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详细内容
柴胡12克、陈皮12克、白芍9克、枳壳9克、炙甘草3克、川芎9克、香附9克,用水三杯,煎至一杯半,食前分两次服。(原方用量比现用量少一半,但原方是一次服完的量,现改为一日服两次,故用量加了一倍。特注明,请参考。)
原方主治“胁肋疼痛,寒热往来”。在《景岳全书·杂证谟》“胁痛”论治中说:“若外邪未解而兼气逆胁痛者宜柴胡疏肝散主之。”且《中国医学大辞典》说本方出自《医学统旨》,文曰:“治怒火伤肝,左胁作痛,血菀于上。”又曰:“吐血加童便半钟”。并指出“柴胡舒肝散”、“柴胡疏肝汤”都是本方。
本方以柴胡升散疏达,调肝解郁为主药。陈皮理气开胃,枳壳宽中消胀,香附行气舒肝,三药理气为辅药。白芍养血柔肝,川芎行血散郁,二药理血为佐药,甘草缓急,调和百药为使药。由四逆散变化而成。
我常用此方加减治疗急慢性肝炎、慢性胃炎,出现肝郁气滞,木郁犯土,影响食欲,脘胁胀满,两胁疼痛,或肝区隐痛、或呕恶泛酸等症者。一般常用方如下:柴胡10~12克,黄芩10克,炒川楝子10克,半夏10克,枳壳9克,陈皮10克,香附10克,白蒺藜10克,川芎3克,赤白芍各9克,泽泻12克,焦四仙各9克。
急躁易怒者去川芎加生石决明30克(先下)、生赭石30克(先下);食欲不振者去焦四仙,加生麦芽、香稻芽;头晕者改泽泻为30克,加白术9克、钩藤25克;舌苔厚腻者加厚朴10克,藿香10克;吐酸者去川芎、焦四仙,加吴茱萸3克、黄连5克、煅瓦楞10克等等。
我曾用本方治疗因感冒初起发烧时,未及时用解表发汗法,而自购一些退热药片、丸药等治疗,当时基本上不发烧了,壹周以后因生气而又发低热,每发热前,先感到怕冷,发热时体温 37.2℃~37.6℃,以发热待查治疗半年未愈。诊其脉弦而较细略数,观其舌质略红,苔薄白,月经量少,稍向后错,除低热以外,尚有两胁隐痛,食欲不振,大便偏干,疲乏无力等症。据此知为外邪未全解,而入于半表半里,留连不去,又因生气肝气怫郁,新旧之邪相合而发为此证,治应采用和解疏肝之法。即用本方去川芎、陈皮,加细生地15克、玄参12克、秦艽12克,青蒿20克,地骨皮10克,进十多剂而痊愈。
本方对肝阳旺,肝胆有湿热结聚,火热上蒸之证,不适用。
其他同名方
《医学统旨》:柴胡疏肝散
水二盅,煎八分,食前服。
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本方所治为情志不遂,肝失疏泄,肝郁血滞,横逆犯胃所致。肝失疏泄,经气不利,则胁肋疼痛,胸闷善太息,情志抑郁,易怒,脉弦;肝气不疏,横逆犯胃,则脘腹胀满。根据“木郁达之”之旨,治宜疏肝解郁,行气止痛。方以柴胡为君,调肝气,散郁结。臣以香附专人肝经,既疏肝解郁,又理气止痛;川芎辛散,开郁行气,活血止痛,二药助柴胡疏肝理气止痛。佐以陈皮理气行滞和胃,醋炒以增入肝行气之功;枳壳理气宽中,行气消胀,与陈皮相伍以理气行滞调中;白芍、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炙甘草又调和诸药,兼作使药。诸药合用,能理肝气、养肝血,和胃气,诚为疏肝理气解郁之良方。本方是四逆散加陈皮、川芎、香附而成。而四逆散中四药等量,侧重调畅气机,疏理肝脾;本方重用柴胡,轻用甘草,将枳实改为枳壳,再加陈皮、川芎、香附重在行气疏肝,兼以和血止痛,为治肝郁血滞之良方。
本方辛燥,易耗气伤阴,不宜久服;孕妇慎用。


求道
畅读VIP

605

0

四君人参
四君严选
畅读VIP

442

0


求道
畅读VIP

474

0


求道
畅读VIP

899

0


求道
畅读VIP

408

0

韩振立
四君讲师
作者授权
畅读VIP

721

0


白术
签约讲师

423

0

四君人参
四君严选
畅读VIP

513

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