚寒,方中既有姜附之辛,不妨用芍药之酸,以少敛中气。若咳者,水寒射肺既加细辛、干姜以散水寒;不妨加五味子以敛肺,但五味子酸味太厚,不需半升之多也;小便不利者,不得云无伏水,乃下焦虚寒,不能约束水液,其色必白,去茯苓者,恐其泄肾气也;若下利者,里寒者,故去芍药加干姜;呕者,水寒之气,上壅于胸中也,加生姜足前成半斤,以生姜为呕家圣药,若去附子,恐不成真武汤矣。(《伤寒论辨证广注中寒脉证》)
刘渡舟:
真武汤又称玄武汤。玄武为北方镇水之神,因本方有扶阳驱寒镇水之功,所以名为真武汤。用于少阴阳虚有寒,水气不化等证,《伤寒论》说“腹痛小便不利……此为有水气”,指出了本方正的病机关键所在。阴虚阳亢者多动风,阳衰阴盛者每多动水。这是疾病发生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阳虚动水,一般用苓桂剂进行治疗。如果病及于肾,阳气虚衰,心悸头眩站立不稳振振欲僻地,则必须用真武汤进行治疗。服用真武汤后,肾阳得温,而水气犹未能尽化,则又可能用苓桂剂温药和之。
胡希恕:
以利小便的苓术配伍除饮、温阳、散寒的附子和滋阴、利水、止痛的芍药。所以本方当为水气陷于阴证的治剂。主治大约同附子汤,只是于附子汤中去补胃气、散心下痞的人参而加生姜,所以用于治疗附子汤证心下不痞硬而呕者。


求道
畅读VIP

237

0


求道
畅读VIP

316

0


求道
畅读VIP

308

0


求道
畅读VIP

451

0


求道
畅读VIP

474

0


求道
畅读VIP

555

0
四君人参
畅读VIP

3

0

四君人参
畅读VIP

526

0


求道
畅读VIP

475

0


白术
签约讲师
畅读VIP

507

0


白术
签约讲师
四君严选
畅读VIP

505

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