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饮片形态


拼音

Hè Shī

别名

鹄虱(《唐本草》),鬼虱(《本草崇原》),北鹤虱(《中药志》)。

来源及植物形态

鹤虱,始载于《新修本草》。为菊科植物天名精Carpesium abrotanoides L.的干燥成熟果实。天名精主产于华北各地,称北鹤虱


天名精Carpesium abrotanoides L.

采制

秋季果实成热时采摘,晒干,除去皮屑,杂质。

性味归经

性味:苦辛,平,有毒。

①《唐本草》:"昧苦,平,有小毒。"

②《纲目》:"苦辛,有小毒。"

③《医林纂要》:"苦辛,温。"


归经:《木经逢原》:"入厥阴肝经。"

功能主治

杀虫。治虫积腹痛


本品有杀虫之功,治虫积单用即效。如《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二•心腹痛第六》方,单用本品十两,捣筛为蜜丸梧子大,以蜜汤空腹吞服40丸,日增至50丸,治虫积腹痛。《本草纲目•卷十五•天名精》引《怪证奇方》方,以鹤虱为末,水调半两服,治大肠虫出不断,断之复生,行坐不得。入复方可增强疗效,临床常用。如 《小儿药证直诀•卷六》安虫散,以之与楝实、槟榔白矾、糊粉等同用可治蛔虫腹痛,时作时止,口吐清水。治绦虫症,常与槟榔南瓜子雷丸等合用。

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内服:煎汤,5 ~15g;或入丸、散。


注意:本品有小毒,服后数小时或第2 天可有轻微头晕、恶心、耳鸣、腹痛等反应,一般可自行消失。

各家论述

①《唐本草》:"主蛔、蛲虫,用之为散,以肥肉臛汁,服方寸匕;亦丸、散中用。"


②《日华子本草》:"杀五脏虫,止疟及敷恶疮上。"


③《开宝本草》:"心痛,以淡醋和半匕服。"


④《本经逢原》:"善调逆气,治一身痰疑气滞,杀虫。"


⑤《岭南采药录》:"疗恶疮,解蛇毒,均捣敷。"


⑥《现代实用中药》:"治腹痛,为绦虫、蛲虫、蛔虫之驱除剂。"


⑦《药材资料汇编》:"治久痢。"

按语备注

除上述品种外,某些地区作鹅虱使用者,尚有下列几种:


①南鹤虱,为伞形科植物野胡萝卜的果实。呈椭圆形,多已分裂成两瓣,长约3~4毫米,宽1.5~2.5毫米,表面棕黄色或黄褐色,顶端有残留花柱,基部圆形,偶有小果柄。果瓣背面隆起,有吐条突起的纵梭线,其上密生一列黄白色钩刺。接合面稍平坦,有3条纵脉纹,脉上有短柔毛。横切面略呈半圆形,每一棱线内方有1个油管,接合面有2个油管。种仁类白色,有油性。具特殊香气,味辛微苦。产江苏、浙江、安徽、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山西等地。


②华南鹤虱,为伞形科植物窃衣的果实。呈椭圆形,药材多为分果,长3~4毫米,宽1.5~2毫米,表面棕绿色,黄棕色,顶端残留花柱,基部有小果柄,背面隆起,主棱稍突起,次棱及槽内密生钩刺;接合面凹陷成槽状,中央有1条脉纹。横切面呈半圆形,接合面处有2个油管,周边有4个油管。种仁类白色,显油性。具特殊香气,味微辣而后苦。产湖南、广东、四川、广西等地。


③东北鹤虱,为紫草科植物东北鹤虱(又名:赖毛子)的果实。为4个直立的小坚果,全体呈卵状圆锥形,长2~3毫米,宽约3毫米,基部有小果柄。药材多为分开的小坚果,呈卵状三棱形,顶端尖锐,椭圆形,表面棕褐色,少数呈灰绿色,密布瘤状突起,腹面有线形突起的着生痕迹,背面边缘有2列钩刺,背面中央有小钩刺或无。果皮硬。种仁类白色,显油性。气微,味淡。产辽宁、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青海。


黑龙江地区尚以同属植物蒙古鹤虱的果实作东北鹅虱入药。性状与上种近似,惟背面边缘的钩刺为1列,背面中央通常无刺。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