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片形态
拼音
别名
释名
《本草纲目•卷十六•败酱》:“南人采嫩者,暴蒸作菜食,味微苦而有陈酱气。故
又名苦菜。”
来源及植物形态
采制
一般多在夏季采收,将全株拔起,除去泥沙后晒干。
性味归经
功能主治
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各家论述
1.《本经》:"主暴热火疮、赤气,疥瘙疽痔,马鞍热气。"
2.《别录》:"除痈肿,浮肿,结热,风痹不足,产后疾痛。"
3.《药性论》:"治毒风顽痹,主破多年瘀血,能化脓为水。及产后诸病。止腹痛余疹、烦渴。"
4.《日华子本草》:"治赤眼,障膜,胬肉,聤耳,血气心腹痛,破症结,产前后诸疾,催生、落胞,血运,排脓、补瘘,鼻洪吐血。赤白带下。疮痍疥癣,丹毒。"
5.《纲目》:"败酱,善排脓破血,故仲景治痈,及古方妇人科皆用之。乃易得之物,而后人不知用,盖未遇识者耳。"
6.《本草正义》:"此草有陈腐气,故以败酱得名。能清热泄结,利水消肿,破瘀排脓。惟宜于实热之体。《本经》、《别录》、《药性论》、《日华子》诸书所载,无一非实热瘀滞之症。惟产后诸痛,当以瘀露作痛者为宜。而濒湖所引《别录》,竟作产后疾痛;《大明本草》又以产后诸病浑言之,则流弊良多,不可不知所辨别者也。"
7.《现代实用中药》:"治肠炎下痢。"
按语备注
本品药材来源较复杂,属于败酱科的败酱草,仅在民间应用,不见市售。
据《中药志》说:「今市售败酱草主要有两种:北方习惯使用菊科植物苣莳菜的带根全草;南方习惯使用十字花科植物菥蓂的带草全果。」又说:「北方多数地区作败酱草用的苣莳菜,在《植物名实图考》中即称作苣莳菜,并非作为败酱草的别名,但未述及其效用;南方多数地区作败酱草用的菥蓂,亦为另一种药物,《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主治明目、目痛、泪出等病;败酱草主治暴热火疮、赤气、疥、瘙、疽、痔等病,二者效用不同。」这说明现在市上出售的败酱草恐非古代所用的败酱草,原植物即为菥蓂,一般用量为三钱至一两,煎服。菥蓂一药在临床上应用时常与清热解毒药与活血祛瘀药配伍同用,不作单味药使用,故菥蓂是否具消痈排脓的功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四君人参
畅读VIP

463

0

四君人参
四君严选
畅读VIP

593

0

四君人参
畅读VIP

496

0

茯苓
畅读VIP

532

0

茯苓
畅读VIP

652

0

四君人参

605

0

四君人参

742

0

茯苓
四君严选
畅读VIP

655

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