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脾虚湿阻肠痈案

茯苓

浏览:574

时间:2022-03-08

患者冷某,女,38岁,农民。2001年8月26日初诊。患者以腹痛剧烈、呕吐半天就诊。患者突然感觉整个腹部疼痛,并逐渐加重,呕吐胃内容物,前来就诊。


诊见:发热(体温38.0℃),腹痛,麦氏点轻微按压痛、拒按、反跳痛,大便溏泄,舌苔薄白,脉细数,有慢性肠炎病史。


诊断:肠痈(脾虚湿阻)。


处方:党参15g,白芍药20g,甘草15g,败酱草15g,牡丹皮10g,厚朴10g。水煎服,每日1剂,温服。服用中药后,患者连续解2次稀溏大便,腹痛稍有缓解。


次日到综合医院通过生化检查、B超等检查,确诊为急性阑尾炎和慢性肠炎。


诊见:体温38.3℃,麦氏点隐隐作痛、拒按、反跳痛。


处方:党参10g,红藤30g,败酱草15g,牡丹皮10g,桃仁6g,甘草15g。水煎服,每日1剂,温服。治疗3天后,疼痛仅隐隐作痛,食纳不佳,停用静脉用药。给予党参10g,炒山楂10g,半枝莲10g,红藤20g,败酱草10g,牡丹皮10g,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剂,温服。加减治疗1周后,所有临床症状消失,临床痊愈。


本例患者因平素慢性肠炎反复发作,脾气受损,运化失调,湿浊内生,阻碍气机,瘀滞盲肠而致疾病发作。运用现代医学抗感染、补充水分、能量的同时,用党参补中益气、益胃生津以健脾,白芍药缓急止痛,甘草党参补气健脾、协白芍药温补止痛,败酱草、牡丹皮清热解毒,厚朴“通肠道”为湿浊开路。服用中药后,患者连续解大便,腹痛缓解,停用厚朴,以免用久伤及脾气,加红藤清热解毒,桃仁活血化瘀润肠,继续给“邪气”寻路,后随症加减治疗,辨证调护,取得满意疗效。

关联词条:

  • # 脾虚证
  • # 湿阻
  • # 阑尾炎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梅松政,摘自《中国中医药报》,由四君收集编校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本站联系,本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